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简要梳理一下舰艇名称和职能的由来~
随着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军70周年海上阅兵式的临近,我海军首艘万吨级战斗舰艇055级的1号舰也将亮相青岛。
一直以来军迷圈里对这型战舰在定位和称呼上都有些争议,到底应该将其称为大型驱逐舰还是巡洋舰。其实按照中国海军的官方说法,那无疑就是“055型大型驱逐舰”,毕竟据说给首制舰涂的舷号也是当年我国海军“四大金刚”的编号之一101号;按笔者的看法,也是“055级驱逐舰”,巡洋舰这种称呼其实有点过时了。
很简单,所谓的“巡洋舰”、“护卫舰”,都是中世纪末期到近代以来西欧主要列强的海军搞七级舰体制的产物——之前还包括了地位堪比现在的航空母舰的海上霸主战列舰和地位堪比现在轻型护卫舰地位的基地巡逻的巡防舰。
之所以定义为这种称呼,某种意义上跟我们一直在提的苏联空军的专机专用体制一样,七级舰体制对每一级战舰的吨位、火力、承担的作战任务、执行的任务特性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这种规定直接反映在了舰种称呼上。
就比如海上霸主战列舰,它的主要特征就是:拥有3到4层甲板,侧舷共排布有100门甚至122门(比如拿破仑战争期间远征埃及的重型战列舰“东方”号)海军6磅或12磅长炮,齐射威力极其强大,但是由于吨位较大因此战列舰的机动速度相对较慢。
它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在海战中形成战列线,依次前进,并使用侧舷火炮向敌军战列线实施猛烈攻击。战列舰是舰队决战的产物,也是舰队决战中的绝对主力,连其舰种名称“战列舰”,都是其参战时战术特征的体现——海上决战时它需要排成战列线前进嘛。
至于巡洋舰,连其英语名称“Cruise”在某种意义上都暗含了它所承担的战役战术任务——巡逻、巡航嘛。相比较战列舰的高大雄伟、威力强大,巡洋舰的吨位相对较低,一般也就只有2到3层甲板,火炮数量也不到100门,一般在80门左右。
但是相比战列舰,它也有着自己的优势:冲刺速度快,机动能力强。因此,在西欧中世纪末期一直到近代的海战体制,是在缺乏以无线电为代表的现代战场通讯、态势感知能力的情况下,靠巡防舰或护卫舰形成舰队警戒线,发现敌方主力舰群后由巡洋舰出击捕捉敌军主力舰,巡洋舰较高的航速和较强的火力不至于在交战中迅速落败,且能迫使敌军主力舰向我方预设的海战战场靠近,为战列舰舰队打海上决战、寻歼敌方战舰创造有利条件。
因此,所谓的巡洋舰在近代以前的海战中,其实承担的是辅助舰艇的职能,一切为战列舰进入战场服务。
倒是“驱逐舰”这种东西,出现的时间非常晚,成熟的时间更晚,至于航空母舰这种东西就更不用说了,近代之前根本就没这种东西——所谓的“驱逐舰”在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海军中,并没有类似的舰种,一直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由于鱼雷艇(后来又有了潜艇)的大量出现,战列舰、巡洋舰这种大舰时刻面临着这种“轻、小”目标的威胁,需要一种速度更快、吨位足够大的舰只把这些轻小目标从大舰的周边驱逐出去,避免出现以小博大、蚂蚁噬象的悲剧。
因此所谓的“驱逐舰”就应运而生,吨位不算大,一般也就1000到2000吨,火力也不强,最多也就是150毫米左右的舰炮,相比较战列舰那动辄365毫米、406毫米的粗管子,简直就是小弟弟。它的主要任务就如字面意义来说,“驱逐”,把鱼雷艇从大舰旁边撵走就算了——这任务更类似于美军现在搞的滨海战斗舰啊。
至于后来驱逐舰异军突起成为了海战的绝对主力,其实还是借了更强大的海上霸主:航空母舰出现的东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海战双方的交战距离越来越远,从目视测距距离(10到15海里左右)很快拓展到了水天线的视径接触距离(30到50海里左右),然后很快又彻底脱离了视径接触,变成了航空母舰的舰载航空兵对决。
在这种情况下,战列舰上面的那些“粗管子”没啥用了,很快都退出了历史舞台,巡洋舰承担的“捕捉敌方主力舰队”的任务也很快消失了,毕竟现在捕捉敌方主力舰队靠的是舰载航空兵,而且很多情况下捕捉跟打击一起干了,捕捉到了就是舰队决战的时刻。
只有驱逐舰,依然在承担着“驱逐”的任务——把敌方机群和各种水面舰只从海战的主要火力输出端航空母舰的四周给驱逐出去。而且很多时候这种驱逐也就是敲敲边鼓,毕竟在现代的舰队决战条件下,只有舰载航空兵或岸基航空兵打得好,驱逐舰的作战才有意义,否则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的困兽犹斗。
因此,现在的航母之外的主力战斗舰从承担的任务类型上来讲,其实已经不太适合称为“巡洋舰”了,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之所以还搞出那么多“巡洋舰”,更大的程度上是出于单纯的吨位或级别划分,并不是很科学,我们也没有必要照搬照抄,还是把055型战舰称为“大型驱逐舰”,或者干脆就按照笔者的喜好,就单纯地把它称作“舰队主力舰”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