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石,其核心需求涵盖食物安全、资源效率、环境保护、经济稳定和技术创新等多个维度。植保无人机作为现代农业技术的代表,通过智能化与精准化手段,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了多项核心需求,也随之成为不衰话题。
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九分公司的无人机“上岗”助力拔节孕穗
联合飞机Q100无人机
一、4D场景下的技术适配
植保无人机的核心价值——一植保无人机专为枯燥、肮脏、危险、困难的农业场景设计,符合典型的无人机4D作业设想
植保无人机专为“枯燥、肮脏、危险、困难”(4D)的农业场景设计,其技术逻辑直击传统农业痛点。“Dull(枯燥)、Dirty(肮脏)、Dangerous(危险)和Difficult(困难)”,没错,植保无人机确实符合这四个典型无人机4D工作场景的描述。
1. Dull(枯燥)
农林植保的枯燥性本质源于其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性角色——重复性任务不可避免。传统人工喷洒农药需按固定剂量和流程操作。植保员需每日检查植物叶片、茎根等部位,此类重复性数据采集易导致视觉疲劳和注意力下降;需长期管理土壤湿度、温度等参数,并定期保养药械和无人机,这类机械性维护工作缺乏创造性。
农林植保员职业倦怠量表(MBI-GS评分)基本设计
园林管理人员每日重复统计树木数量、观察生长状况,被描述为“单调繁琐”。花卉种植工人研究中,86.76%的受访者从事花采摘,其重复性劳损评分高达3.34(满分5),表明高强度机械化作业加剧身心疲劳。印度卡纳塔克邦农业劳工区域性调查显示,除草、农药喷洒等重复性任务被列为最繁重且枯燥的工作,女性劳动者对此感受尤为明显。护林员需长期在偏远林区巡查,日均步行数公里,缺乏人际交流。中国护林员刘子历坦言,37年职业生涯中“孤寂感”是最大挑战。
2. Dirty(肮脏)
农林植保工作中的污染物类型多样,包括农药残留(最常见)、重金属、固体废物和生物污染、土壤病原体、有机污染物等,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农药中可能含有砷(As)、铬(Cr)、镍(Ni)、铅(Pb)等重金属,这些重金属在环境中稳定,容易积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3. Dangerous(危险)
植保作业过程中存在农药中毒的一定安全隐患。具体包括:急性中毒,如农药通过吸入、摄入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可能导致急性中毒。而有机磷农药中毒可引起头痛、胃痛、嗜睡、眩晕、视力干扰、呼吸困难等症状。
L300电动固定翼无人机缩比样机
慢性中毒,如长期接触农药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影响神经系统、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增加患癌症、帕金森病等疾病的风险。
Yamaha “Fazer R”32KG级植保无人机
此外,飞行失控或坠落事故都可能对操作人员和周围环境造成危害。
4. Difficult(困难)
植保人员常用背负式农药喷雾器3.2–7.5 kg,劳动强度极高,需频繁手动加压,效率低(约1亩/小时),且需背负药液,在作物遮天蔽日环境下长时间作业极易疲劳。外加药液泄漏风险高,担心中毒的心理包袱重。
农药喷洒作业中,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需数天完成数百亩作业),且存在中毒风险(我国每年农药中毒人数超10万例)。无人机通过远距离遥控与精准喷洒,既避免人员暴露,又能通过旋翼气流增强雾滴穿透性,减少农药用量(可节约50%)。这种技术革新不仅解决了安全与效率问题,更推动农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例如,搭载多光谱相机的无人机可生成作物“体检报告”,实现精准施肥与病虫害预警(多光谱成像中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病虫害预警算法的核心指标之一,通过量化光谱特征变化,为病虫害预警算法提供关键输入)。
建议:需进一步优化传感器与AI算法,提升环境适应性(如夜间作业能力),并通过模块化设计扩展功能(如播种、监测一体化)。
二、地形适应性
从大田到小田的技术覆盖——植保无人机在大田、规则田的效率更高,但其能力范围也涵盖了小田、不规则田
植保无人机在大田场景中的效率优势显著。以大疆T40为例,其大田作业效率可达每小时320亩{ 有效喷幅11米,喷洒高度为2.5米,飞行速度7米/秒(约25.2公里/小时)。 喷洒流量搭载双重雾化离心喷头,配备磁力传动叶轮泵,总流量12升/分钟(双喷头各6升/分钟)},是人工的数十倍。
核算下来,规则田块的日均施药面积(300-350亩),约为不规则田块(180-220亩)的1.6倍。二者效率差异源于路径规划复杂度:规则田可采用“牛耕式”航线,减少转弯次数与重叠率;而不规则田需依赖边缘检测(如Canny算子)与栅格图建模,增加计算负荷。
然而,植保无人机虽在大田、规则田中效率更显著,但其能力已延伸至小田、不规则田。技术进步正在缩小差距。例如,极目科技的智能绕障算法使不规则地块航程减少30%,非喷洒航程降低90%。大疆T10则通过轻量化设计(载重10L)适配南方小田,在狭窄田埂中仍保持高效作业。这种灵活性源于技术分层:大载重机型(如联合飞机Q100载重50L)适合规模化农田,而轻量化设备则适配碎片化地块。
江苏连云港的“新农人”通过近千架无人机覆盖不同田块,实现春耕“不下地”
智能绕障算法的技术路径主要围绕 SLAM(同步定位与建图) 、视觉识别和毫米波雷达三大技术
建议:针对区域差异推广定制化机型(如南方重避障、北方重续航),并通过共享租赁模式降低农户使用门槛。
极飞 P150 Pro 农业无人飞机播撒作业
三、全球格局
有人机与无人机的协同博弈——曾说欧美植保常用大载重长航时有人驾驶飞机,其实无人机也早已入局
欧美传统植保依赖有人驾驶固定翼飞机,其优势在于载重(单次喷洒数千亩)与续航。例如,美国65%的农药喷洒由有人机完成,水稻田100%依赖航空作业。然而,这种模式依赖规模化农场(平均面积178公顷。平均面积10896亩/约726.4公顷的大型家庭农场也占10%),但其成本高昂(美国每公顷作业费150美元),且存在环保争议:欧盟因农药飘移风险禁止航空喷洒,而美国对无人机施药仍持谨慎态度。
相比之下,无人机则以低成本(作业费低至6美元/亩)和灵活部署逐步渗透。两者并非替代关系,而是互补:有人机适合广袤平原,无人机则填补中小农场需求。尽管无人机载重(10-40L)与续航(<1小时)仍逊于有人机,但其灵活性(田间起降)与环保性(减少30%农药用量。农药减量的长周期效应体现为微生物群落的逐步恢复和功能优化,但其效果受农药类型、替代措施及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减少化学农药依赖不仅能提升土壤健康,还可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更契合可持续农业需求。无人机在全球精细化农林作业中展现巨大潜力。
美国年轻创业者开发多功能植保车,集成发电机、储水罐和无人机平台,通过皮卡牵引实现快速转场,单日植保作业面积可达上万亩,一年干36万亩植保服务
黑龙江龙垦通用航空公司1架澳大利亚生产的“空中农夫”PL-12-400型飞机
建议:推动政策补贴向无人机倾斜(如豁免机场使用费),并建立跨国技术标准以拓展海外市场(如极飞在日本的百架级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