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成熟却落后时代,米格29一个悲催的传奇
军事
军事 > 军情热点 > 正文

技术成熟却落后时代,米格29一个悲催的传奇

米格-29战斗机是前苏联时代研制的最后一款轻型前线战斗机,该机1970年代由著名的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研制,1977年10月6日首飞,1983年年初时正式量产并装备苏军部队,主要用于替换前线航空兵的米格-21和米格-23战斗机。由于其定位是"前线战斗机",因此在技术应用方面和苏联用于国土防空的苏-27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也为米格-29日后的坎坷道路埋下了伏笔。

首先,苏军根据二战时期得到的经验坚信:在大兵团作战中,前线战斗机就是"炮灰"。因为在二战中苏军的战斗机平均出动6个架次就会被击落或者击伤。因此对于苏军而言,"前线战斗机"就和T-72坦克一样,是一种"一次性"装备,根本不指望这种武器能够反复使用很多次。所以,苏军对于米格-29的要求是简单、实用、廉价、便于大规模生产并且能够适应野战机场的需要。这套战术理论放在当时的苏军内部是没问题的。因为在冷战时期,东西方都以对方为最大敌手,所以双方都准备了天量的军事装备,以便应付随时可能爆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但是,苏军忽略了一点:由于核武器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存在,世界强国之间火拼的战争几乎绝迹,而单纯为争夺意识形态发动战争也不可能。所以设想中类似于二战那种规模和性质的世界大战始终没有爆发,而地区性的冲突却绵绵不绝。这种作战环境是苏联一直没有意识到的。在这种低强度但时间漫长的局部冲突中,为"世界大战"打造的一次性武器显然就显得不那么靠谱了。

作为一款前线战斗机,米格-29具备极为强大的空优性能。该机采用中央升力体加翼身融合技术设计气动外形,从而使整个飞机的升力要明显大于西方同时代战斗机,这为米格-29的高机动性提供了必要条件。而且米格-29装备的RD-33型发动机在今天看来虽然性能不佳,但是在1980年代确实称得上性能优越,该发动机最大军用推力5040千克力,而最大加力推力可达8300千克力,按照干质量比计算,发动机推重比为7.87,在当时看来堪称是优秀的发动机。而且最重要的是,和苏联其他战斗机一样,米格-29也设计有专门的补氧装置,从而可以大幅提升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米格-29不仅发动机性能优越,而且还是三代机中首次装备前视红外搜索装置(ISRT)的战斗机。依靠这套装置,米格-29即使不打开雷达,也可以获得对前方约40千米范围内目标的有效侦测能力。ISRT在1980年代的全球范围内无疑是相当优越的系统,今天,几乎所有的三代半和四代战斗机都装备有这种系统,在当年,依靠这套系统再加上第一代头盔瞄准具,米格-29在和西方同期战斗机对抗时无疑占据极大优势。在1989年两德统一后,美军曾经派出F-16战斗机,和前东德空军装备的米格-29战斗机进行自由对抗,在对抗中美军发现尽管F-16战斗机基本上最终都能锁定米格-29,但是在F-16锁定米格-29之前,米格飞机依靠ISRT和头瞄的配合,总是能先于F-16获得至少一次发射导弹的机会。

这是因为米格-29通常是依靠ISRT来锁定F-16战斗机。传统战斗机如果使用雷达锁定目标,由于雷达会发射电磁波,所以被锁定战斗机的雷达告警装置会发出警报;但是使用红外瞄准装置锁定目标的话,由于ISRT是被动接收红外线的,因此不发出任何信号,所以即使被锁定,对手也根本发现不了。美军对于米格-29的评价可以说是比较客观和中肯的,而且就对抗的结果来看,如果是实战的话,米格-29显然对于F-16有着相当大的优势。但是,在1980年代堪称先进的米格-29怎么就这样一步步走下神坛,以至于在后来的历次局部冲突中全面落败呢?

这就要谈到苏军对于米格-29的定位和苏联空军的作战体系了。由于对米格-29的定位是"前线战斗机",所以米格-29格斗性能非常优越,但是机体和发动机的寿命却短到令人发指。根据俄罗斯方面公开的资料称,米格-29战斗机的机体寿命通常只有3000~4000小时,仅相当于同期生产的美制F-16战斗机的一半左右。而RD-33发动机更只有美制F-110型发动机寿命的四分之一。所以,尽管米格-29战斗机单机价格相对低廉,但是在一架F-16的使用周期内,米格-29至少需要2架飞机、8台发动机,这样比较起来,米格-29的价格可就不是一般的昂贵了。

不仅如此,米格-29作为和苏-27搭配的低端战斗机,其并没有使用先进的电传操纵系统,而还是使用了传统的机械操纵系统,这也导致了米格-29战斗机在反应速度方面要弱于F-16等战斗机,只是依靠着ISRT等装置的加持,才能够具备抢先发射空空导弹的能力。在空空导弹一击未中的情况下,米格-29极有可能就会遭到F-16战斗机的反杀,这一点上也体现了美苏在航空技术上的差距,美国依照"能量战斗机"理论研发的F-16战斗机在持续作战能力上显然优于米格-29,所以很多苏制武器才会有"一次性"的说法。

而在1991年至今的多次局部冲突中,米格-29的这些问题恰恰都展现出来。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米格-29战斗机无法对抗联军强大的空中优势,在战争中有相当数量的伊拉克米格-29战斗机逃往伊朗,并被伊朗空军接收,如今也被编入伊朗空军作战序列。在1998年5月至2000年6月爆发的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边境战争中,米格-29甚至败在了同门师兄苏-27的脚下,这让米格-29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埃、厄两国都是世界最穷国家之一,但是因为边界领土争端而爆发战争,在战争中,埃塞俄比亚购买了8架俄制苏-27战斗机,而厄立特里亚则购买了10架米格-29战斗机。由于双方的经济都极为落后,都没有熟练的飞行员可以驾驶这两款先进的战斗机,因此两国的购买的俄制战斗机实际上都是由其雇佣的飞行员驾驶,其中埃塞俄比亚雇佣的是俄罗斯籍飞行员,而厄立特里亚则雇佣的是乌克兰籍飞行员。尽管无论是俄罗斯籍还是乌克兰籍的飞行员,对于苏-27和米格-29自然都是很熟悉,但是最后双方的战果却是苏-27以5:0的战绩完胜米格-29。而1999年爆发的科索沃战争更是彻底砸碎了米格-29的招牌——是役,南联盟的米格-29曾经起飞多架,但是都是在根本还没看到敌人的时候,就已经被北约战斗机发射的AIM-120导弹击落……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除了米格-29自身设计上的问题外,其配套作战体系的残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前苏联军队的作战体系中,作为前线战斗机的米格-29可以得到苏联远程预警飞机的全程支援,并且由苏联地面雷达组成的防空网可以随时向米格-29通报敌情,让米格-29随时做好应战的准备,但是在第三世界国家中,这些国家显然不可能具备苏军那样完整绵密的地面防空网和预警飞机,这样米格-29在空中就完全处于半瞎的状态,只能依靠自身的雷达和ISRT等设备去探知目标方位。这相当于在漆黑的夜间,一个人打着手电在寻找其他人——在他找到别人之前,别人就可以通过手电的光芒找到他。同样在天上打开雷达的米格-29就相当于黑夜中打着手电摸索前行的人,很容易被其他躲在黑暗中的人发现。而从91年海湾战争开始到99年科索沃战争,几乎所有的米格-29都是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被击落的,可见这并非完全是米格-29战斗机性能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其配套的支援体系没有跟上,导致了米格-29战斗机无法发挥其最大作战效能。

如今尽管俄罗斯已经推出了全面升级的米格-35型战斗机,但是如今的世界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军正在大批换装F-35隐身战斗机,而淘汰下来的二手F-16被大量投放市场,甚至某些民间公司也在自己的网站上刊登消息公开出售F-16战斗机。这些二手的F-16战斗机显然比全新制造的米格-35要便宜,更重要的是,米格-35依然时候继承米格-29的身子骨,机体寿命和发动机寿命依然堪忧,而且俄罗斯如今自己出售的苏-27/30系列战斗机价格也不贵,而其减配版本甚至比某些西方的三代半战斗机还要便宜,这几乎将米格-29的出路彻底堵死。

如今俄罗斯大改升级版的米格-35可以看作是米格-29的终极版,其在飞机寿命、航电系统、飞控系统等方面都有质的提升,无奈如今世界已经逐步向四代战斗机过渡,甚至连土耳其、韩国这些第三世界国家也已经亮出了自己的四代机方案,而伊朗的F-313更是已经成功进行了首飞。如果有什么遗憾,只能感叹米格-29实在生不逢时。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