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印度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臆想对标戴高乐
军事
军事 > 军情热点 > 正文

十年磨一剑?印度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臆想对标戴高乐

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一直以"大英帝国理所当然的继承者"自居,企图控制印度洋,并依据军事力量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无论是历次印巴战争,还是在亚丁湾护航,印度海军总是一马当先就像白象的长鼻子一样,为印度政府攫取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利益。

2014年1月,印度媒体头版大篇幅报道:"经过近5年的漫长拖延,印度历史上最大的军舰'维克拉玛蒂娅'号终于抵达卡尔瓦尔港……"对印度而言,历时10年,耗费23亿美元巨资,终于把当年苏联辉煌象征的"戈尔什科夫"号航母收入彀中,进而实现了从轻型航母向中型航母的迈进。而本文则希望通过总结"戈"舰的前世今生,让读者对这艘"印度海军第一舰"有一个概略的认识。

残破的俄罗斯、残破的海军

众所周知,俄印"戈尔什科夫"号转让改装项目早在1998年就开始酝酿,在2000年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印度期间,双方签订相关备忘录,印度方面也正式明确了采购改装意向。而"戈"舰的原设计单位——彼得堡涅瓦设计局立即开始组织对"戈"舰的改装设计,米格集团则开始为印方选用的米格-29K作相应设计改进,印度海军则以用户身份参与了改装技术方案的论证。

2004年1月,俄印正式签约,有俄罗斯联合造船集团所属北德文斯克造船厂负责改装工程,首次签订改装合同总金额为15亿美元(而"戈"舰的转让费,俄罗斯只象征性滴收了印度1美元),俄印预计改装时间为4年半。应该说,由于初步改装方案在合同签订时就已经基本敲定(1998-2004年有6年的技术论证期),而米格-29K在苏联时代就已经完成了上舰测试,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然而,印度人这次结结实实的被俄国人忽悠了一通。

要知道,虽然彼得堡涅瓦设计局是当年苏联技术力量最为强大的舰艇设计局,但是,该局上一次设计航母(1143.7型,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8万吨)是在1984年,而苏联1991年解体后,由于国家经济"休克",涅瓦设计局原有的航母设计研究体系土崩瓦解,人才大量流失,经历过航母研制的设计、建造的人员即使留在该局,到2004年也已经经过了20多年风雨而进入暮年,新一代设计师们所能继承和请教的,只有积满灰尘的档案资料。而更糟糕的是,苏联航母的摇篮——黑海岸边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已经不再属于俄罗斯,俄罗斯自己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尚且自顾不暇,腾出手来用4年半帮印度改装完成从"戈尔什科夫"到"维克拉玛蒂娅"的华丽转身基本就是一个笑话。

最后,"戈"舰本身的状态也十分恶劣,该舰在1994年曾经发生过锅炉爆炸事故,事故后进行了一年的维修也没能修好,不得以才提前退役(失去了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后,俄罗斯摩尔曼斯克造船厂和北方造船厂只能建造和维护8000吨以下水面舰艇)在1995-2004的9年时间里,"戈"舰就这样摩尔曼斯克冰冷的海水里生锈,待入坞时,大量设备失修、腐蚀;一些平台完全失去功能;长期浸泡在海水中又不运转导致动力系统开口部位腐蚀严重;积雪融水和内部垃圾导致载荷无序变化而又缺少记录,加上涅瓦设计局的改动太大,使全舰装载状态难以控制。

就是在这样完全无章可循的状态下,戈舰被拖进北德文斯克造船厂……然而,摆在涅瓦设计局面前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改装方案始终无法获得印度海军的认可。不得以,俄罗斯人找来法国DCN公司"协助"设计,最终使该舰最大载机数由32架提升至36架。由于初始设计状态始终未能固定,加之设计部门对于施工量和工程难度估计不足,拖期也就在所难免。而且,由于技术人员断档、航母建造工人人手大量流失、原航母建造厂划归乌克兰等原因,在施工中事故不断,试航中主动力系统故障也就不那么意外了,而至于动力系统由重油锅炉整体换装柴油锅炉到底是"耐火砖质量差"还是锅炉系统整体不匹配,就不得而知了。看到如此艰难的改造和节节攀升的改造费用,不知道印度海军是否会怀念曾经擦肩而过的"皇家方舟"号航母。

旧瓶装新酒

当"戈"舰开进船厂开始大修的照片首次公开时,稍微有一点造船常识的人可能都会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船坞和船台怎么不见了?地上就一坑,航母坐落在坑里?

其实,由于"戈"舰舰宽超过50米,从未进行过航母建造和维修的北德文斯克船厂没有那么大的船坞或船台能够容纳这么大的舰只(由此可见,工业基础对于海军的重要意义,没有工业基础,纵然是俄罗斯也一样一筹莫展)。所以工程人员只能采用土办法:临时在地面上挖掘了一个长约380米、宽约100米,深约15米的山寨干船池,并在其中进行施工。不过所幸北德文斯克造船厂气候寒冷(已经在北极圈内了,能不冷么!)冻土土层干硬坚实,不易沉降,这种"滩涂改航母"的土办法大概也就是"战斗民族"能想得出来。

因为是在一个挖出来土坑中进行作业,大吨位龙门吊、塔吊、大型平板运输车统统无法使用,什么分段建造法、大总段吊装法也不必谈,维克拉玛蒂娅号所有的结构分段都只能分割成小分段,再由重型汽车吊车逐个吊装,严重拖延了施工效率。从施工照片上不难看出,该舰的滑跃甲板结构其实就是直接"镶嵌"在原来舰首的甲板之上,原舰外甲板的油漆甚至都没完全打磨干净;由于不具备动力系统全面更新的条件,该舰主动力系统最多也就是做到"恢复运行"而已,而为了满足可靠性,该舰加装了法国柴油机作为辅助动力系统。

初步解读

1、基本思路:该舰总体设计思路是根据印度海军的需求,结合俄、法两国技术,进行协调后产生的,其基本要素可以归结为:在保持原舰平台基本性能(主舰体、动力系统、能源系统等)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米格-29K战斗机的滑跃起飞,并使其舰载机作战效能实现最大化。为此,涅瓦设计局精确控制着该舰改装前后的重量和重心变化,尽力保持平台状态与各主要系统、辅助系统的现有状态相适应。该舰改装后满载排水量由44500吨增至45400吨,增加约900吨(公开数字),最大航速由30节下降至约29节(试航时最高跑到29.2节),由此可见涅瓦设计局依然雄厚的技术力量。

2、航空设计思路:在总体设计思路指导下,航空保障体系的改动最大,但由于要保证服从总体状态无大变的原则,故而其飞行甲板虽然得到大幅优化,但是机库、舰岛、前后升降机、航空保障系统的结构和尺寸等都没有明显变化。甲板经过优化后最大载机数量扩充到36架,单波次出动能力最高由7架升级为13架,而且飞机有老迈的雅克-38改为先进的米格-29K,收益明显。

3、舰载防御设计思路:由于飞行甲板面积大幅增加,原先舰艇部署的大量武器倍取消,但为了保障基本的防御能力,"维克拉玛蒂娅"号保留了"卡什旦"弹炮合一防空系统、"巴拉克-8"点防空导弹以及3座俄制PK-2干扰弹发射器,只是不知道是由于资金问题还是系统兼容问题,"卡什旦"和"巴拉克-8"竟然一道缺席。

4、后勤保障系统设计思路:尽管由于武器系统大幅度简化,但是由于舰载机略有增加(再加上俄国相对落后的舰艇自动化控制系统),维克拉玛蒂娅号满载状态载员依然达到1200余人。该舰的内部生活设施则依照印度人的要求,严格按照英式风格,区分军官住区和水兵住区,舰上酒吧、餐厅、浴室、书斋一个也没少……

白象的"戴高乐"?

维克拉玛蒂娅号的归来令印度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不少印度媒体认为,该舰载机数量较多,且兼具俄法两国风格,其作战能力堪比法国"戴高乐"号。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维克拉玛蒂娅号虽然在吨位上和戴高乐号不相上下,但后者毕竟是全新建造的新船,而且装备弹射器和核动力装置,可以实现"无限巡航",而弹射起飞的安全性和效率有目共睹。

其次,半路出家的维克拉玛蒂亚号为改装飞行甲板而付出了巨大代价——舰岛不能动。这导致右舷拓展的舰岛甲板有整整50米长、2米宽度的一大块完全浪费——既不能停放战机、也不能用来增加武器。取消了原舰前甲板武器系统,导致整个航母前半球处于防御死角,仅在舰岛前方布置一具PK-2干扰弹发射装置,对迎面攻击完全无防御之力;相比之下,"戴高乐"号依靠"阿拉贝尔"三坐标雷达和"紫苑-15"舰空导弹的组合实现了全向防御,而"紫苑-15"的效率不是"巴拉克-8"所能比拟的,特别是后者至今还没到货……

第三,虽然米格-29K经过升级大改后性能提升较多,但"阵风"战斗机在弹射起飞状态下可以携带更多燃料和武器,特别是享有后发优势的"阵风"战斗机无论格斗性能还是BVR能力都超过米格-29(唯一不给力的是"米卡"那短到可怜的射程,实在是瞎了RBE-2雷达),特别是,戴高乐号有弹射器,并装备有E-2C鹰眼预警飞机,可以为舰载机编队提供350-500K纵深的预警服务,而这是维克拉玛蒂娅号携带的卡-31预警直升机所无法比拟的。

盖棺定论

对于极度缺乏工业能力的印度而言,能够买到4万吨级中型航母,无疑是一件令人欣喜若狂的好事,但是,放到全球来看,实在算不得什么。特别是今年年初时,维克拉玛蒂娅号在印度又发生过一次火灾(又……一次火灾!)尽管损伤不大,但是该舰入坞维修是跑不了了,而印度人为了省钱,没有将航母送回俄罗斯去维修,而是在自家造船厂凑合着修了修。但是让人觉得奇怪的是,修复火灾损伤,印度人却把航母的传动轴等核心部件全拆了,结果装回去后发现有误差,最终把去年刚换的崭新轴承也给磨坏了,不得不返回俄罗斯再修一道……

可以说,即使维克拉玛蒂娅号的性能真的不错,但是经过这样反复的折腾,估计也受不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承认:先进的武器必需有优秀的人员才能真正掌握。所以,毫不夸张地说,维克拉玛蒂娅号交付印度手中的话,能发挥出其纸面设计指标的50%大概已经算是很优秀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