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韩国外长赵显铉结束柬埔寨访问,马不停蹄赶往加拿大出席G7外长会时,聚焦俄乌冲突、中东局势的多边会议,却因一个“场外议题”暗流涌动,美韩迟迟未敲定的安全合作情况说明书,以及背后牵动东北亚格局的核动力潜艇计划。
在G7讨论对俄制裁、能源安全的主旋律下,韩国的参会更像是“借多边谈双边”的精准出击,而核潜艇这枚“棋子”,正让美韩同盟陷入既绑定又拉扯的复杂境地。
美韩两国元首在十月底才高调宣布“同意合作建造核潜艇”,这本应是板上钉钉的大事。可仅仅两周过去,一份仅有三页纸的情况说明书却“难产”了。韩国外长在国会听证会上,也只能无奈地表示“美方要求再等等”。这绝非简单的流程延误,而是美国政府内部多部门、多利益方混战的缩影。
特朗普执政,美国国务院的影响力相对势微。这意味着,像核潜艇合作这种重量级项目,绝非某一个部门就能拍板。它需要国防部、能源部、商务部,甚至更多的机构,都点头同意。
国防部关心的是盟友的安全与军事整合,能源部手握核燃料供应的生杀大权,而商务部则着眼于民用核能市场的巨大商业利益。更荒唐的是,连文件中关于“乏燃料后处理”的措辞,都引来了各部门的激烈辩论。
特朗普曾高调宣称要让费城造船厂承接核潜艇项目,希望借此提振美国衰退的造船业,以此作为其“美国优先”战略的一部分。然而,他的国家安全顾问却很快出来“打脸”,明确表示“美国建造不在考虑范围”。
这暴露了一个核心问题:费城造船厂根本不具备建造核潜艇所需的安全设施和技术能力。总统的言论,更像是对国内选民的政治表演,而非基于实际考量的政策宣示。
尽管最终的拍板权属于总统,但各部门的相互掣肘和利益博弈,让韩国方面望眼欲穿。这份说明书的意义远超核潜艇本身,它还涵盖了防务费用分摊、同盟现代化以及驻韩美军未来存在的形式等关键议题。
每一条,都与韩国的战略地位和国家利益息息相关。难怪韩国如此急切,希望能在G7这个国际舞台上,推动这份文件的尽快落地。
韩国对核潜艇的渴望已久,其核心诉求清晰而大胆:希望本土负责艇体建造和反应堆研发,而只从美国购买浓缩铀燃料。这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韩国自身强大的造船工业优势,并迅速获得核动力潜艇的战略能力。韩国造船业拥有超过三十年的深厚技术积累,甚至有官员自信地表示,只要解决了燃料供应问题,“十年内就能建成”核潜艇。
然而,美国的考量则完全不同。核潜艇技术是美国军事机密的“皇冠”,除英国这个特殊盟友外,美国从未对其他国家真正开放过。对美国而言,与韩国的合作,并非单纯为了提升韩国的军事实力,而是为了确保对韩国未来核潜艇项目的绝对控制权。
核燃料供应,正是美国施加控制的最佳“缰绳”。韩国所需的高浓缩铀将完全依赖美国,未来核潜艇的维护保养也离不开美国的技术支持。这意味着,韩国的核潜艇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将与美国的战略利益深度绑定。
此外,美国也希望借韩国的资金和技术,为其国内日渐衰退的造船业注入新的活力。这所谓的“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不对等的技术与市场交换。
韩国的野心并不止于此。他们还试图借核潜艇合作的契机,修订1974年签订的《韩美原子能协定》,以期扩大工业用铀浓缩和乏燃料后处理的权利。
但这将使谈判更加复杂化。有韩国专家警告,将军事核燃料需求与民用核合作混为一谈,可能适得其反。庆南大学的教授就建议,韩国应首先在现有框架下争取获得20%以下低浓度铀的开采权,再循序渐进地讨论其他议题,以免“欲速则不达”。
韩国作为非G7成员国,此次受邀参会本身就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赵显铉外长除了寻求与美国国务卿的会面,更计划在扩大会议上提出海上安全、关键矿产等议题,显然是希望借助G7这个高端平台,提升韩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然而,这次会议也暗藏风险。G7内部在对俄制裁、国防开支等问题上,本身就存在不小的分歧。美国要求盟友将GDP的5%用于国防,这让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倍感压力,也凸显了同盟内部利益的不一致。
更深层次的隐忧在于,韩国的核潜艇计划已经引发了地区性的战略连锁反应。尽管韩国官方辩称建造核潜艇是为了“应对朝鲜日益增长的核威胁”,但外界普遍认为,此举是韩国积极配合美国“制衡中国”战略的一部分。这很可能重蹈“萨德”事件的覆辙,再次对中韩关系造成严重冲击,破坏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平衡。
有韩国评论家直言,核潜艇计划不过是“国家级的虚荣”,每艘核潜艇耗资超过2万亿韩元,最终可能只是买到“面子”,却牺牲了外交自主权和地区稳定。这提醒我们,核潜艇并非普通武器,它的出现可能打破现有地区军力平衡,引发新的军备竞赛。
G7会场内外,这次关于核潜艇的博弈仍在持续。赵显铉与美国国务卿的会面,能否为那份“难产”的说明书带来突破,仍是未知数。但美韩同盟内部的复杂互动,其本质已经非常清晰:韩国希望借美国的力量实现其“军事自主”和“大国梦”,而美国则希望借韩国之手巩固其在印太地区的霸权。
在这不对等的合作中,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正面临着新的考验。韩国在追逐“大国梦”的路上,如果不能谨慎权衡利弊,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能力陷阱”,这才是最需要警惕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