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装甲掷弹兵】
从“绕台”再到穿越“海峡中线”,在近期不断升温的台海局势中,台湾军队的空防战力无疑是世人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那么,在20余年前的台海导弹危机中,台空军以及陆军防空部队的真实状态又是如何呢?本文将略作梳理。
一.尚能一战的飞行部队
在1996年3月为高峰时期的台海导弹危机中,台空军飞行部队无疑是两岸对峙的第一线部队。在这一时期,主管全部飞行部队台空军作战司令部总计拥有7个联队,1个地区指挥部,9个大队,16支战斗机中队,3支空运中队,5支独立中队的实力。
虽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半页,台湾空军陆续以引进技术和外购的方式,先后获得了60架“幻影2000”,130架F-CK-1“经国号”和150架F-16A/B“战隼”,但在1996年台海导弹危机高峰时期,这些先进战机却大多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第一个换装F-CK-1“经国号”的第3大队此时只有第8、28中队完成战备,第7中队尚未接收完定额中的飞机总数。
第一支预定换装F-16A/B“战隼”的第455联队已于1995年6月将手中的F-5E/F转交桃园第401联队使用,此时前者骨干尚在美国训练,远不能解嘉义基地的“空城计”危局。预定换装“幻影2000”的第11大队则进度更为迟缓,此时连第一批种子教官都尚未赴法国培训!
汉光11演习中F-CK-1和F-5E/F展示
因此在这个紧张时刻,台空军唯一能用的第三代战斗机部队就是还未满员的第3大队。该大队拥有58架F-CK-1“经国号”战斗机。由于此前搭载完整航电设备的10002号IDF原型机在事故中坠毁,使得“天剑2”中距离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测试进度延误,至1996年3月时,只有40枚尚未完成全部测试项目的该型导弹被交付第3大队应急。微薄的“天剑2”导弹数量无疑大大减弱了F-CK-1在面对只能使用R-27的解放军苏-27SK时最主要优势之一。
在1994年“汉光11号”演习中亮相的3架IDF原型机(10002号机已坠毁)
由于第三代战机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在台海导弹危机时期,台空军的“扛把子”主力只能落在了使用旧式战机的第1、5、7、8、11大队肩上。在这些大队中,使用F-104G的第11大队(以及第12侦察中队)状况最差。由于“星战士”系列战斗机事故率居高不下且零部件供应不足,此时第11大队只有20架F-104G能执行日常战备,另有约30架F-104G作为预备机,编制为两个中队(原第48中队此时已经解散)。
使用RF-104G的第12中队更惨,因为早先购入的2部PC-201“始安”相机维护困难,已经于1995年全部退役,该中队只有1架搭载老式KS-125照相侦察系统的RF-104G能执行任务。为了填补侦察机的数量不足,第12中队不得不以4架搭载从退役RF-104G上拆下来的KS-67相机之R-CH-1“中兴号”教练机作为接收新加坡宇航RF-5E“虎眼”侦察机之前的替代,用于承担海上侦察任务。原有的1架RF-104G(4375号)则只在绝对必要的时候才会出动。
新竹基地的F-104,摄于1991年
相比之下,另外4个大队的F-5E/F“中正号”战斗机状态则要好得多。由于该机出勤率高且能搭载台空军当时全部的对地精确制导武器(“小牛”导弹和“铺路II”激光制导炸弹),因此成为了承担低空拦截和对地对海攻击任务的“主力军”。为了填补战备飞机与飞行员数量的不足,原本只担负训练任务的第737联队此时也开始承担战备执勤。
公开展示的嘉义第4大队F-5F
此外,令台空军尚可放心的部队还有屏东的反潜机大队。此时反潜机大队刚刚完成全部26架S-2T“涡轮追踪者”反潜机的换装任务。S-2T换装了在当时全新的反潜作战与传感器系统,因此对解放军的潜艇部队是一个重大威胁。不过由于此前的XA-3“雷鸣”攻击机项目被取消,台空军此时尚无能发射空射反舰导弹的战机,因此其反舰火力只能以AGM-65“小牛”导弹和GBU-12“铺路II”制导炸弹为骨干。
S-2T 1994
二.青黄不接的防空部队
相比正处在换装期的战机部队,台军的防空部队在台海危机高峰时期的实力则更为青黄不接。此时隶属于台陆军飞弹指挥部的防空导弹部队总实力是:3个飞弹群,6个飞弹营,总计6个“胜利女神—大力士”防空导弹连,2个“天弓一”防空导弹连和18个第二代“霍克”式防空导弹连。
胜利女神 时间不明
这些部队的详细作战序列如下:
1996年台空军防空炮兵战斗序列:双35毫米“厄利孔”/“天空哨兵”高炮营(301、302、303、304营);“捷羚”/T-82高炮营(501、502营,换装中);“博福斯”40毫米高炮/M55高射机枪混编营(206、207、208、213、216营)。
汉光11 厄利孔35
在1996年3月时,台陆军飞弹指挥部唯一堪用的远程防空导弹部队只有淡水和大岗山的两个尚未完成全部测试项目之“天弓一”导弹连,第3个完工的“天弓一”导弹阵地位于孤悬于外海的东引岛,竣工时间为危机缓解后的当年8月。相对于不成熟的“天弓一”系统,年迈的“胜利女神”导弹则更是烂泥扶不上墙——在此前的两次试射中,该型导弹全都以脱靶的形式交了白卷。
天弓一 1991双十阅兵
显而易见,对于战斗机来不及拦截的高空高速目标和战术弹道导弹类目标,此时的台军方将处于束手无策的窘境。唯一能让台军方稍感宽慰的是,“天弓一”系统的“长白”雷达表现还算可以,成功地追踪并探测了命中台湾外海的多枚解放军“东风-15”导弹,证明了全系统的反弹道导弹潜力。
相比之下,台军方更倚重的是具备机动部署能力的18套改进型“霍克”导弹系统,以及部署于各机场的高射炮部队所构成的末端“鸡蛋、鸡蛋、泡泡冰”防空体系(指台军由高空战机—远程防空导弹—中低空战机——中程防空导弹—中口径高炮—小口径高炮/高射机枪—单兵武器多层次火力配置)。“霍克”导弹系统经过升级以后,具备了不错的反电子干扰和射击低空目标能力,与4个营12连双35毫米“厄利孔”高炮相搭配,能对解放军攻击机造成相当大的威胁。此外,为数不少的空军与陆军“博福斯”高炮和高射机枪虽然性能老旧,但仍能对缺乏夜间突击能力解放军战机和直升机造成一定的麻烦。
在九鹏基地进行打靶的霍克导弹,摄于1998年4月
三.软肋不少的“强网”
前面提到,台军战机与防空导弹部队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作为防空系统的“中枢神经”,台空军战管联队此前刚刚完成建设的“强网”防空自动化系统在1996年的台海危机中经受了第一次考验。
强网系统战管中心 2001
作为早先“天网”系统(美军“萨奇”(SAGA)系统的仿制版)的升级版,“强网”系统的主要改进之处在于为指挥系统增加了更多数字化设备,减轻了人工操作的负担,同时改进了通信系统,增设了光缆和微波通信体系 。“强网”拥有4个战管中心和10个雷达站,全部战斗序列如下:
注:带“?”为不确定
在全部14个雷达站中,最值得一提的是2部GE-592(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美军标号AN/TPS-59)和2部HADR(“休斯防空雷达”的缩写)固定雷达,以及4部AN/TPS-43F机动雷达。
乐山GE-592雷达 时间不明
这些雷达代表着美国上世纪70-80年代的先进防空预警雷达技术,其中又以GE-592和TPS-43F最为可靠,也是对缺乏电子战能力的解放军攻击机群威胁最大的雷达。相对较差的是两部HADR雷达。HADR虽然技术上与GE-592接近,但其设计重点在于适应中东地区炎热干燥气候,在台湾潮湿的气候下故障频出,位于嵩山的HADR雷达甚至发生过严重的火灾事故,造成多人死伤。也许正是这个原因,HADR并未被美军采购,而是专门用于对外推销。难怪有传言说,这两部HADR属于美国搭售F-16的“强卖品”。
嵩山HADR雷达
除了几部较为先进的雷达,台空军“强网”系统则主要依赖过时的旧式雷达填补漏洞:服役于上世纪60年代的FPS-110B和MPS-11只具备探测目标的高度能力,因此前者在使用中还需要FPS-90测高雷达的协助,在实战中不能有效地引导战斗机拦截,抗干扰能力低下且可靠性差,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FPS-90测高雷达
正因为看到了老式雷达的软肋,台空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积极向美国求购4架E-2C“鹰眼”预警机。这一梦想在1993年变为了现实。从1995年开始,4架E-2T(台湾版E-2C)陆续抵达并成军,并被统一编为驻清泉岗基地的“空军预警电子战机中队”。E-2T的服役,使得台空军的预警能力无疑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当然,由于“强网”系统未引进先进的16号战术数据链系统(16号数据链直至2005年“博胜案”列装),因此只能语音引导战斗机进行拦截,这就使得台空军防空系统的指挥能力大打折扣,不能充分发挥“鹰眼”的探测能力。
第28中队和E-2T成军仪式,摄于1995年11月
“昼夜路吹口哨——虚张声势”,在1996年的台海导弹危机中,台军尚未完成换装,问题与软肋多多的空防系统对解放军显然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成为一颗“台独”分子口中不靠谱的“定心丸”。
其他资料图:
12中队的R-CH-1侦察机
汉光11 C-130H
第7中队的IDF,摄于1993年3月
第8大队F-5F 1999
雷虎小组的AT-3,隶属空军官校飞行训练指挥部
项目夭折的XA-3攻击机,可携带雄风2导弹
博福斯40炮
改进型霍克导弹的搜索雷达,摄于1998年4月
霍克导弹的照射雷达,摄于1985年4月
强网系统战管中心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