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LCS濒海战斗舰(Littoral Combat Ship)是海军新型近海多功能轻型舰艇。外形有棱有角显得很科幻,全长115.6-127.4米,排水量3000来吨,体型不算大火力不算强,身份定位介于传统护卫舰和巡逻艇之间。
光从名字上看,濒海战斗舰很像一种看家护院的中小舰艇,适合近海防卫、海上巡逻、边境执法、打击犯罪等安全任务,跟远洋作战扯不上关系。
▲两种型号的濒海战斗舰
然而近几年来美国濒海战斗舰频频出现中东、亚太等世界热点地区,闯到他国沿海惹是生非,让人迷惑不解。这么一艘小船为何敢如此逞凶,有啥来头?
原来与弱小国家海军奉行的近海防卫不同,美国这小小濒海战斗舰除了看家护院,还肩负着到别国家门口撒泼搞事的重任,是美国全球霸权的体现。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各大洋展开激烈对抗,全凭航母、巡洋舰、核潜艇等大家伙争夺制海权。苏联解体后美军压力骤减,一时间再也找不到对手,竟有点独孤求败的良好感觉。
等到海湾战争,美国猛然发现战场已从大洋转到沿海,大部分战舰损伤是水雷、自杀炸弹小艇造成的。面对一群海空弱鸡,还有什么巨舰对决?于是国会老爷们频频摊手,再也不愿为巨额军费买单了。
▲衣阿华战列舰全齐射
战争中,衣阿华级战列舰的绝唱惊艳世人。它们在波斯湾沿海对陆支援,406毫米主炮发射上千发炮弹炸得伊军叫苦连天,甚至举着白旗向校射无人机投降,效果好还省钱。
战争结束后,各舰陆续退役。美军远程巡航导弹和中口径舰炮间留下一大片火力空白,对陆支援能力下降不少。
面对变局美国海军开始转型,提出一系列前沿存在、前沿部署、前沿作战的新战略思想,将近岸作战与对地支援放在首位,并于1992年发布了《由海向陆》战略纲领白皮书。
根据纲领,美国海军提出“21世纪未来水面舰艇计划”,简称SC-21。计划中有三个子项目:CG-21(21世纪巡洋舰)、DD-21(对陆攻击型驱逐舰)和LCS(濒海战斗舰),以及配套的一系列武器、雷达和指挥系统等。
▲DD-21计划
美国海军原计划用LCS替代佩里级护卫舰,在航母和大型军舰掩护下逼近别国领海,在人家家门口开展反潜、反水雷、反水面和特种作战。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CG-21计划因费用太高技术不成熟取消。DD-21也历经“武库舰”、DD(X)变成今天的DDG-1000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建了3艘后也偃旗息鼓。
两位大哥一死一残,只有小弟LCS活下来,作为集护卫舰、扫雷舰、巡逻艇功能于一身的下一代多功能水面轻型舰艇。
▲霸气的武库舰计划之一
根据美国海军要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通用动力公司、雷声公司等著名军火商纷纷拿出方案竞标。海军最后选择了洛·马公司的“先进半滑航单船体”和通用动力公司巴斯钢铁厂的“穿浪三体船”。
这两种船型各有长处,海军一时难取舍,决定同时采购,分别命名为“自由级”和“独立级”濒海战斗舰。自由级编号为单数,独立级编号为双数。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
LCS濒海战斗舰集先进技术于一身,优点多多:
1、价格低廉,便于大量制造。
按美军标准,一艘LCS成本约4亿美元。虽然放在其他国家很贵,但在美军内部却性价比很高,一艘阿里·伯克级驱逐舰也要18亿多美元。
LCS便宜可以大量建造,保护和代替大型军舰参加低烈度战争,就算损失了也不会太心疼。
2、速度快、航程远,轻量化、吃水浅、隐身性能好。
自由级最大航速45-47节,18节时最远航程3500海里(约6500公里);独立级最大航速44节以上,18节时最远航程4300海里(7960公里)。船虽小却能远渡重洋,快速到达全球各热点海域。
▲独立级濒海战斗舰
LCS采用轻量化设计,舰壳和上层建筑大量用铝合金材料,重量轻吃水浅(自由级3.9、独立级4.27米),可在浅水区自由航行,直接支援特种部队上岸行动,但高海况时稳性差,纵横摇幅度大。
LCS采用隐身设计,舰壳内倾降低雷达反射截面,全封闭上层建筑和桅杆也降低可侦测性,在沿海复杂电子环境中生存力很强。
尤其是独立级,仅凭颜值就迷倒一大片科幻粉,难道51区真有外星科技?
3、使用新型喷水推进方式,机动灵活。
自由级、独立级都没有传统螺旋桨,使用新型喷水推进器前进,像一艘能远洋航行的大型摩托艇。
▲4个喷水推进器
舰尾有4个独立喷水口,效率高反应快,能机动灵活的改变方向。进出港口不用拖轮辅助,自己就能轻松停靠离开码头。
▲喷水推进器控制手柄
4、模块化设计、即插即用是亮点。
LCS设计之初就考虑模块化设计,整舰分成“核心系统”和“任务模块”两大类。核心系统是基本单元,包括舰体平台、动力、操控和其他基础系统,有40名固定船员。
任务模块包含反水面、反潜、反水雷三种,自带专业操作人员。所有设备都整合在标准货柜中,单个模块重约210吨,其中任务装备约130吨,空中/水中载具平台燃料约80吨。
▲模块装备
模块更换时只需与核心系统对接,接通电源、数据电缆,就能变身成针对特定战斗场景的专用军舰,即插即用一舰多能。
这个想法确实很好,开放式结构根据任务任意组合,整得好像变形金刚一样。只不过复杂的技术标准产生了诸多问题,导致最后陷入“样样通,样样松”的尴尬境地。
5、自动化程度高,多种无人载具平台是作战利器。
濒海战斗舰上除了MH-60R“海鹰”多用途直升机,还搭载多种无人载具平台,如:MQ-8B“火力侦察兵”无人直升机、WLD-1遥控猎雷系统、无人水面航行器USV和水下无人潜航器UUV等。
▲MQ-8B“火力侦察兵”无人直升机
其中MQ-8B无人直升机是关键。它个头小能力不小,能飞到6000米高空,巡航时间超过8小时,有效载荷272千克。能监视、能侦察、能中继,也能直接攻击,反水面、反水雷、反潜样样离不了它,是LCS的首席打手。除了载荷太小,其他作战能力已接近有人直升机了。
其他各水面、水下无人潜航器也在近海监视侦察、排雷中起到重要作用。
▲WLD-1遥控猎雷系统
自由级LCS机库面积略小,能搭载1架“海鹰”和1架MQ-8B无人直升机;独立级是三体船先天条件好,机库面积特别大,能搭载1架“海鹰”和3架MQ-8B无人直升机。
▲自由级机库
平心而论,LCS的确思路新颖技术先进,有很多优点值得学习。然而LCS一路走来磕磕绊绊争议不断,建造计划从最初82艘削减到52艘,再到2016年削减到32艘,究竟哪里错了?
这个,这个……不是舰错了,是美军一开始算盘打错了。
当年,美军实力逆天打着灯笼也找不到对手,志得意满的觉得应该由海向陆,从蓝水向绿水、褐水进军。但世界形势日新月异,其他国家海军也在奋力追赶,美军幻想中的独孤求败局面并没有到来。
他们很快遇到新对手,不但远洋大型战舰不能削减,反而随着老舰退役要加快建造,还要进行技术更新。跑到别人家门口堵门的SG-21计划自然无用武之地了。
DDG-1000造了3艘被中止,当作先进技术验证平台使用。LCS也陷入麻烦中……
1、任务模块研发严重滞后,只有反水面模块投入使用,其他反潜、反水雷模块还有大量问题要解决。
模块价格太贵,成本降不下来,每舰配齐根本不可能,只能削减数量。
更换模块时间太长,原以为一天就够了,实际上要好几天甚至数周才能完成,大大影响作战部署和协同时间。最后只能装备单一模块,将相同模块的LCS组成分队开展任务。
2、过分强调自动化导致人员不足。核心系统舰员40人,单个士兵负责工作太多,手忙脚乱影响战斗力。人员少损管能力差,在战斗中受损全舰会快速丧失战斗力。
▲MK-110 57毫米舰炮
3、早期反水面只有MK-110 57毫米舰炮、MK44“大毒蛇”30毫米机炮和12.7毫米机枪等轻火力,缺少反舰导弹重火力。对付小型快艇、巡逻艇还行,遇上驱逐舰、护卫舰就歇菜了。
后来LCS-4“科罗纳多”号上加装了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才具备120公里外攻击大型目标的能力。
2019年,美军又在LCS-10“吉福茲”号上加装NSM反舰/对陆远程精确巡航导弹,战斗部125千克,射程190公里,用于替换鱼叉导弹。LCS才总算从废柴堆里爬出来。
▲“鱼叉”反舰导弹
4、打人不行,抗击打能力也不行。铝合金舰壳轻巧方便,抗毁伤能力太差。想想1982年英阿马岛海战中,上层建筑大量用铝合金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一枚飞鱼导弹击沉就知道了。
LCS在现代先进反舰导弹打击中生存能力堪忧,只能在绝对制空、制海权保护下靠近沿海,干一些侦察、扫雷等大舰不愿干的脏活累活。或在大舰周围警戒,清除一些自杀小艇类的恐怖袭击。
但造好的几十艘LCS不能不用啊,因此美军将它们派到低威胁海域吓唬弱小国家,或部署到亚太地区,凭高速性干一些侦察监视工作。
美国国内对它也议论纷纷,各路媒体给它戴上“海军有史以来最失败的项目”、“费钱又无用的战舰计划”等各种桂冠。
国会和海军开启撕逼模式,建造规模一缩再缩,逼得海军断臂求生。将第32艘之后的后20艘改为2016年拟定的FFG(X)导弹护卫舰,绕了一圈又回到传统路线。和风漫谈原创,禁止抄袭。
▲FFG(X)导弹护卫舰
FFG(X)导弹护卫舰拟加强反舰、防空能力,弥补LCS短板并与其组队使用。护卫舰提供火力输出和防空屏障,LCS处理水雷、反潜、运送特种部队,达成满意配合。
美国也计划加装相控阵雷达,加强反舰导弹后投入国际市场。以色列一度很感兴趣,拨出专款共同研究,终因不合需求不了了之。
后来中东土豪沙特阿拉伯以112.5亿美元天价拍下4艘沙特版濒海战斗舰,购物体会不知道,只听说想给差评来着。
▲NSM反舰导弹
濒海战斗舰虽然定位失误位置尴尬,但美国海军收获也不小。它验证了大量新技术,模块化理念、喷水推进器、穿浪三体船、无人载具平台都非同小可。这些技术成熟后随时可以用到其他战舰上,推动海军迅猛发展,所以也不能完全否定其价值,毕竟海军自我评价还不错。
总之,LCS濒海战斗舰频频在全球热点海域出现,登上新闻头条,但其本身并不足惧。它身上不断积累的新技术、新思路,才是我们学习追赶的关键。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