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无敌却不堪重负:德国六号重型坦克的发展历程
军事
军事 > 战争历史 > 正文

性能无敌却不堪重负:德国六号重型坦克的发展历程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的时候,装甲部队中还充斥着5吨级的一号坦克和10吨级的二号坦克。但三年之后,57吨的六号重型坦克虎式就出现在战场上。又过了不到两年,68吨的虎王坦克投入实战。德国人到底怎么完成吨位上的跳跃的呢?本文将从型号发展的角度作个简单介绍。

六号重型坦克虎

德国人在一次大战战败后,按照凡尔赛和约的要求本来是不能开发重型武器的。当时新成立的苏联也受到西方势力的孤立和包围,于是两家抱团取暖,在1926年签署了秘密军事协定,在苏联的喀山合作研制新型坦克。

当时英国维克斯公司开发了多炮塔的A1E1型“独立”号重型坦克,就此带歪了世界坦克发展潮流。1933年德国军方与莱茵金属和克虏伯签订了研制新式坦克的协议,一年后生产出两种三炮塔的样车。这两个公司的产品被称为“NBFZ”,意思是新结构战车。

NBFZ的主炮塔安装一门24倍径的75毫米炮,副炮为一门37毫米炮(相当于一辆坦克兼具三号和四号坦克的火力)。另外前后各安装了一座一号坦克的机枪塔。两家公司的车重都是24吨左右,结构和布局也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只在于莱茵金属的副炮布置在主炮上方,而克虏伯的副炮布置在主炮左侧。这两型设计,莱茵型被称为五号坦克,而克虏伯型则被称为六号坦克。

第一代六号重型坦克,克虏伯NBFZ

克虏伯型的NBFZ就是德国第一种被称为六号的重型坦克,但该车的多炮塔设计并不实用,装甲也很薄,实战能力甚至比不上四号坦克,因此仅生产了4辆样车。其实从设计渊源和时间看,它更类似于苏联T-28和T-35的异国表兄弟,该车与后来的六号重型坦克虎式全无瓜葛。

与虎式直接相关的设计需求源于1935年,当时德国人已经意识到其正在研制的三号和四号坦克正面装甲过于薄弱(三号E型和四号B型前的车辆车体和炮塔前装甲都只有15毫米,这两个车型起增加为30毫米),因此需要一种装甲较厚的重型坦克。

对于德国人来说,比较有利的是性能较为优越的梅巴赫系列汽油发动机当时已经开发出来了,虽然供四号坦克用的梅巴赫HL 120 TRM功率只有280马力,但有继续改进的潜力。另一个选择就是在坦克上安装飞机发动机,而这又需要尺寸较大的传动系统以便降速,从重量和体积上看并不划算。最终德国人选择了梅巴赫系列并一直坚持到战败。

1937年德国陆军武器局正式提出研制30吨级重型坦克的要求,最初参加的三家包括亨舍尔、戴姆勒-奔驰和MAN,其后波尔舍(也就是搞汽车的保时捷)也加入进来。奔驰和MAN的工作成果后来转化成了五号中型坦克豹式(Panther),而亨舍尔和波尔舍两家则在六号重型坦克的开发上一路打着擂台前进。

这里还要指出的一点是以上四家其实相当于总包商,在坦克的设计和生产中会有更多的其他企业参与进来,而陆军武器局也会把订单拆分后直接发给各分包商。比如火炮、炮塔部件、车体的合同往往交给克虏伯,炮塔的组装由韦格曼负责,而亨舍尔或波尔舍则负责最后的总装和调试。

亨舍尔最初的设计被称为DW1,意为突破坦克1型。样车由软钢制成,前装甲厚度为50毫米,底部和顶部都为20毫米,使用一台280马力梅巴赫HL 120发动机。由于当时尚不能加工全长的车体侧面装甲,因此采用两段式设计,并用铆钉固定。该车使用独立扭杆悬挂,履带宽度为20厘米。此后又生产了一辆改进的DW2样车,主要是改变了履带样式,侧装甲改为一体式。

DW1线图,炮塔使用混凝土板配重代替

安装四号C型炮塔的DW2线图

在此前的1936年11月,克虏伯就获得了一份合同为新式30吨级坦克准备炮塔,计划安装一门24倍径75毫米火炮。而亨舍尔在DW1上更是按照28倍径105毫米炮的需求设计了炮塔座圈。但是最后样车都出来了克虏伯还是没有交货,因此DW1只能摆放了多层混凝土板作为炮塔配重测试,而DW2后来安装了四号C型坦克的炮塔。

DW2最后留下的少数照片之一

随着正式的VK3001(H)项目开始,DW项目自然消亡,但两辆样车仍持续测试了几年。DW确定了后来虎式坦克的基本布局和结构,可谓虎式的直系先祖。

VK3001(H)项目于1938年9月启动,编号中的30代表30吨级,H则代表亨舍尔公司。VK3001(H)正面和侧面都采用50毫米装甲,顶部装甲为25毫米,车底为20毫米。该车使用300马力的梅巴赫HL 116发动机,履带宽度52厘米,时速达到35千米。该车的一大特点是采用了交错式负重轮,以后这种结构将成沿用到虎式上。但VK3001(H)还采用了三个托带轮,车体侧面特征和虎式区别较大。

VK3001(H)开始采用交错负重轮

VK3001(H)车体

同样提前了几个月克虏伯就获得了研制新型炮塔的合同,这次克虏伯提供的炮塔安装了一门24倍径75毫米火炮,除并列机枪外还有一挺后机枪。虽然多数资料认为VK3001(H)只安装过混凝土圆环当配重,但仍有照片表明样车还是被装上过炮塔。但最终这些炮塔都被安装到大西洋壁垒防线上当工事去了。

安装环状混凝土板配重的样车

这张带炮塔的VK3001(H)上的似乎并非德军

安装在西墙防线上作为工事的VK3001(H)炮塔

VK3001(H)共生产了四辆,其中两辆被改造成了安装61倍径128毫米反坦克炮的敞篷坦克歼击车,外号“Sturer Emil”,意为固执的埃米尔。这两辆车被投入东线实战,一辆被击毁,另一辆被苏军缴获并保存至今,该车有22个坦克击毁记录。

保存于俄罗斯库宾卡的埃米尔自行火炮

剩下两辆样车沦为打杂角色,据说被用于驾驶员培训和牵引车,但留下来的很多照片是该车安装了推土铲和挖壕犁进行土工作业,看来是把种田的好手。

安装推土铲的样车

推土效果

后部加装挖壕犁

挖壕效果

稍晚一点的1939年,波尔舍也正式获得了研制30吨级重型坦克的合同。波尔舍的介入完全是因为波尔舍博士本人作为业界代表的地位以及与元首的良好关系,可以说是硬插的一杠子。

波尔舍的设计被命名为VK3001(P),编号中的P则代表波尔舍公司。由于亨舍尔的样车是基于传统的保守设计,所以波尔舍决定在技术上另辟蹊径以便后来居上。

VK3001(P)线图

VK3001(P)在设计上有两个新颖之处。其一是采用了电传动推进方式,由两台平行安装的功率各210马力的波尔舍气冷汽油发动机驱动两台主发电机,再由两台主发电机驱动两台电动机;其二就是行动装置采用了每侧三组共六个平衡式负重轮(这种两个负重轮一组的平衡小车一般资料中称其为纵向扭杆结构。但以我的理解,如果所谓纵向扭杆是指两个负重轮之间的套筒连杆的话,那么这根杆实际上是以负重轮轴的齿轮结构配合杆上的类似齿条结构运动,在工作中它承受的是轴向力和弯矩,谈不上扭力,可以说与“扭杆”这个定义完全不沾边。有的资料提到波尔舍结构的负重轮可以有一定角度侧倾,此时连杆将承受扭力。但这是否就是正确解释呢?暂且存疑吧)。这两个设计概念将作为波尔舍虎式的特征一直延续到二战结束为止。

波尔舍猎虎悬挂系统平衡小车实物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平衡式悬挂系统

波尔舍的新奇设计一开始就注定在可靠性上存在问题。它的风冷式汽油机脆弱而又敏感,需要大量的维护,而电传动系统更是全新的概念。最终VK3001(P)仅在1941年完成了一辆软钢制样车。

VK3001(P)在炮塔交付前即被废弃

测试中的VK3001(P)样车

有趣的是这辆样车被称为“豹”式(Leopard,就是战后豹1、豹2那种豹,不是二战中的豹式Panther)。

1940年时亨舍尔收到军方授权的合同,在VK3001(H)基础上进一步改进。预计该车将配备105毫米火炮,炮塔前装甲增厚到100毫米。车体正面装甲为80毫米,侧后装甲为50毫米,顶部和底部装甲均为25毫米。发动机采用450马力的梅巴赫HL 174发动机,车速为每小时50千米。由于需要更大的炮塔环以及车体装甲的调整,车重增加到36吨级,这个车型被称为VK3601(H)。

VK3601(H)线图

VK3601(H)的外形特征和后来的虎已经很接近了

虎式的车体其实就是在VK3601(H)基础上简单放大而来

测试中的VK3601(H)样车,驾驶者是施佩尔本人

VK3601(H)取消了托带轮,车体已经很有后来的虎式范了,但它的炮塔可谓一波三折。

最初准备安装的是105毫米短管火炮,但由于反坦克性能不足,这个方案很快被放弃了。第二个选择是安装75毫米口径的锥膛炮,但这种火炮难以发射榴弹,火炮磨损也非常惊人,更重要的是钨是德国稀缺的资源,所以最终锥膛炮的方案也不得不放弃了。

原拟用于VK3601(H)的炮塔

VK3601(H)共生产了四辆原型车,后来曾被作为牵引车使用。

现在的重型坦克竞争已经完全集中在亨舍尔和波尔舍两家公司身上了,1941年德国陆军武器局正式确定由这两家公司开发新的45吨级样车,车体前装甲厚度应达到100毫米,此时虎式的名称已经正式出现在开发文件中。两个公司的样车分别被称为VK4501(H)和VK4501(P),也就是后来的虎(H)和虎(P),每家公司可生产六辆。

VK4501(H)(也就是后来大家熟悉的虎式或虎I型)的前装甲增加到100毫米,侧后装甲均为80毫米,主要变化是车体上部加宽到履带上方。而VK4501(P)的装甲也相应增厚,使用两台310马力波尔舍101型汽油发动机驱动两台500千伏安的西门子发电机再带动两台230千瓦西门子电动机。最后这两个车型的全重都大大超过了45吨的标准。

虎(P)线图

虎(H) 线图

虎(P)实车照片

虎式V1号原型车,带保护履带的冲锋装甲板

虎和虎(P)的多角度对比

前面提到的炮塔问题也最终得到了解决。在波尔舍开发VK3001(P)样车的时候,与克虏伯联系设计配套的炮塔,克虏伯建议使用高射炮改进的56倍径88毫米坦克炮。在亨舍尔VK3601(H)开发的后期,最终决定采用和波尔舍相同的炮塔,但为了适应不同底盘必须进行一定的修改。炮塔的改进一直持续VK4501设计阶段才最终确定。

如果波尔舍公司的虎(P)得以大量装备的话,现在大量喜爱电动旋转炮塔的爱好者可能会觉得更加满意。但不幸的是后来虎(P)竞争失败了,所以虎式坦克还是用的液压炮塔。

在此期间亨舍尔公司仍打算搞一种完全属于虎(H)的炮塔,这种被称为H2型的炮塔由莱茵金属的设计(来自波尔舍虎的炮塔被称为H1型),安装一门60倍径长管75毫米炮,除并列机枪外还有一挺后机枪。这个炮塔被认为缺乏发展潜力而落败,但经过修改后被用到了豹式坦克上。

安装H2炮塔的虎式线图

安装H2炮塔的模型

安装H2炮塔的模型

当时在东线德军遭遇了两种超越想象的现代化坦克——T34和KV,装备新式重型坦克的迫切性骤然增加,因此两种车型都是在没有经过充分试验的情况下投入使用的。

此时尚在建造的重型坦克已被希特勒正式命名为虎式,两家公司被要求在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前各提供一辆演示用车。两家公司都在最后一刻拿出了样车,但都没有来得及进行测试。虽然希特勒等高官比较中意波尔舍的设计,但最终还是亨舍尔公司的设计中选,并于42年10月获得了正式的生产命令。波尔舍虎落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发电机和电动机太耗铜了,这是第三帝国无法承受的负担,同时它的生产性和维护性也很成问题。

在此之前信心十足的波尔舍已经建造了90—100个底盘(不同途径说法不一)。这些底盘被捏着鼻子改造成斐迪南坦克歼击车,这种笨重不堪的巨怪对敌人和使用者都是大麻烦。其实亨舍尔的手脚也不慢,虎(H)的生产在42年8月也启动了。

俄罗斯库宾卡收藏的斐迪南

装有炮塔的虎(P)原型车一共五辆,但只有一辆上过前线。这辆车按照斐迪南的标准在车体正面铆接了100毫米厚的附加装甲,据说在1944年损失。

此外还有三辆去除炮塔的虎(P)抢救车,这就是波尔舍虎的全部。

两辆测试中的虎(P)

虎(P)抢救车

亨舍尔的虎(H)(43年后编号中的H被改为E)共生产了1350辆左右,对它的修改和调整伴随着整个生产过程,其中最明显的一项就是为节省橡胶从44年2月起将原有的橡胶轮缘负重轮改为橡胶内衬的钢缘负重轮,并且减少了三分之一的负重轮数量。

亨舍尔虎的改进型包括装备380毫米臼炮的突击虎和少量虎式抢救车,另外还有一种用来破坏建筑的撞击虎,一些资料称已完成了样车。

保存在俄罗斯库宾卡的突击虎

虎式维修车拆除武器后在炮塔安装了小型起重机

虽然亨舍尔虎在后期已经逐渐解决了技术上的主要问题并且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但很快德国军方又提出了新的改进需求。最主要的目标是换用71倍径88毫米主炮,同时基于豹式坦克设计上的进步,新式重型坦克将使用倾斜装甲,并且将和准备开发开发的豹II坦克(Panther II)的零件具有较高的通用性。

71倍径火炮威力的提升直接体现在弹药尺寸上

亨舍尔公司对于装备长炮的重型坦克设计始于1942年4月,这个项目被命名为VK 4502(H),但由于完全没有考虑到后来虎和豹II标准化带来的巨大变化而被陆军武器局拒绝。接下来他们提出了VK 4503(H)概念,最初的版本外形仍类似于虎I,但后来很快被修改成了倾斜式装甲设计。这个项目最终的产物就是68吨级的虎II或者称为虎王坦克,仍然被称为六号重型坦克。其实如果仅从外形上看,虎王更类似于豹的放大型号而非虎的后继型号。

俄罗斯库宾卡保存的虎王

与此同时波尔舍博士仍在坚持他的创新并且不断优化,新的VK 4502(P)或者称为波尔舍180型继承了虎(P)的动力/传动系统和悬挂装置,也继承了它的各种缺点。事实上波尔舍推出了一个完整的系列,包括炮塔中置、后置、电传动、液压传动以及四种不同的发动机组合类型。但波尔舍无法解决的是动力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更无法凭空变出大量的铜料,所以他的设计再次惨遭拒绝。

采用后置炮塔的波尔舍180型

在设计阶段两家公司都向克虏伯提出了新式炮塔的设计需求,而克虏伯也很敬业地完成了两个差不多的设计。波尔舍订购的炮塔采用弧形前装甲,亨舍尔的则采用平面装甲。另一处不同则在于波尔舍的炮塔旋转采用电动,而亨舍尔订购的型号则使用液压旋转系统。

波尔舍再次在竞争中出局,这次他们虽然没有预制一大堆底盘,但是带来了50个完成的炮塔。这批炮塔被拆除电动机改装液压旋转装置后安装到了亨舍尔的车体上,此后的量产车就都采用亨舍尔的定制炮塔了。这两种炮塔被分别称为波尔舍炮塔和亨舍尔炮塔,其实称为虎王前期型炮塔和标准型炮塔更为合理一些(一些国内资料把这两种炮塔划分为克虏伯造和韦格曼造,但我个人认为这个划分不合理,因为韦格曼是炮塔的总装厂,而克虏伯提供了设计和部件)。

安装两种炮塔的虎王同角度对比

英国伯明顿的波尔舍炮塔实车

德国蒙斯特的亨舍尔炮塔实车

虎王的改进型为安装了128毫米反坦克炮的猎虎式坦克歼击车,大概有11辆车采用波尔舍提供的底盘,可能来自波尔舍180型的孑遗。此外尚有已完成样车的自行炮架底盘。

生产线上的猎虎

测试中牵引故障虎王的猎虎,故障是它们的常态

被缴获时已接近完成的火炮运载车

被缴获时已接近完成的火炮运载车

虎王的总产量接近500辆,这种68吨的庞然大物如果仅看纸面数据基本是无敌的,但实战中该车(也包括更重、火力也更强力的猎虎)以不可靠而闻名,远没有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究其原因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个设计起步于37年开始的30吨级坦克需求,当车重翻了一倍以后,动力、传动、悬挂系统的潜力早已被挖掘殆尽而不堪负荷了。换个角度说,从41年遭遇苏联新型坦克起,德国重型坦克的发展就被战局牵着鼻子走,虽然仍能提出较高的设计指标,但已无力在各分系统的研发上保持齐头并进了。

文中的波尔舍,现在一般称为保时捷,梅巴赫现在的译名是迈巴赫。诸如此类的翻译名称有个遵循同类文章常用译名的问题,因此大家在明白其所指的前提下,不要在译名上花费过多的注意力。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