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轰炸机有哪些投弹方式?如何准确命中目标?
军事
军事 > 战争历史 > 正文

二战中,轰炸机有哪些投弹方式?如何准确命中目标?

轰炸机,是一支强大空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炸弹从天而降时,意味着整个战场从二维拓展到三维,极大的改变了战争形态和进程。

随着技术发展,轰炸机对地面目标也由以往的概略轰炸、俯冲轰炸、地毯式轰炸,发展到现在的精确制导、防区外打击等形式。尤其是对敌方首脑和机关的“斩首行动”,更是指哪打哪、精上加精,既快速瓦解敌人意志,又减少了平民伤亡。

在轰炸机精确打击目标过程中,先进瞄准系统绝对占头等功劳。

飞机刚走上战场没多久,飞行员就带着手榴弹上天投弹了。虽然战果寥寥,却对敌方心理造成严重威慑——头顶上方也不安全了。

二战中,根据轰炸飞行方式不同,分成水平轰炸、俯冲轰炸、下滑轰炸等几种方式。

一、水平轰炸。

指飞机在平飞状态下瞄准地面目标投弹,是最常见的轰炸方式。

▲投弹需要掌握提前量

因为水平轰炸机飞行高度高,距目标斜距远,所以非常依赖轰炸瞄准具发现、锁定目标和确定投弹时机。

炸弹从飞机上落下可不是直上直上,而是一条抛物线。所以要计算投弹提前角,才能让炸弹准确命中目标。需要飞机空速、地速、偏流角、风速、飞行高度、炸弹平均下落速度等很多参数。

▲空速、地速、风速与偏流角

早期轰炸机只有机械瞄准具和简单光学瞄准具,轰炸精度很低,能不能命中靠投弹手个人经验和感觉。

1911年,美国陆军中尉莱利•斯科特发明了一种机械瞄准具,是有史以来最早的轰炸瞄准具之一。它安装在机身侧面,投弹手通过调节手柄输入飞机空速和高度等参数。

测试中,斯科特在120多米高度将2枚炸弹投到距目标3米左右的圆圈内,技术真不赖~~

▲机身侧面的瞄准具,箭头处是手柄

后来,战争需求促使各国加快研制各种新型光学瞄准具,使轰炸精度大大提高。二战后期,人们研制出使用陀螺仪和半自动计算技术的协调式、向量式光学瞄准具。

协调式瞄准具准确性高,但瞄准时间长;向量式瞄准具反应迅速,但准确性略差。

二战中有很多出色的水平光学轰炸瞄准具,如英国的CSBS航向设置轰炸瞄准具、德国的 Lotfe7 B/D、美国的诺顿、斯佩里T-1轰炸瞄准具等。

▲诺顿光学轰炸瞄准具

其中“诺顿”瞄准具使用范围很广,也最出名,在对德、对日轰炸中均取得重大战果。1945年8月对日本投掷原子弹时,“伊诺拉·盖伊”号B-29轰炸机就使用诺顿轰炸瞄准具。

▲伊诺拉·盖伊号轰炸机与诺顿瞄准器

诺顿瞄准具由瑞士人卡尔·诺顿发明,仪器包括三部分:稳定器、瞄准镜和机械计算机。

稳定器内有精密陀螺仪,使瞄准平台保持水平不随飞机姿态改变,保证观测线稳定。投弹手瞄准目标后,手动输入飞机高度、空速等参数,然后机械计算机综合各参数,计算出飞机航路和投弹提前角。

飞行员打自动驾驶仪,诺顿瞄准具与自动驾驶仪相交联,就能自动控制飞机平稳飞行。到达投弹点,瞄准具就开启舱门自动投弹,避免了人为误差,使精度大大提高。

▲瞄准镜视野

美军号称诺顿瞄准具能从7000米高空,将炸弹投到距目标30米的圆圈内。据说1943年一次飞行表演中,诺顿瞄准具将一个木制炸弹投到一个泡菜桶中。从此新闻媒体大肆宣扬,但真实性无从证明。

当然,诺顿瞄准具也有不足。一是受天气影响很大,多云或云层很厚时无法使用。1943年“孟菲斯美女”号B-17轰炸机轰炸德国不来梅,因城市上空云层太厚无法瞄准,在高射炮密集弹幕中转了5分钟,才找到云层间隙投弹。

二是高空表现依然有欠缺,不如低空低速时优秀。

▲投弹手/导航员位置,和诺顿瞄准具

英国工程师——哈利·温佩瑞斯研制的CSBS航向设定轰炸瞄准具也很出色。是第一个能正确计算风对炸弹影响的实用瞄准系统,设计理念被各国广泛采用。

▲英国CSBS轰炸瞄准具

德国也有优秀轰炸瞄准具,甚至还获得了诺顿瞄准具光学部分图纸。但德国缺少重型轰炸机,自动驾驶仪也不行,所以瞄准具战果乏善可陈。

▲德国LOTFE 7B轰炸瞄准具

二、俯冲轰炸。

也是二战中著名轰炸方式之一,为此还诞生了一批专门的俯冲轰炸机,如德国JU-87“斯图卡”、美国SBD“无畏”、日本“彗星”式俯冲轰炸机等等。

俯冲轰炸时,飞机沿陡峭角度向下俯冲,与地面夹角一般超过45度,甚至接近垂直。飞到目标很近的地方时投弹,同时快速拉起。

▲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坦克

因投弹高度很低,所以命中率比水平轰炸高得多,也不需要复杂瞄准系统。适合轰炸点状目标和活动目标,在二战中大量使用。

但俯冲轰炸对飞机性能要求很高,因为俯冲过程中飞机受力很大,所以机体结构要加强,气动设计也有不同,还需要俯冲减速板,导致飞机速度和性能有所下降。

▲SBD俯冲轰炸机,箭头处是俯冲减速板

另外,飞机投弹后高度很低、速度很慢,容易被地面防空炮火击落。

三、下滑轰炸。

通常战斗轰炸机、攻击机,或战斗机临时对地轰炸时使用。飞机沿小角度下滑角进入,接近目标时改平飞投弹,然后快速拉起。苏联“伊尔-2”攻击机就经常这样对地轰炸。

▲下滑轰炸

这种轰炸方式精度不高,炸弹动能也不大,但对飞机强度要求不高,节省燃料,适合对面状目标轰炸。

各种轰炸方式和光学瞄准具都在二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技术提升,40年代中期,德国率先研制出能在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使用的雷达轰炸瞄准具

美英等国也不甘落后,1942年英国研制出H2S轰炸雷达,装备在兰开斯特、哈利法克斯轰炸机上。1943年,美国在H2S基础上研制出H2X导航/轰炸雷达,性能大幅提高。

从此光学瞄准具与雷达逐渐结合到一起,形成早期的机载火力控制系统。

▲机腹下轰炸雷达

依靠轰炸雷达,轰炸机在夜间或厚厚云层中,也能获得与晴朗白天时一样的轰炸精度。云层还能保护轰炸机,躲避敌方战斗机拦截和高射炮火威胁。

如今,光电瞄准系统(EOTS)正日益取代传统光学瞄准系统,成为新一代全天候、精确轰炸系统。

它将光学、红外、电视、激光等多种探测方式集合在一起,能高精密搜索、定位和跟踪,还兼具战场态势感知、导弹来袭告警、辅助导航等功能。

▲B-52轰炸机带狙击手瞄准吊舱

如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AAQ-33“狙击手”光电瞄准吊舱,使用先进传感器、处理器和标准接口。能装备到F-15E、F-16、B-1、B-52等多种飞机,为激光制导炸弹、空地导弹指引目标。和风漫谈原创,禁止抄袭。

美国F-35联合攻击战斗机,机头下方装备AAQ-40光电瞄准系统

▲F-35机头下方的光电瞄准系统

其表面由7块镀膜人工蓝宝石玻璃组成,内装红外、激光、电视等多种探测装备,具备激光瞄准、激光光斑跟踪、空空/空地前视红外监视、数字变焦、广视角红外搜索/跟踪等功能,还能为GPS制导炸弹生成地理坐标。

总之,人类不断发展新技术,使轰炸精度越来越高。不论万米高空、阴云密布,还是漆黑深夜,轰炸机借助各种先进瞄准设备和精确制导武器,总能将炸弹准确扔到敌人头上。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