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伊朗3个主要核设施实施 “非常成功的打击”,声称设施已被彻底摧毁,伊朗核计划将推迟多年。随后,伊朗反击美军驻卡塔尔乌代德基地,在美国斡旋下,伊朗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双方均宣称获胜。
然而,一周后美国情报部门泄密文件揭示出不同情况:袭击未达战略目标,伊朗核计划并未如美以所称被摧毁。尽管特朗普政府质疑泄密内容真实性,但其中部分信息构成不容置疑的事实。
首先,伊朗拥有约408公斤丰度达60%的浓缩铀,若浓缩至90%,足以制造约12枚核弹,当前丰度甚至可制造“脏弹”。其次,伊朗有数万台本土制造的离心机,数周内即可完成铀浓缩,具备核弹生产全周期的知识和技术能力。
再者,伊朗数月前宣布建设8个不同级别的新核设施,用于铀浓缩或核燃料生产,且对地点保密,其总统证实还有其他地下设施即将投入使用。另外,国际原子能机构官员曾前往福尔多反应堆地下800米深处秘密地点,因隧道众多无法确定位置,这意味着美国炸弹仅摧毁地面入口和部分保护层,核心区域未受影响,伊朗很可能已转移重要部件。最后,伊朗导弹部队至少有近3000枚弹道导弹,最多达数万枚,以色列称仅约400枚射向己方,伊朗导弹部队仍具有相当高的战斗力。
这些事实引发国际社会对美以空袭成功与否的广泛质疑,且质疑声音在科学、政治和军事领域颇具分量,特朗普团队试图转移注意力、洗白失败。
目标未实现,冲突为何停止?
关于停火原因,直接因素是以色列拦截弹濒临耗尽。冲突初期以色列民众对政府的支持率为70%-85%,后期因损失增加,65%民众呼吁停火。一旦“铁穹”耗尽,伊朗导弹将更易突破,以色列面临巨大压力。
从各方行为动机看,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深陷三起严重腐败案件审判,试图借冲突推迟审判,维系联合政府凝聚力,塑造“战时指挥官”形象以赢取公众同情,即 “聚旗效应”。
美国和以色列很清楚伊朗核能力。国际原子能机构也称,伊朗数月内可恢复核项目,这对以色列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以色列未因违反国际法打击伊朗受追究,美国还为其辩解,助长其发动新冲突的野心。
未来几个月,伊以再次爆发冲突可能性极大。新一轮冲突可能始于以色列在伊朗敏感地区发动暗杀或爆炸等突袭,伊朗的反应将决定事态升级程度,可能点燃整个中东地区局势。
本文编译自:阿拉伯半岛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