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轻步兵之王”如何作战 小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步兵战术
军事
军事 > 军情热点 > 正文

揭秘“轻步兵之王”如何作战 小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步兵战术

前不久,一部由吴京出演的《长津湖》着实在影院里狠狠火了一把,笔者还记得当天电影播完,座位旁无论男女老少,基本都面带泪光。是啊,想想若不是几十年前,有这些先烈们舍生忘死的拼命在外,又哪能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呢?

揭秘“轻步兵之王”如何作战 小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步兵战术

不过电影好看之余,倒也意外掀起了一波关于志愿军步兵战术的讨论,这之中既有对志愿军步兵战术推崇备至的,也有不屑一顾的。但如果你具体问到,究竟志愿军步兵的战术是个啥,则人们大多还是语焉不详的。

为此,今天就让我们正本溯源的来讲述下抗美援朝中的志愿军步兵战术。

首先,我们需要先回顾下整个抗美援朝期间的志愿军参战序列。

揭秘“轻步兵之王”如何作战 小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步兵战术

总的来说,整个抗美援朝期间,我军先后共计动员27个军又一个师投入到朝鲜战场,其中主要包括原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的部队,在最重要的第一阶段又以原第四、原第三,两个野战军的部队为主。

了解这个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一支部队的风格与其作战对象、作战环境、乃至指挥员的将道等等都有密切关系。比如拿其中第40军来说,这支部队原身是解放军四野的第三纵队,代号为“旋风纵队”,打起穿插来那从来是得心应手,在整个原第40军战士的回忆录中我们就不难发现这点。用时髦的话来说,这叫核心竞争力。

而同样是四野出生,擅长机动战的38军,在第一次战役时则由于对战役目标贯彻不够坚决,结果气得彭老总要挥泪斩马谡。当然,经此一役后38军全军扭着一股劲,最终在第二次战役时一夜急行军140余里,打出了万岁军的威名,但那是后话了。

揭秘“轻步兵之王”如何作战 小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步兵战术

不过由此可见的是,志愿军也是会犯错的,但人犯错不怕,怕的是屡教不改。而在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最伟大的地方之一,那就是它始终是一支不断进步和学习的劲旅雄狮。

那么,究竟志愿军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

很大程度上,志愿军步兵战术在朝鲜战场最少历经过三次重大转变。第一次主要是在两次战役期间,该期间我军还是以国内解放战争期间为模板,将大部分营以上火力进行集中,而营以下火力下放至连。

揭秘“轻步兵之王”如何作战 小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步兵战术

其中以连为例,每个连下编三个基干排和一个迫击炮排(后来改为机炮排),迫击炮排一般有2-3门60迫和若干掷弹筒,这是整个连队的主要火力输出,相比同期的美军连级单位而言,最大的不同是志愿军缺乏反装甲火力和连属机枪。为此,一般是承担主攻的连队会获得营部下放的重型火力,这也就保证了至少在主攻方向上的志愿军连队能基本碾压对面一个排。

而与此同时,强化连而弱化营也有助于志愿军在朝鲜山地的大规模穿插运动,不仅符合我军的作战习惯,也有助于抵消联合军的火力优势。

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军,在连一级上并不比志愿军富裕太多,基本上也是三个步兵排加一个武器排,但其整体战术是依托装甲、炮兵和空军构成立体攻势,故而对于道路有极高要求,为此美军极少采用纯粹的步兵连队担任穿插任务,这一点也由于朝鲜的山势而被进一步放大。

所以在整个战争的前两个阶段里,我们会发现,志愿军经常是以小分队快速完成穿插和阻击,威胁联合军的侧后,等到联合军摆开阵势好不容易清理掉志愿军的某个小阵地后,结果却发现志愿军的主力已在后面建立起了更密集的防线。

可以说,正是这种战略上的先手,使得志愿军在大的层面上总是得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击联合军一部。

那么,志愿军究竟是否存在人海战术呢?

首先客观说,人海战术并非是像影视剧里那样,大家山呼万岁的一帮人冲上去开干。很大程度上这属于战斗的冲击阶段,即当进攻方发现敌军已遭到压制后,以冲击来解决战斗。

揭秘“轻步兵之王”如何作战 小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步兵战术

在一般而言,发起冲击的条件是,距敌防御前沿不超过400米,且敌方主要火力已被压制时。

揭秘“轻步兵之王”如何作战 小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步兵战术

但如何才能确保这一点呢,这就取决于指战员在战前关于敌情的侦察和掌握,正如李德胜大大所说“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以及对于各种侦察材料联贯起来的思索。”

与此同时,一支部队长期的作战风格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所以在抗美援朝期间,事实上是存在有部队在战斗中不讲战术、不讲队形的,对此,彭德怀元帅也在其总结中予以过批评。

揭秘“轻步兵之王”如何作战 小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步兵战术

但这一点与其说是战术,倒不如说是指挥上的问题,在更多情况下,志愿军还是非常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其中最为著名的三三制即算是其中一个典型。不过必须说明的是,三三制实际上也并没有那么神话,在本质上它仅属于一种疏散队形。

我们以网上流传很广的这本三三制教材为例,其实人家原文也写了,所谓三三制,并非说三三制就一定是每组3个人。在实战中,由于减员是经常发生的事,故而三三制的每个战斗小组,其实也并非就固定必须是3个人。

揭秘“轻步兵之王”如何作战 小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步兵战术

揭秘“轻步兵之王”如何作战 小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步兵战术

再者,所谓三三制并不是孤立的,东北野战军在流传这套作战手册时,配套的还有由林彪总结的一点两面、四组一队、三猛战术、四快一慢等等战术要诀。

揭秘“轻步兵之王”如何作战 小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步兵战术

我们以四快一慢为例。四快简单说就是向敌前进快、攻击准备快、扩大战果快、追击快。而一慢则是指总攻要慢(亦或者说决定性攻击要慢)。

揭秘“轻步兵之王”如何作战 小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步兵战术

为什么要向敌前进快呢?因为本质上消灭敌人才是最终赢得胜利的办法,故而需要我们大胆快速前进并与敌接触,我们越早与敌接触,越早完成攻击准备,那就越容易赢得胜利。而扩大战果和追击则是强调通过坚决迅速的追击以最大程度的达成对敌有生力量的歼灭。

但问题又来了,也在四快的基础上,林帅又提出了一个慢,这个慢其实不是说组织要慢,而是指攻击前的审慎准备。有关于此,整个关于四快一慢的原文里充满了各种辩证法的例子,有兴趣的建议事后去看原文。我想借此说的是,正如林帅在四快一慢中所举的各个例子,比如“快”并不是说不论队形上去遇到敌人就一通瞎打,所谓慢也并非意味着整个行动拖拖拉拉,越慢越好。

很大程度上,强调积极把握战争主动权,才是这一系列战术要诀的精义所在

除此而外,志愿军相对于联合军的另一个特点是,在连部建立有专门的党支部,很大程度上这强化了官兵的信仰和凝聚力。也因而使得在两次战役期间,我军很多被打散的官兵总能迅速自觉的形成战斗团体,重新加入战斗。

而在这个基础上,志愿军还有一个普遍特色是总体战术意识很高,在战斗期间可以充分发挥民主风格,以任务为导向、群策群力。

其中一个典型的分队战术案例是葛岘岭战斗,该战斗发生第二次战役期间,当时我军西线反击打响,前出的美第9军受挫后意欲南逃。为彻底歼灭该敌,志司总司令员彭德怀元帅下令38军直插三所里、龙源里方向,断敌归路。

其中,由郭忠田所在的337团1营1连2排奉命作为尖刀排直插周边唯一的制高点葛岘岭。

揭秘“轻步兵之王”如何作战 小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步兵战术

在最初的计划里,1营给郭忠田的任务是以葛岘岭为主阵地进行阻击,但当郭忠田在清晨时分登上主峰时却发现,这里虽然是制高点,却异常突兀,因而若在这里构筑工事无疑会遭受美军的优势火力打击。

为此,郭忠田一边命令战士进行隐蔽,一边仔细的观察地形。最终,郭忠田在葛岘岭以北发现,距离旁边公路大概50米的拐弯处,有一个小山包,所有来往车辆经此必须减速,同时山包朝北的一侧极为陡峭,避免了装甲部队的直接抵近。

揭秘“轻步兵之王”如何作战 小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步兵战术

除此而外,更秒的是,在这个山包上还耸立着一块巨山,这简直是绝佳的掩体。故而郭忠田稍作思考,便决定不待上级下令,当即率部队前往小山包构筑防御阵地。

在具体部署上,郭忠田以4班、6班分别布置在巨石两侧,而排里的重机枪则由郭忠田亲自掌握,与4班和6班的正面火力形成交叉射击。最后,剩余的5班作为机动力量,部署在巨石后方,随时准备进行反冲击。

阵地确定后,2排全体战士已累得筋疲力尽,只想抓紧时间打个盹,但郭忠田却不敢放松,因为和美军交过手的他深刻了解,对面美军的火力之凶猛,那是远非国内战争所比的。为此,郭忠田严令全排,立即抢修工事并做好阵地的伪装。

在这里就又有一个地方值得说到了,据后来的第38军军长江拥辉回忆,郭忠田在当兵方面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打仗特别爱动脑子,每次战斗不仅要求消灭敌人,更十分关注战士的个人防护。为此早在第二次战役打响前,郭忠田就让全排务必人手都弄一把好用的工兵锹带在身上,任何时候不得轻易抛弃。

那为什么要提这点呢?因为尽管众所周知土工作业是我军步兵的基本五大战斗技能,但事实上在建国之初,由于各部的经历不同,不少部队在这方面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比如由原国民党部队改编来的50军,该军在汉江南岸担负阻击任务之初时,由于习惯还没彻底改过来,为此部队在工事构筑上就比同期其他志愿军部队做得差。以至于后来,彭德怀元帅在1月19日专门在给50军的命令中再次强调了加固工事的必要性。

当然啦,后来50军在汉江南岸劣势局面下打出了奇迹,那是后话了,可话说回来,如果早一点就把思想扭转过来,不是能让胜算更多些吗??

好了,现在让我们再回头来看郭忠田的2排。

等到当日早上8点,地平线上终于出现了美军身影,只见美军一进入射程,随着一声喇叭声响起,严阵以待的2排即以所有轻重火力向美军进行射击。双方接战之余,美军反应也很快,没多久就展开炮兵和空军,对着葛岘岭主峰一顿狂轰滥炸。

此时2排的战士们猫在散兵坑里,心里不禁都暗暗庆幸排长郭忠田深谋远虑,不然这一顿炮火下来,那不知道要牺牲多少战士。然而此时郭忠田却没心思去想这些,因为不远处轰隆隆的引擎声表明,美军的坦克上来了。

在2排原来的任务中,郭忠田得到的命令是坚决不能放走一个美军坦克通过,但有鉴于2排缺乏反装甲武器,硬扛下去只会徒增伤亡。为此,郭忠田当机立断,让全排战士放过美军坦克,专挑跟在后面的步兵和汽车打。

其结果,美军坦克好不容易穿过阵地,却发现步兵没跟上来,于是只好掉头回去掩护步兵,但这样就暴露了自己的屁股,增加了整个山垭口的混乱。见状,郭忠田亲自率人持集束手雷逼近攻击,一下子打得美军七荤八素,狼狈逃窜。

就这么打着打着,最终,志愿军大部队合围上来,彻底消灭了该股敌人。

葛岘岭一战,郭忠田没有刻板的按照上级命令进行作战,反而在战斗中多次与战士们一齐协商打法,包括其中很重要的打油箱都是小诸葛会上集体的智慧。战后统计,2排一共击毙美军215人、缴获和击毁汽车58辆、火炮6门,而自身无一伤亡。战后,志司总部专门授予2排“郭忠田英雄排”的光荣称号,并给郭忠田个人授予“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当然了,对此或许有朋友会说,郭忠田毕竟属于个人先进事迹,就像2战美军中也有一个名叫巴斯隆的英雄人物,战斗中他一个人就射杀了上千日军,但你不能说这就是美军的普遍战力吧。

事实上,抛开我军像郭忠田这样的英雄并不少见这个问题不讲,葛岘岭所透露出的两军作战特点其实是非常突出的。在整个战斗中,你会发现穿插中的志愿军往往会集中少数精干分队快速先行,以提前做好阻击准备,而等到联合军拖着大量辎重和炮兵慢吞吞的爬上来时,却惊讶的发现对面工事都挖好了。

而我军自打成立以来,一直是一支成长在火力劣势里的部队,所以战士们也很懂得如何综合发挥手中的武器,远了冷枪排枪,近了就手榴弹和轻重火力一齐招呼,等敌军上了阵地那就肉搏,反正这时候对面也没法用炮了,两胳膊扛一个脑袋,拼的就是一个战斗意志。

相比来说,联合军方面强调的是火力运用和步坦偕同,但每打一个阵地,你总得把炮兵阵地展开吧,而展开了炮兵你总得留人防守吧。可这么一耽搁,前线阵地没打下来,后面追击的人就已经到了。为此,为了避免炮兵阵地不被端掉,你又得重新组织人手占领周边高地,但这就减弱了一线可用于突破的力量。

再有就是,为了避免误伤,火力引导员还得提前上去观测和计算,然而作为非计划内的炮击,这种炮火支援往往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由此,也就使得联合军在单个战斗中,火力密度是非常可怕的,但从更大的角度讲却多少有些高射炮打蚊子,无从着力。

所以,很多时候在美军的回忆录里记载志愿军人山人海,其实并不是说我们是真的在数量上有很多,而是因为我们总是以极少的人去牵制住敌方的大部队,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对其逐个歼灭。这样两下比较下来,自然会让人觉得中国军队似乎有无穷无尽的人力。

揭秘“轻步兵之王”如何作战 小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步兵战术

不过这一点在第二次战役结束后,由于双方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对峙阶段,我军的步兵战术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此一阶段的最大特点是间接火力的进一步集中和反装甲火力的进一步下放。

此时我军也想明白了,对于联合军来说,硬顶它的装甲突击是顶不住的,所以与其把有限的反装甲火力集中,倒不如把机炮排下放到各连来强化一线火力。反正联合军装甲突击深入后,其后方的补给线必须依赖公路,此时只要公路一掐断,那也就意味着装甲部队成了瓮中之鳖。

于是很有意思的是,尽管彼时我军的总体装备仍不足以和联合军相抗衡,但在单对单的分队战斗中,我军的火力还强化了不少。与此同时,积极开展袭击也一度恶化了联合军将士的厌战情绪,毕竟谁又愿意死在一场不明不白的战争中呢?

而相对应的,联合军方面自李奇微继任后,也开始积极改变战术战法,很大程度上李奇微很好的结合了双方的特点,在进攻中充分发挥机械化部队的火力和速度,快打快突,既避免长驱直入被分割包围,同时又能以火力弥补步兵战力的不足。

某种层面上,铁原危局和第三阶段的志愿军的大规模增兵恰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形成纵深防线)。

不过李奇微狡猾是狡猾,但他可能没想到的是,中朝两国并不缺乏人力,故而联合军如果不能在战线上达成决定性突破,亦或者获得其他战略方向上有所发展,那么随着中朝联军防线的不断后置,双方就还得这么对峙着。

而要达成突破,最佳的办法还不是增加兵力,因为在连绵的山地中,其有限的作战正面决定了一线能投入的部队规模,为此你投入再多,只要一线拓不开,那人多并不能给进攻方带来多少优势,何况联合军还是对后勤要求很高的机械化部队。

揭秘“轻步兵之王”如何作战 小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步兵战术

舍此,就只能仿效麦克阿瑟那样进行仁川登陆,开辟新的战场,美军指挥员尤其李奇微,实际上也还真这么考虑过。但问题是,首先从军事上讲,仁川登陆本身具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赢固然赢了,可若一着不慎那就是彻底的惨败。其次开辟新战场还有一个问题是,是否会刺激战争升级,而关于这一点,是李奇微能想,却没法做主的。

等到第三阶段到来,此时的我军已经开始成建制更换苏系武装,并获得了大量炮兵、飞机乃至坦克的增援,虽然这时候与联合军相比,我们仍属于弱小的一方,但毕竟总好过单方面听响了。

不过在此阶段,我军的步兵战术更多以伏击、袭击和捕俘为主,用美军的术语也叫战斗巡逻,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双方打到现在,都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把握,故而只能采用局部战斗来拓展地盘。

在这时候我军步兵的优势再次得以充分发挥,因为小分队行动恰恰是我军最为擅长的作战,尤其在更换苏系装备后,不管是一线部队的平均火力,还是炮兵师的集团火力都获得了长足提高。

这之中我们以1951年12月30日的143高地伏击战为例。

143高地坐落于驿谷川西岸,该地东南侧尤其陡峭,此时该地作为我志愿军39军115师345团的一个前沿阵地,由345团的一个排奉命驻守(4连2排)。

在驻守期间,2排经常发现美军15团3营常常利用夜间对143高地进行袭扰和侦察。为此,2排决心先放任美军猖狂几天,不予理会,每次仅在阵前做有限出击,而暗地里2排却秘密组织人手摸清了美军的行动路线和习惯。

揭秘“轻步兵之王”如何作战 小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步兵战术

至12月30日,当日白天,美军又分别从143西侧和东南侧进行侦察,为此4连连长判断,这很可能是美军为了当晚对143的袭击进行的疑兵动作。故此,连长遂命2排长率6班,在当日黄昏1800时隐蔽摸到143高地前沿,静待天黑的到来。

揭秘“轻步兵之王”如何作战 小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步兵战术

在战斗部署上,6班以3组配属机枪控制美军可能前进的道路正面,而1组集中全班的冲锋枪和手榴弹担任主攻,2组负责兜底和迂回 。在开火顺序上,2排长规定,当美军进入设伏圈后,首先由1组开火,然后正面的3组方才进行射击,最后的2组则负责向侧后迂回,断敌退路。

2200时,狡猾的美军果然出现在143高地南侧,但相比起前几日的谨慎,该部美军显得比较散漫,所以很快便被潜伏的2组发现。等美军通过驿谷川并沿崖边小路向前运动时,只听2排长一声令下,隐蔽在工事中的1组齐齐跃出,边往前冲边不断往敌军队列里投掷手雷。紧接着,还没等美军反应过来,3组的机枪就响了起来,几乎瞬间就打得美军士气崩溃。无奈之下,美军开始仓皇向驿谷川徒涉场退去。

揭秘“轻步兵之王”如何作战 小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步兵战术

然而美军做梦也没想到的是,早在战斗刚打响时,一旁的2组就已秘密迂回到指定位置,只听一阵枪响,美军再次被击毙数人,剩余的美军哪里还有勇气抵抗。好不容易剩下3个残兵总算跑到河流边上时,早早就由陡崖滑下的6班班副已经等候多时了。在缴枪不杀喊话未果后,6班班副随即射击,不多时该部美军约1个加强班就此全军覆没。

很大程度上,143高地之战是整个第三阶段中我军普遍战斗的一个缩影,在阶段中我军将士积极主动,摸索敌方行动规律,并有意识的把近战充分发挥(尤其苏系冲锋枪的装备更强化了这点),使得联合军在分队战斗中往往遭遇重创。与此同时,对手榴弹的充分使用和近战中的大无畏精神也往往使得我军可以用极少的人数迂回敌后,动摇其作战决心,单就这一项来说,我军步兵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而除此之外,冷枪冷炮运动的开展,也进一步使得联合军官兵越来越厌倦日常巡哨和执勤,但这点就更加剧了联合军态势感知能力的弱化。拿著名的革命烈士邱少云的事迹来说,这其中除了体现出志愿军步兵的坚韧意志外,恰恰也反映了当时联合军警戒阵地和岗哨能力的虚弱。

至于联合军方面,虽然他们也采取类似志愿军的局部战斗,但联合军步兵能力弱这一点却始终没有改变。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弱并非是指战斗技能,而是包含战斗意志的综合评估。即美军在官兵的思想教育上少有建树,美国的传统文化也缺乏集体观念的培养,故而美军官兵普遍对为什么战斗感到迷惑,这就使得他们身上缺少那种积极主动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以至于到最后,美军甚至要专门向南韩军队去学习。

总结

有关于志愿军的步兵战术,事实上上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其中围绕着战役目标,志愿军一直都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即比如对峙阶段,志愿军颇有远见的没把有限炮兵分摊到各团营中,而是集中组建炮兵师,这就使得步兵在主攻方向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火力支援。而在步兵分队战术方面,志愿军往往采用强化连、弱化营的方式,以此优化了指挥,使得可以更充分的发挥连队的独立作战能力。

此消彼长下,往往志愿军的一个连排小分队就可以拖住一整路的联合军,此时联合军不立即突围就会被后来到达的志愿军火力兵团所消灭。而若立即突围,又因为其机械装备不得不走一步看一步,最终等联合军好不容易突破一个山头,还没前进几步,就又发现前方已经出现了新的志愿军阻击阵地。

那么,连以下呢?事实上连以下志愿军的步兵分队战术与联合军并没有十分大的出入,但我军战士在战斗意志、射击、土工作业等等步兵基础科目上却是做到了极致。

总而言之吧,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可以说是将步兵战术发展到了一个十分突出的高度上,这其中不仅蕴含了全体志愿军将士的智慧,更凝聚了他们高度坚定的信仰和战斗意志。

而这一点也再次告诉了我们,战争固然是装备的较量,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却是人。

这里是帝林,感谢你的观看

全文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