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台海危机:解放台湾,功亏一篑(1949年10月-1950年8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49年4月发动渡江战役以后,在数月内解放了江南广大地区,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决定退守台湾。同年8月,人民解放军攻取福建并进军湖南、甘肃。9月,绥远、新疆宣布脱离国民政府。战事的节节胜利加速了新中国的诞生。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人民解放军席卷江浙、闽粤地区并建立新中国后,便筹划进军包括台湾岛和福建的沿海岛屿。1949年10月初,人民解放军在发动西南战役的同时,又决定发动攻取金门、厦门的军事行动。10月15日,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首攻鼓浪屿,但这只是佯攻,防御厦门岛的国民党军队没有察觉,调预备部队至鼓浪屿围攻人民解放军的小股登陆部队。尽管登陆鼓浪屿的部队遭受了伤亡,但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在厦门岛上击败了国民党军队,占领了厦门岛与鼓浪屿。这场战役被称为“解放战争一次成功的渡海登陆作战”。
10月24日晚,即攻占厦门岛后的第7天,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第28军、第29军中的3个加强团近万人发起了攻打金门岛的战役,并于25日2时30分夺取了金门古宁头阵地。但因后续兵力不济,加上国民党军队快速增援,至26日下午7时,登陆的人民解放军大部分牺牲,少部分被俘,损失约9000人。
古宁头战役的失利,并没有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沿海岛屿的决心。1949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提出1950年的战斗任务:“解放台湾、海南岛和西藏”。为了削弱蒋军的整体力量,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对舟山群岛、海南岛、万山群岛的军事行动,并解放了海南岛、舟山群岛的主要岛屿与万山群岛全部岛屿。
1950年4月,中国共产党再次提出“解放台湾为全党最重要的战斗任务”。接着,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前委发布了《关于攻台准备工作的批示》,解放台湾已成为新中国的头等大事。为了攻打台湾,人民解放军先后组建了海军、空军部队,并在福建前线集结了一支15万人的精锐部队。人民解放军除了进行密集两栖进攻训练外,在福州、厦门、汕头及其它港口准备了大量的登陆舰和其它类型的船只,还准备了数百架飞机和约30个空军基地。6月,毛泽东指定由粟裕负责组织台湾战役。7月,人民解放军对台湾进行了侦察,决定8月开展攻台作战。此时,国际社会也普遍认为,解放军将在台风季节到来之前发起军事进攻。一时台海战云密布,台湾岛内更是充满紧张气氛。
然而,就在台海战事一触即发、台湾岛处于朝不保夕的时刻,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使大陆解放台湾的计划不得不搁置起来。大陆将主要力量投入“抗美援朝”战争,国民党得到喘气与休整的机会。
第二次台海危机:海上大战,确定领海(1954年-1955年)
1953年初,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3年浴血奋战,终于迫使美国人同意和谈。同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字,朝鲜战争正式结束,志愿军撤回国内。但朝鲜战争刚结束,美国便与台湾筹划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杜勒斯在会见蒋介石时明确指出,美国把海峡危机看成国际战争而非内战。美国的行径再次激化了中国人民反美和对台湾使用武力的情绪。1954年7月,休整1年后的人民解放军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同年9月,人民解放军两次炮击金门,抗议美国插手台海事务,表示不承认美国的军事干涉和对台湾的占领。
为了建立进军台湾的前沿基地,削弱国民党军队的实力,人民解放军对其占据的浙江沿海岛屿(主要是大陈群岛)发起军事进攻。大陈群岛由大陈、下大陈、一江山等岛屿组成,其中的大陈岛是国民党军队在浙江沿海岛屿的指挥中心,而一江山岛位于大陈岛西北10千米处,是大陈岛的外围重要据点。当时,据守大陈群岛的国民党军队约有2.3万人,由刘廉一中将统一指挥。早在1950年6月,大陆与台湾就在大陈岛附近海域发生过激战。1953年7月以后,大陆海、空军部队因朝鲜战争结束而南移,两军对抗加强。为了鼓舞士气,蒋介石乘“峨嵋”舰亲自到大陈岛视察、督战。
1954年,大陆与台湾的海战升级。5月16日,国民党军队1艘驱逐舰受重伤。次日,双方再度发生激战,彼此均有损失。5月28日,两军在大陈岛以北头门岛交战。7月6日的海战,国民党军队“106”军舰受重伤。11月14日,国民党军队王牌“太平号”军舰被击沉,人民解放军还攻占了大陈岛周围的鲠门、头门、田岙等岛屿。
1955年1月18日上午8时,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以1个步兵师、137艘各型舰艇、22个航空兵大队,对大陈群岛中的一江山岛发起进攻。当天下午2时,在海、空军的联合掩护下,人民解放军的陆军部队开始向一江山岛强行登陆,下午5时30分占领全岛,毙敌519人,俘虏567人。此次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三军部队首次对近海岛屿的国民党军队发动的联合作战。一江山岛的失守,使国民党军队在大陈岛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台湾方面被迫决定从大陈岛撤军。1955年2月1日,蒋经国抵达大陈岛,部署撤退事宜。“金刚计划”共撤出2.5万军队和1.5万居民。2月13日,人民解放军全部控制大陈群岛。
人民解放军的势如破竹使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深感不安。1月24日,他向美国国会提交了题为《台湾海峡正在发展的局势》的特别咨文。国会经过3天辩论,通过了“授权总统在台湾海峡使用武装部队的紧急决议”,即“福摩萨决议案”。与此同时,美国第七舰队的主力也向台湾海峡和浙东海面集结。
人民解放军攻占大陈岛后,并没有乘势进军台湾本岛及其附近的澎湖岛,而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调整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海峡两岸的武力对抗有所缓和,第二次台海危机结束。
在第二次海峡危机中,美国派军舰为台湾军队护航,当时人民解放军万炮齐轰金门,美舰置台湾运兵船不顾,掉转船头逃往公海,激化了美蒋之间的矛盾。美国在所谓“护航”中的表现,证实了其履行和台湾的共同防御条约是非常有限的,当时美国国内反对保卫金门的呼声越来越高,国会甚至提出要否决《福摩萨决议案》中授予总统处理台湾外岛的机动权力。美国公开表示出真实态度,就是要国民党军撤离金门、马祖,以台湾海峡作为隔绝大陆和台湾的分裂界线。这一点,海峡两岸都坚决反对,正是由于这种默契,台湾军队没从金门撤军,美国的分裂企图没有得逞。
在这次炮击金门中,中国维护主权领土完整还取得了另外一个可喜的成果,就是提出了中国领海线的概念。旧中国政府腐败无能,中国1万千米海岸线、领海线始终没有得到确认。外国渔船可以任意跑到中国海岸边捕捞,无法禁止。领海线定多宽,毛泽东专门在北戴河召集专家开会,反复研究这个问题,最后定为12海里。12海里领海权既保护了中国的主权和沿海许多渔场,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易为国际社会所接受。1958年9月4日,中国发表了领海线的声明,美国等西方国家表示不予承认,只承认3海里领海权,但是炮击金门证明中国有能力保卫自己的领海线。美国虽然口头上不承认,但实际上舰船也不敢越过12海里领海线。
1955年4月亚非“万隆”会议以后,面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海峡两岸的情况,中国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也有了新的考虑。大陆已经发生了重大历史变化,人民能够逐步地安居乐业,社会得到很大进步,而台湾在国民党执政以后,经济也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提高。在两岸人民都能够共同争取和平发展的前提下,完全应该、也完全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955年,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和平解决的概念,而且形成了一定的政策。1956年又提出了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建议。在美国的支持下,台湾当局不响应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祖国的呼吁。大陆不断做出和平友好的姿态,并且通过各种渠道传达给台湾。但是台湾当局对中国共产党这方面的诚意不但没有反应,而且还派了一些武装人员在沿海搞突袭、骚扰,甚至派飞机轰炸。台湾当局的倒行逆施是有国际背景的,仍然是美国支持的结果。
第三次台海危机:“八二三”炮战,中将身亡(1958年8月23日)
人民解放军攻占大陈群岛后,海峡两岸尽管暂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双方的零星交火不断,其中主要集中在金门、马祖周围水域及西面的对岸地区。
1957年,中东地区出现了新的变局:黎巴嫩夏蒙政府被推翻,伊拉克爆发了推翻王朝的革命。美国为了扑灭中东的反美火焰,于1958年7月出兵黎巴嫩。这一举动遭到全世界的一致声讨。为了转移世界舆论对中东地区的关注,美国加强了对中国的威胁,从本国和地中海调派了大批军舰、飞机,加强了在台湾地区活动的第七舰队。当时的美国海军参谋长伯克甚至扬言,美国海军随时准备象在黎巴嫩那样在中国大陆登陆。杜勒斯也威胁说,要扩大在台湾海峡地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侵略范围。这期间,台湾方面不断轰炸福建,骚扰江浙,“反攻大陆”的宣传调门也很高。为了挫败美帝国主义“划峡而治”、搞“两个中国”的阴谋,支持盟友黎巴嫩武装起义,并进一步“肃清”在东南沿海岛屿的国民党军队,人民解放军海、空军部队于当年6月向福建地区转移、集结,并于8月初基本到位。8月上旬,人民解放军的陆军(岸炮部队及炮兵3个师,1个坦克团)全部进入阵地。8月1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最后决定炮击金门。8月22日,人民解放军的战机飞临马祖上空,与国民党战机发生激战,预示一场大的军事冲突即将展开。这样,在1958年夏秋之交,缓和了3年的台湾海峡又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激烈战斗,这就是著名的“8.23”炮战。和第二次海峡危机中解放一江山岛不同的是,“8.23”炮击金门是“打而不登,封而不死”,就是大陆只是炮击封锁金门,却并没有登岛占领金门,形成世界战争史上的奇特作战。这种情况同样是维护中国主权统一的需要。炮击金门以后,美国和台湾在金门驻军是撤还是守的问题上矛盾公开化了。
8月23日中午12时,从角尾的厦门、大嶝、小嶝到泉州湾的围头,长达30千米的战线上,人民解放军万炮齐射金门群岛,2小时落弹5.75万发,金门防卫司令部副司令吉星文、赵家骧、章杰等3名将官中炮不治,2名美国顾问也被打死。人民解放军开炮后,国民党军队也发炮还击,双方展开火炮对射,3天之内,人民解放军的10万发炮弹落到了金门群岛。
8月25日,国、共两军在炮射对方的同时,还在东椗岛上空与水域展开了空、海作战,双方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8月26日,人民解放军在重炮轰击大担岛的同时,准备登陆占领大担岛,将金门群岛分割成两部分。但正当人民解放军出发准备登陆时,忽遇南来强台风袭击,登陆计划受阻。
金门炮战爆发后,美台组成海军联合编队,对被炮火包围的金门群岛展开海上补给,人民解放军炮击的重点转向运补的国民党军船。9月2日,两军在料罗湾发生激烈海战(亦称“九二海战”),国民党军队有3艘军舰被击沉,解放军则损失数艘鱼雷快艇。
料罗湾海战后,从中东调来的美军第六舰队及从美国运来的航空部队、海军陆战队抵达台湾。此时,美军在台湾海峡有航空母舰7艘、重型巡洋舰3艘、驱逐舰40艘。美国第46巡逻舰航空队、第一海军陆战队和其它好几批飞机也调来台湾,美国第一批陆战队3800人在台湾南部登陆。为避免中美发生直接冲突,中国共产党于10月6日上午发布文告,宣布暂停炮击金门,第三次台海危机宣告结束。此后,人民解放军对金门进行单日炮击,并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
“八二三”炮战,大陆共击沉击伤蒋军各型舰艇23艘,击落击伤蒋机34架,毙伤蒋军中将以下官兵7000余人;人民解放军官兵伤亡460余人,被击落击伤飞机20多架,毁坏火炮32门。
“八二三”炮战后,人民解放军主要力量投入到加强沿海岛屿的防御。台湾方面则利用美军援助,袭扰大陆沿海岛屿与沿海城乡,并替美国侦察大陆内陆情报,台海两岸多次爆发海战与空战。1950年至1965年,双方发生大小海、空战百余次,其中以1965年8月的“八六海战”和11月的“乌丘海战”规模最大。
1962年夏天,蒋介石企图反攻大陆,下令部队登船待命。大陆方面充分估计形势,在军事上积极部署,从全国各地向福建紧急集结部队,台湾海峡局势又一度紧张。台湾当局知难而退,调整政策,开始把精力投入防御和岛内建设。
第四次台海危机:文攻武备,导弹试射(1995年6月-1996年3月)
自60年代中期以来,两岸在军事关系上基本处于和平状态。特别是大陆从70年代末开始致力于和平统一台湾,两岸就没有发生过军事摩擦。然而到了1994年李登辉与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的谈话发表后,大陆对李登辉逐渐失去信任。特别是1995年李登辉访美,引起了大陆对台湾的“文攻武吓”。因为在中国大陆看来,李登辉的访美之行是向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发起最大挑衅。如果对此保持沉默,必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李登辉分裂的言行将会更为激进,美国可能公开支持李登辉搞台独,其他国家也有可能效仿美国支持台独。为了吓阻李登辉的分裂言行、阻止李登辉连任“总统”,也为了警示美国,中国大陆采取了强硬的回应措施。
1995年7月18日,新华社公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于7月21-28日在东海公海海域进行地对地导弹发射演习训练。22日凌晨4时左右,2枚导弹从大陆的导弹基地发射,击中预定目标。22日和25日夜间,二炮部队再次分别发射2枚地对地导弹。
8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于8月15-25日在东海海域及其上空进行导弹火炮实弹演习。随后,东海舰队再次进行海空联合作战和海上封锁演习,展开舰对舰、空对空导弹发射,共发射20多枚战术导弹。
11月下旬,南京战区陆海空部队在闽南沿海地区举行了三军联合作战演习。
在举行军事演习的同时,大陆还展开了“文攻”。1995年6月,《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评论员先后发表了四评“李登辉在康乃尔大学的演讲”和四评“李登辉的‘台独’言行”共8篇文章。大陆的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主要舆论机构也就李登辉的行为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指出,大陆发动“文攻”的目的在于揭露李登辉的“台独”真面目,批判李登辉“挟洋自重、分裂祖国的行径”。
除了展开“文攻武吓”外,大陆还在外交、两岸交流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两岸关系更趋紧张。在反对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和对美交往方面,1995年5月23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向美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提出“对于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来说,没有什么比国家主权和祖国统一更为重要,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准备面对任何挑战!”随后,中国政府中止或暂停了一系列重要的团组访美,召中国驻美大使回国述职。在此后的中美外长、副外长会谈中及中国领导人会见美国客人时,都反复强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严正要求美国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关于台湾问题的各项原则,执行“一个中国”政策。10月,江泽民出席联合国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于24日与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会谈。江泽民强调:“影响中美关系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台湾问题,构成中美关系基础的三个联合公报的核心问题也是台湾问题。我们不希望再发生使两国关系稳定发展受到干扰的事件。”在两岸交流方面,大陆海协会宣布暂停原定于7月进行的“汪辜会谈”,两岸其他层次的事务性商谈也一律停止。
李登辉访美引发的台海危机,一直延续到1996年3月底。因为1996年3月台湾举行首届 “总统” 民选,“台独分子”的李登辉也参加这次大选。为了阻止李登辉当选,也防止李登辉当选后有过激行为,打击“台独”气焰,大陆于1996年3月又进行了针对李登辉的军事演习。3月8日夜,在大陆沿海某二炮部队基地,隐蔽在各集结地的导弹发射部队迅速完成发射准备部署。随着一声令下,4枚导弹点火升空,并迅速越过台湾海峡,飞向锁定目标。4枚中的3枚射向高雄外海,并在距离高雄港西南30至150海里的水域落水爆炸,溅起了十余尺高的水柱;另一枚射到基隆外海29海里处。
3月12-20日,解放军在东海与南海展开第二次海、空实弹军事演习。在福建南端的海湾上空,由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电子干扰机、侦察机等组成的强大突击机团展开空中打击演练;在南海海域,机群往返穿梭,海空导弹频频发射;联合反潜、舰载直升机编队与水面舰艇同进出击,鱼雷、火箭、导弹齐发。
3月18-25日,解放军展开海、陆、空联合作战的第三次军事演习。由导弹驱逐舰、护卫舰、扫雷舰、登陆舰艇和民用船只组成的登陆编队,在空军、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舰炮、导弹火力的支援下,水陆两栖坦克突击群展开抢滩登陆;由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等组成的登陆艇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编队大举登陆;大批空降兵和陆军特种兵则在纵深阵地伞降着陆。同时,主攻部队在空军、陆军航空兵和地面炮兵火力掩护下,向假想敌发起猛攻,由直升机、坦克和步兵组成的合成突击部队快速移动,围歼纵深核心阵地之假想敌,并很快夺取阵地,完成登陆作战任务。
大陆的导弹演习,尤其是对台湾岛周围近距离水域发射导弹,使两岸关系骤然紧张起来,俨然台海将立即爆发军事冲突。在解放军举行导弹演习期间,美国派遣2艘航母驶往台湾岛东部海域。随着解放军在3月底结束军事演习,台海第四次危机结束。
第五次台海危机:反击“两国论”,三军备战(1999年7月-9月)
1997年以后,两岸紧张局面有所松驰,两岸两会也开始了接触,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于1998年10月访问大陆,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也准备于1999年秋天访问台湾。然而,将于2000年5月卸任“总统”的李登辉,突然于1999年7月9日在接受德国广播采访时提出“两国论”。李登辉的“两国论”再次激怒了大陆,使大陆做出强烈反应。
7月11日,中国台办发言人发表谈话指出,“我们严正警告台湾分裂势力,立即悬崖勒马,放弃玩火行动,停止一切分裂活动”。7月18日,江泽民向美国总统克林顿通电话表示,“两国论”是李登辉在分裂祖国的道路走出的十分危险的一步;并说“如果出现搞‘台湾独立’和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的情况,我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大陆军方反应更为强烈。7月15日,《解放军报》发表评论员文章,“面对李登辉分裂祖国的罪恶图谋,全军指战员无比愤慨。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和平统一,但从未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我们坚决拥护这一严正立场,正密切注视着海峡对岸的动向和事态发展。”7月31日,解放军举行建军72周年招待会,中国共产党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在庆祝会上强调,“中国人民解放军严阵以待,时刻准备捍卫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粉碎任何分裂祖国的图谋”。8月下旬,中国空军首次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地对空导弹实弹打靶试验;海军则在台湾岛以北海域举行反潜演习,由海底发射导弹攻击海上目标,意在加强潜艇攻击能力,提升雷达的扫描范围及精确度。9月初,人民解放军在北京军区、济南军区、沈阳军区的特种部队和两栖侦察队,在山东中部山区首度集结演练。同月上旬,人民解放军南京、广州军区陆海空三军、第二炮兵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在浙东、粤南沿海举行了大规模的诸兵种联合渡海登陆实兵演习。
另外,大陆各媒体连续发表评论员文章,抨击李登辉的分裂行为。“两国论”出台后大陆各界的强烈反应,尤其是军方的积极动作,俨若1995-1996年的第四次台海冲突,台海即将爆发大规模危机。但就在台海局势紧张程度不断升级的时候,台湾发生了“九二一”大地震。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也为了避免国际社会的不理解与误会,大陆在地震发生后停止了各项军事演习,台海局势得到缓解。
回顾五次台海危机可以清楚地看到,阻碍统一、酿成危机的始作俑者正是外国势力支持下的台湾当局,但海峡局势的主动权始终完全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从第四次台海危机开始,由于“台独分子”作梗,“一个中国”的前提受到挑战,但台湾当局的图谋每每受到祖国大陆的挫败。海峡的和平稳定乃至最终统一,是每个炎黄子孙的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