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弹本身是不能被发射出去的,需要通过运载平台进行远程投射才有可靠的打击能力,而这些投射平台是完全能够被拦截的!最早的核弹是被制造成航弹,由轰炸机贴脸投掷,比如日本本土的胖子和小男孩原子弹就是由美军B29轰炸机直接飞过去投掷,我国第一枚氢弹试验时也是由强5攻击机直接进行航弹搭载飞到目标点上空投掷。但是轰炸机直接飞临投掷风险太高,如果这个国家拥有一定的地面防空火力和雷达警戒网,轰炸机可能还没飞到目标上空就直接被打下来了,随着导弹技术的不断发展,于是又诞生了两弹结合,将核弹装入导弹的弹头,形成带有核弹头的更具有威慑力的核导弹。
核导弹最初只是弹道导弹的专利,随着弹道导弹的射程不断延伸,最终形成了以远程洲际弹道导弹为主的核武器搭载投射平台。远程洲际弹道导弹虽然优秀,但是也有一个缺点,体积和重量太大,只能通过陆基发射平台和海基核潜艇发射,轰炸机在一旁表示:将我置于何地?
(体型庞大的陆基洲际核导弹,重量基本上都在45吨以上)
为了考虑轰炸机的切身感受,人们又进一步缩小核弹头的体积和重量,将其集成至体积较小的巡航导弹之中,譬如五十年代B52搭载的AGM-28大猎犬巡航导弹以及目前B2隐形轰炸机携带的AGM—129远程隐身巡航导弹,这类导弹的射程大多在1000千米以上,能够在敌人防空区域以外发射导弹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避免了轰炸机临空的危险性,也让跨区域核打击又增添了一种有效手段。
(由B2战略轰炸机挂载的AGM—129隐身巡航导弹,可携带核弹头)
除了核导弹这类战略性武器之外,还存在一些小不点核武器,这就是所谓的战术核武器。60年代,北约出于对苏联坦克装甲集群平推欧洲的恐惧,认为使用常规武器已经不足以短时间阻挡庞大钢铁洪流的进攻,只能用核武器进行规模性打击,于是就诞生了一系列诸如M388型核炮弹之类的小型核武器,这类核武器不仅可以由155毫米火炮发射,甚至能够由单兵操作无后坐力炮发射,核炮弹杀伤范围虽然只有300米左右,但是确实是阻止苏联坦克横扫欧洲大陆的有效手段,也算是单兵打坦克的最高境界了。
(155毫米无后坐力炮搭载M388型核炮弹)
反观苏联虽然在地面军事力量上占据较大优势,但是全球海洋依然为美军航母所掌控,为了在海洋竞争中获得不对称优势,苏联发展了规模庞大的核潜艇部队,而这些潜艇为了对美国军舰达到一击致命的效果,进化出恐怖的独门绝技——核鱼雷!苏联在1958年服役的T5型533毫米重型鱼雷,搭载一枚3.5万吨的TDS9核弹头,在水下爆炸的直接杀伤范围高达5千米,不管是万吨驱逐舰亦或是航母,被击中一发都是两个字凉凉!
(苏联T5核鱼雷)
再回到正题,既然核弹的发射手段如此众多,那么能不能拦截当然要基于实际情况来考虑,并不能一言以蔽之。战略核武器中最难以拦截的当然是洲际弹道导弹核弹头,这类导弹大部分时间都在大气层以外飞行,而且全程速度不低于5马赫,弹头末端再入速度甚至超过20马赫,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来看,拦截几率低的吓人。即使是美军最先进的PAC-3、TBMD、THAAD系统也只能在初始段或者中段进行成功率不超过50%的拦截,而对于那些末端再入的超高速分导式核弹头,只能大叹一声:臣妾做不到啊!而这可能就是所谓核弹发射后就无法拦截的说法来源了!
(弹道导弹拦截重点都在初始段和中段,末端速度太快,根本拦截不了)
核导弹的另一个分类是巡航导弹,巡航导弹目前来说拦截成功率还是不低的。为了避免被拦截,目前的巡航导弹都采用了低空高速机动的突防方式,在巡航段以几百或者几千米的高度飞行,而到了攻击段则迅速下降至贴近地面(海面)几十米甚至几米的高度超音速进行攻击,以求最大程度规避防空系统拦截。巡航导弹这一顿操作虽然看似牛逼,但是致命弱点就是速度最高也不超过5马赫,因此拦截起来难度偏低。陆地上诸如俄罗斯的S400、S500,美国的爱国者3、中国的红旗9等等防空系统都具备不错的巡航导弹拦截能力,而海上军舰的各类神盾防空系统对于巡航导弹来说也同样是噩梦,因此巡航导弹搭载核弹头是肯定会被拦截的,只不过一旦遭遇巡航导弹饱和式打核击,只要漏网一枚,那同样也是灭顶之灾!
(巡航导弹掠海突防)
对于战术性核武器,诸如核炮弹、核鱼雷等等,拦截起来则比弹道导弹的难度还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距离实在太近!核炮弹撑死了十几千米的射程,核鱼雷则最多几十千米的射程,反应时间太短,根本来不及拦截。对于身管火炮炮弹,目前还没有有效拦截手段,而对付核鱼雷,军舰除了机动规避,也就只能投射诱饵进行迷惑,最后能做的就是祈祷了。
(本就是玉石俱焚,你还想要拦截我?)
总结所有的核弹头搭载平台以及拦截成功率,我们可以看到,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除了战术型核弹头之外,其他诸如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平台都可以进行拦截,只是拦截成功率不同而已,因此所谓的核弹头发射后就不能拦截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并不是所有的核武器都是打不死的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