
今年1月28日,美国阿拉斯加州艾尔森空军基地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隶属于第354战斗机联队的一架F-35A战斗机执行训练任务时失控坠毁爆炸,现场冒起滚滚浓烟。
这架的F-35A战机的坠毁原因,竟然是液压油中混入了约三分之一的水。
7个月后,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部发布的调查报告揭开了事故真相,起因竟然是战机液压油中混入了约三分之一的水。
正是这些不该出现的水分,在阿拉斯加-17℃的极寒环境中引发连锁反应,最终酿成事故。
在战机中,液压系统负责将能量精准传递到机身各个关键部位,从而驱动水平尾翼、襟副翼等操纵面实现精准姿态控制,带动起落架完成收放动作,为机轮刹车、前轮转弯等关键操作提供动力等。
为确保安全,战机往往会配备多套主液压系统提高安全冗余度,配备应急液压系统以防万一,两者共同构成战机液压系统的安全屏障。
液压系统中的“液”,是指专用液压油,而非随处可见的水。虽然两者同样是液体,但只有前者能同时满足传输动能时的多种严苛要求,而水则会给液压系统带来致命风险。
首先,液压油能在金属部件表面形成稳定油膜,减少作动筒活塞等精密零件的磨损,还能防止金属锈蚀。水则无润滑作用,不仅会导致部件磨损,还会与金属起反应生锈。
其次,液压油有良好的黏附性,能增强密封效果,减少泄漏,在高压下不易产生气泡,能保持动力稳定传递。水的黏附性差,容易渗漏,且易混入空气形成气泡,导致压力波动。
再次,液压油沸点高、凝点低,能在温度跨度更大的环境中保持液态。水在0℃环境中会结冰体积膨胀,在100℃时会沸腾汽化,高压环境下水的凝点和沸点会有变化,但仍然无法满足液压系统的要求。
因此,航空液压油的含水量标准通常控制在0.05%以下,部分高性能液压油的含水量要求不超过0.02%。而失事的这架F-35A,液压油含水量竟达三分之一。在阿拉斯加的极寒天气中,如此多的水分会迅速结冰,直接冻住一些关键部件如前起落架缓冲支柱等,使事故的发生成为必然。
按理说,航空领域对油液防污染有着严格要求,如液压油需用密封油桶存放,加油前必须化验是否合格,禁止用不洁手套、易脱纤维的工具接触加油部位,拆下的液压系统管路接口、未装机的部件必须立即用清洁堵头封堵或薄膜包扎甚至油封处理等。
令人不解的是,“掺水油”还是流入了F-35A的液压系统。
这起事故,也给其他国家的航空业敲响了警钟:再先进的飞机,也经不起工作中的疏漏。装备的安全,既离不开科学的系统设计,也离不开严谨细致的基础维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