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加速推进太空军事化布局
军事
军事 > 军情热点 > 正文

日本加速推进太空军事化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保镖卫星”虽以防御为名,但具备主动变轨并实施碰撞、干扰他国人造卫星的能力,本质上属于反卫星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保镖卫星”虽以防御为名,但具备主动变轨并实施碰撞、干扰他国人造卫星的能力,本质上属于反卫星武器。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防卫省近日发布首份太空军事能力建设指导性文件《宇宙领域防卫指针》(以下简称《指针》),系统规划中远期太空军事能力发展路径,标志着日本太空军事化进程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开发“保镖卫星”测试反卫星武器

《指针》与日本《国家安保战略》《防卫计划大纲》等军事战略文件相衔接,旨在为军工产业技术创新及装备研发提供中远期指引,增强技术投资的确定性。

文件延续日本渲染“安全威胁”的惯用逻辑,声称他国正在研发可攻击人造卫星的“杀手卫星”,导致太空“战场化”趋势加剧、威胁持续扩大,因此日本“必须强化应对能力”。其中,“卫星资产防护”被列为优先任务,主要目标是开发名为“保镖卫星”的主动防御系统。该系统下的卫星可机动接近威胁目标,以物理碰撞或电磁干扰手段拦截敌方“杀手卫星”。

防卫省计划分3个阶段推进项目落地:2025至2029年组织军工企业开展技术验证和原型设计;2029年前完成首轮“保镖卫星”在轨功能验证,测试拦截攻击能力;2030年后逐步构建覆盖关键卫星的主动防护网络。

构建“卫星星座”强化侦察能力

《指针》明确,日本将构建由数百颗小型卫星组成的低轨“卫星星座”军事侦察网络。日本可借该网络实现对周边舰艇及部队动向的分钟级高频监控,并追踪高超音速武器的发射和飞行轨迹,同时为中远程弹道导弹提供天基制导支持,构建“防区外作战能力”。2025财年,日本将为此投入2833亿日元(约合18.7亿美元),占防卫预算的3.25%。按规划,该系统2027年具备初始作战能力,重点覆盖日本周边及东亚海域,后期逐步拓展至全球。

日本防卫省对“卫星星座”军事侦察网络建设提出两项具体要求。

一是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系统自主可控。尽管日本已委托美国Planet公司制造10颗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并计划2027年前部署,但仍推动与美国以外国家开展合作。比如,日本IHI公司已与芬兰ICEYE公司签署协议,合作开发24颗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并计划在日本本土设厂制造。

二是强化民用技术融合。防卫省同步发布《下一代情报通信战略》,要求整合民间人工智能、光通信等技术资源,提升卫星数据传输效率;鼓励三菱重工等企业联合开发小型卫星制造技术,降低研发成本。

体系化推进太空军备建设

当前,日本正从多维度体系化构建太空军事能力。

在顶层规划方面,《指针》发布后,太空民用核心框架《宇宙基本计划》将配套修订,预计今年底推出新版本,重点目标包括:2035年前将火箭发射次数提升至当前的6倍;持续推进“准天顶”卫星系统组网,中远期实现11颗卫星运行;发展深空探测等关键能力。

在力量建设方面,《指针》明确升级作战编制,计划今年内将现有“宇宙作战群”(约120人)升格为“宇宙作战团”(常规编制700至1000人),强化太空监视和作战指挥能力;2027年将航空自卫队更名为“航空宇宙自卫队”,逐步实现太空军种独立建制。

在装备发展方面,呈现攻防一体化趋势。2027年“卫星星座”军事侦察网络初步建成后,可提供侦察感知和天基制导;“保镖卫星”系统除主动防御功能外,也可作为反卫星武器攻击他国轨道目标。此外,日本正联合所谓“友好国家”建设抗干扰卫星通信网络,推进与美欧等盟国卫星系统互联互通,提升通信系统韧性。

在产业培育方面,今年3月日本内阁发布《宇宙技能标准》草案,覆盖火箭设计、卫星运维等94项专业技能,目标是培养10万名太空专业人才,推动跨行业技术转移;计划2026年修订《宇宙活动法》,放宽民营企业卫星发射许可限制,鼓励商业航天发展。

分析人士指出,日本以应对“安全威胁”为由推进太空战略布局的意图明显,其在太空领域的军事扩张行动,可能引发区域性太空军备竞赛,破坏太空和平利用的国际环境,值得世界关注和警惕。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