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无论自行火炮还是牵引式火炮都非常强调机动性,行进间急停射击,打一炮换一个地方,从目标获取、火力协调、射击到撤离阵地不超过3分钟。
之所以这样苛刻,是因为现代炮兵反击速度实在太快了。在各种炮位侦察校射雷达、移动目标侦测雷达和先进计算机加持下,反炮兵火力5秒之内就能定位目标,1分钟内炮火就覆盖过来。
再像以前那样慢悠悠的开炮、转移阵地是万万不行的。
不过现代炮侦雷达虽然反应速度快,极大的改变了炮战面貌,但也不是完美无缺、包打天下的装备。因为:
1、雷达受各种自然环境限制,如地形、雨雪雾霾等天气影响,定位精度仍然不足,不能满足精确射击要要。
对近距离迫击炮定位还比较精确,如瑞典“亚瑟-A” 反炮兵雷达对迫击炮定位精度在8*12米范围内,炮火覆盖就能摧毁目标。
▲瑞典爱立信公司研制的亚瑟反炮兵雷达
但对远距离榴弹炮、加农炮、火箭炮等目标,炮侦雷达的定位范围就较为宽泛,大于炮阵地范围,达不到精确射击要求。
2、各种身管火炮都有冷炮发射问题,身管、发射药在适应过程中导致首轮发射弹着点散布较大,难以直接命中目标,给对手留下躲避时间。
再加上飞行距离越远,炮弹受风速、重力、地球自转等因素影响越大,弹着点散布也越大。
所以在敌方炮兵快速机动情况下,首轮炮击杀伤程度有限。敌方自行火炮完全可以在极速射后1分钟内转移到200米之外,从而远离反击炮火覆盖。
▲美国TPQ-37型远程炮位侦校雷达作战示意
3、己方炮兵射击时还要时刻提防对方反击。尤其炮侦雷达是个非常拉仇恨的家伙,是对方重点清除和打击的装备。
炮侦雷达属于主动雷达,容易受干扰和攻击。敌方可以用雷达干扰机干扰,也可以用雷达侦察机交会定位测定坐标,发起火力反击。如果打不着敌人反而被敌人反击成功,那就亏大了。
▲无人机搭配反辐射导弹
所以直到今天,想消灭敌方一个炮兵群也不轻松,在没有炮侦雷达的年代就更加困难。二战时,在战术合理的情况下压制敌方一个炮兵连也要上百发炮弹,摧毁一门炮更需要几百发炮弹才行。
如1941-1944年间,苏军和德军在列宁格勒打了三年艰苦炮战,用尽了各种装备和战术。为了消灭德军2门170毫米火炮,苏军用8门130毫米铁道炮发射了300多枚炮弹,才摧毁1门。其难度可见一斑。
▲一战时德军的弹幕射击计划图
那没有炮侦雷达的年代里,炮兵又如何进行反炮兵作战呢?
没有先进科技,就用人力、战术和大量弹药来弥补。一、二战时期,仅发现敌方炮阵地就要大量人力和复杂战术,精度还不高,需要大量火力覆盖来压制和摧毁。
1、光学侦测。
光学侦测适用于近距离炮战。在目视通视的情况下,安排多个观察员用望远镜、炮队镜等光学观测设备监测敌方开火时产生的浓烟、炮口闪光等现象,再通过交会定位确定敌方阵地,引导己方火炮攻击。
▲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苏军观察员
一条光测基线建立后,正面宽度约6-10千米,侦察距离约10-15千米。
光学侦测距离近,受天气影响大,复杂地形及丛林地带中效果不佳。敌方多门火炮同时开火时,观察员也来不及分辨目标,无法定位,所以要和其他方式配合使用。
2、声测侦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侦测方式,直到今天仍在很多国家使用。
它是被动侦测方式,不发出任何声音,只用拾音器或大喇叭接收敌方开火时产生的脉冲声波,通过量取多个声测站接收声音的时间差,经过一系列计算得出火炮坐标。具有作业隐蔽、抗干扰能力强、不受能见度限制、能侦察隐蔽物后方的敌人火炮等优点。
▲列宁格勒保卫战中苏军的听音装备
整个声测站由多个声测哨和计算中心组成,各声测哨间相距约1000米,用有线电缆连接起来。声测阵型展开后正面宽度约10千米,对迫击炮侦察距离3~5千米,对加农炮、榴弹炮侦察距离15~20千米,定位精度约100-300米。
声测侦察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出现了,一开始用于反炮兵作战,后来又应用到防空领域,监听敌人飞机。
当时的侦测设备很原始,各种各样的大喇叭就像大耳朵一样,看起来颇有喜感。二战中,美军有75%的反炮兵侦察是通过声音侦察方式实现的。
▲像两个大耳朵
后来声测设备不断完善,从早期的有线连接变成无线连接,计算中心也由人力改成计算机。反应时间大大提高,确定目标时间缩短到5~15秒。
80年代后,各国又积极开发新型声测器材。美国研发的“帕尔斯”声测器材,使用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处理信号,能同时监听多个目标,并在显示器上将敌方炮阵地坐标标出来。未来,声测侦察仍将发挥重大作用。
3、航空侦察。
地面侦测终归受地形、环境、距离、视野等各方面限制,航空侦察就能很好的弥补缺点。它极大的拓展了侦察范围,提高准确性。现代无人机能侦察 40-50千米外的敌方炮兵阵地。
一、二战时期没这种技术,各国就用大型气球载人侦察,也为己方火炮校射。
▲载人气球
新兴的飞机也加入到侦察阵营中来,是其重要任务之一。
苏德炮战中,苏军用伊尔-2炮兵校射飞机侦察德军火炮。对必须要摧毁的重点目标,还直接从空中打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伊尔-2飞行坦克
4、日常观察和判断分析。
战场上,双方都对敌方仔细观察,从任何蛛丝马迹中推断炮阵地方位。如重型火炮群体型庞大,需要平整坚实的地形部署,不可能出现在陡峭山坡、松软湿地和沙滩中。
炮群需要大量物质、弹药补给,通常会依托公路构建。若某天观察员发现公路附近人员、物资异常调动,就有可能是敌人在新建炮阵地。
▲紧靠公路的火炮阵地
另外,从一些隐蔽地形和植被变化也能发现敌方观察所和炮阵地迹象。甚至通过弹坑大小、散布,也能推断敌方火炮种类、口径和大体发射位置。这些工作需要平时大量培训和练习才能完成。
但就算有众多设备和战术,反炮兵仍然不容易。
因为“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敌人不会呆在那里让你猛炸,他们也会进行各种伪装和防御,如:
1、构筑各种混凝土和土木工事,将火炮和人员藏在其中。炮火来袭时,人员躲避。大炮钢筋铁骨,不怕冲击波和破片打击,除非准确命中,否则很难摧毁一门火炮。
▲防御工事
就算被炸伤,修复一门火炮也不算困难。只要人员伤亡不大,火力点随时可以复活。
2、布置假阵地、制造烟雾、利用伪装物掩盖真正的射击点。真假阵地同时开火,用声音、烟雾和闪光混淆对方判断。
多门火炮同时开火时,光学侦测、声音侦测都会因环境恶劣和数据急剧增多而无法给出准确坐标。和风漫谈原创,禁止抄袭。
3、构筑多个备用阵地,火炮在其间机动转移。反击速度稍慢一点,敌方就转移到下一备用阵地去了。
▲各种打击体系
综上,战场上反炮兵非常困难,很多时候只是压制射击,需要大量弹药支持。没有炮侦雷达的年代,每一次反炮兵作战都需要周密计划、精确部署,再加上优秀指挥才能取得战果。
纵然今天有先进雷达,反炮兵仍然是一项系统、复杂、多单位协作的任务。炮兵是技术兵种,指挥、侦察、射击各环节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是当之无愧的“战争之神”!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