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以来,美国陆军装备发展的转向信号不断显现,据知情人士透露,陆军部正评估一项影响深远的改革方案,核心指向有人驾驶直升机与无人平台的战略替代。
这一动态并非突然出现,从 2024 年起,陆军后勤机构的采购合同就已释放明确信号。
扩大 UH-60、AH-64 和 CH-47 机队的备件采购与维修保障资金,这类举措让外界意识到现有直升机机队将持续服役,而非被新机型取代。
作为冷战后规模最大的军事转型组成部分,这场变革既呼应了 “陆军 2030” 规划,也折射出智能化战争的必然要求。
方案核心
改革方案的核心节点清晰指向 2026 年底,届时美国陆军将停止采购新的有人驾驶直升机,同步关闭相关生产线。
这一决策已获得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的支持,他公开表示倾向于更多依赖无人系统,减少新型有人驾驶旋翼机生产。
资金将全面向两方面倾斜:一是现有机队维护,通过数字化航电升级和结构寿命改进延长 UH-60 运输直升机、AH-64 攻击直升机和 CH-47 支援直升机的服役期限。
二是无人机项目扩张,不仅扩大改造规模,还计划在技术可行时将部分现有平台改为远程操控或自主平台。
2025 年 5 月披露的 “陆军转型倡议” 显示,这类资金重分配将贯穿未来五年,总投入与削减老旧装备开支相挂钩。
配套布局
与装备调整同步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明确将部分资金用于无人机所需的工业与运营支撑,包括保障网络搭建、操作员与维护人员培训体系完善,以及软件数据集成支持。
这一布局与 2025 年 7 月陆军部长德里斯科尔强调的 “数据层投资” 高度契合,其核心是实现装备、传感器与人员的近乎实时通信。
从实践来看,陆军已在德国巴伐利亚训练场和霍恩费尔斯训练区完成相关测试,2024 年启动的 3 个试验旅已验证无人机与地面部队的协同效能,为后续规模化部署积累了经验。
这种基建先行的思路,显然是为解决无人系统大规模运用的基础短板。
转型考量
转向无人平台的背后,是美军对作战与预算的现实考量,作战层面,无人机能避免机组人员在高强度行动中的风险暴露,这一点在俄乌战场得到充分验证 。
2024 年以来的战场数据显示,无人机参与了超三分之二的坦克摧毁任务,且成本仅为有人机的零头。
预算层面,停止新机采购可大幅降低训练与维护成本,据测算,淘汰老旧有人机每年能节省数十亿开支,正好支撑无人机月产 1 万架的量产目标。
不过这种转型存在明显挑战:3D 打印的无人机结构强度比传统工艺低 15% 至 20%,低温环境下续航还会缩短 70%,这些性能短板可能让转型效果打折扣。
而且目前仅 30% 的维修分队具备无人机专项资质,人员能力跟不上装备发展节奏。
结语
这场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以 “维持现有战力、逐步替代” 为原则的渐进过程,陆军将继续依靠现有直升机机队执行核心任务,同时推动无人系统从侦察、打击向后勤领域延伸。
按照规划,2026 至 2028 年将持续推进评估与落地,每个作战师最终将配备约 1000 架无人机。
从趋势来看,无人化是军事技术发展的必然,但当前暴露的装备性能、人员培训、协同机制等问题,意味着转型不会一帆风顺。
正如军事专家观察到的,只有解决体系支撑不足的短板,这场变革才能真正实现 “以更低成本提升战力” 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