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前两天狗子我写了一片关于美军陆战队在二战硫磺岛时,拆了自家坠毁飞机上的.30(7.62mm)ANM2机枪,并且改成轻机枪的事儿,射速高达1300发/分钟,比元首的裤拉链MG42还高。因为航空机枪对于过热问题不敏感,所以往往会比同款的地面型机枪的射速要凶的多,而今天狗子直接介绍一款极端粗暴的毛子机枪——施卡斯ShKAS,他同样是航空机枪,但是射速到了恐怖的3000发/分钟。
施卡斯是一挺中口径的航空机枪,但他和德国MG15/17、美国ANM2、英国维克斯K这些基于陆军机枪改成航空机枪的不一样,施卡斯就是专门为航空而生的。
玩过战争雷霆的小伙伴应该有印象,苏联鱼塘房的伊15用是四挺PV-1机枪,也就是M1910马克沁的航空版,射速只有800多。然而一旦换了四挺施卡斯的伊153,1800发的射速简直是让火力成倍增长。这还没完,后期的施卡斯还有3000发/分的变态版本。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是中口径的机枪,施卡斯能飙到这个射速?
真想只有一个...施卡斯开挂(划掉),施卡斯用的是转膛原理,而不是那些传统机枪的弹链+单膛。
上边红圈这个地方就是施卡斯机枪的转膛,他不像当时其他航空机枪一样,光靠弹链一枚枚的入膛,然后击发后抛壳。但是供弹、装填、击发、抛壳这些步骤都在一个弹膛内完成,很容导致故障,而且射速越高,故障几率越大。你想地面上卡弹了还方便处理,战机上完全没办法。因此施卡斯的转膛机构就是将这些步骤分开来,简单的解决了高射速循环下可能的故障问题。
是不是看到这个转膛设计有点眼熟?对的,他和转轮手枪其实有点像。所以他们两都有一个问题——漏气。所以转膛设计会导致枪弹威力下降,但航空机枪以火力密度为首,降低一点威力到也可以承受。
但他还有另一个问题,抽壳太快导致弹壳强度吃不消,很容易抽断壳导致卡壳故障。本来吧,毛子是计划通用地面的7.62弹的,但抽壳问题解决不了,因此专门为施卡斯设计了一种壳体较厚,尤其是壳底较厚的航空专用弹。(下图左侧是航空用,右侧是地面型)
还有个比较好玩的事儿是,当时德国人击落毛子的战机,捡了施卡斯回去测试,但用的是地面的7.62弹,结果没打几发就卡弹(抽断壳),当时德国人还觉得苏联的这个机枪特不靠谱。
但转膛炮毕竟在当时是个新鲜玩意,虽然1932年就完成了,也参与了西班牙内战。但可靠性的问题一直存在的。等到后期解决了可靠性问题,射速也从1800飚到了3000。这时候德国人飞机的驾驶舱防护都已经基本免疫中口径步枪弹了。
而且7.62mm的弹药,即便是填充曳光剂也好,燃烧剂也好,甚至高爆也好(还真有)。毕竟弹头就这么点大,对飞行器造成的损伤总归有限。因此不光是苏军,世界各国都放弃了中口径弹药作为战机的主武器。
其实接下来转膛衍生到航炮这块还有很多亮点,但看了看写了一千多字了,狗子我也就歇了。觉得有问题的可以吐槽,觉得喜欢的也可以素质三连,感谢~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