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结硬寨打呆仗,同时期西方国家也在这样做,但是效果相差甚远
军事
军事 > 战争历史 > 正文

湘军结硬寨打呆仗,同时期西方国家也在这样做,但是效果相差甚远

1853年3月,太平军顺长江东下,一举攻占南京。

我在《太平天国士兵用大刀长矛对付清军的火枪和大炮?历史上正好反过来》一文中曾经写过,太平天国攻占南京,解决了困扰已久的一个问题,就是经济来源问题。自从太平军攻占南京后,一方面通过江南富庶之地税收,白银收入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通过茶叶和生丝的出口,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有了充足的经济收入之后,太平军大举扩充武器装备,向西方购买洋枪洋炮,这个我在文章中也说过,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在太平天国中前期,湘军对阵装备了西式枪炮的太平军,是非常吃亏的。清军将领向荣发现,太平军“各营火炮极多,声震如雷,子密如雨”。这也是湘军前期和太平军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

为了应对太平军的火器优势,曾国藩提出了“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湘军每到一地,先立营寨,营寨有围墙,墙外有壕沟。若是上万人的大营,则围墙有好几重,壕沟有好几道,中间用栈桥连接,极难攻破。此外,营地选在什么地方,扎营用什么材料,围墙要修多高,壕沟要挖多深,打桩要深几尺,都有讲究。

有了营寨的稳固防守,再加上后勤的保障,湘军虽然人少,火器少,但也可以在太平军的围攻之下立于不败之地。太平军攻营寨时,湘军士兵藏身于好壕沟内,围墙后,这时西洋火器反倒无用,大刀长矛弓箭反而顺手。

而且可以用立营寨的办法以守为攻。曾国荃敢于在天京城下扎下营寨,围困天京城长达数年,击败了十倍的太平军的围攻,和坚固的营寨有相当大的关系。

当然,“结硬寨,打呆仗”的关键在于强大的后勤保障。湘军水师在长江上取得优势地位之后,利用江河便利,给湘军的一个个营寨运去粮草弹药,才保障了湘军能够对太平军占领的城池长围久困。而那些被太平军切断后勤的湘军营寨,则很快被攻陷。湘军悍将李续宾在三河镇也用了此战术,结果因为后路被截,全军覆灭。刘玱琳几千精锐在菱湖被围,粮尽被灭。可见“结硬寨,打呆仗”是有条件的。

反观西方,这是在应对火器战术上,缺乏有效的思想和思路。基本上都是“排队枪毙”,这种战术固然能提高火器的命中率,但是人员伤亡也非常大。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南军曾经在野战中垒起石头墙,来应对北军的排枪战术,或者是建立坚固的堡垒进行防守。但是像湘军这样,利用扎营寨来以守为攻,却是非常罕见。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国家才建立起了成熟的壕沟体系,用铁丝网、重机枪、大炮编制成了防御的死亡之网,吞噬了无数士兵的生命。而此时,已经距离湘军“结硬寨,打呆仗”战术过去了六十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