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一场改变中国国运的巨变 从这里开始
军事
军事 > 军情热点 > 正文

红星照耀中国|一场改变中国国运的巨变 从这里开始

自动播放

丹东,是中朝边境上最有知名度的城市,常常使我魂牵梦绕。

一百多年前,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就在鸭绿江口外的大东沟海域进行。

七十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这里是渡江出发的起始地点。

今年6月底,为了拍摄“红星照耀中国”系列专题,我又一次来到丹东。

再次走上著名的“鸭绿江断桥”。这座桥,曾是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最重要运输通道,被美军飞机炸断半截,如今是中国境内纪念这场战争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再次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距离上一次来此参观已有七年。在此期间,纪念馆重建馆舍,重布展览,陈列丰富,气势恢弘,展示着中国人民在这场正义之战,胜利之战中的大量文物、照片和不可磨灭的记忆。

第一次走进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是国内最早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1951年5月由回国休整的志愿军50军建造, 1971年10月丹东市进行了重修,此后还经过多次整修。陵园占地14000平方米,目前安葬着264位志愿军烈士,其中一、二级战斗英雄及特等功臣13位,团以上干部8位。

无论是再次参观,还是首次拜谒,都使我心灵震撼。这是中国军队在近代以来的对外战争中,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迎战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统帅的十七国联军,迫使对手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这样的胜利,何等不易。

这胜利,有统帅部指挥员的运筹帷幄,有全国人民的后方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无畏生死的牺牲精神。这种精神,叫做革命英雄主义,它是人民解放军的军魂。

军魂不是天生的。

在近代,中国对外反侵略战争,几无可以夸耀的胜绩,过去常常将原因概括为“落后就要挨打”。其实,在甲午战争中,在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和北京的战斗中,中国军队装备并不落后,但依然望风披靡,这里面,最大的原因,是旧式军队缺乏国家民族意识,不知为何而战,为谁而战,自然也就缺乏战之必胜的勇气和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举例来说。

1884年中法马江之战爆发之前,8月7日的《申报》报道说:福建船政建造的新式兵船,“管驾员弁向由前后学堂中之肄业生挑选充当。学生大半闽粤产。如系闽人管驾,则合船员弁水手人等皆闽人,非亲即族,不但未经战阵,亦多不谙水道。实是应名而已。粤人管驾亦然。”随着战争临近,“各船水手人等一闻此信,多半逃走。各管驾无如之何。”

又如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向东北和朝鲜派出援军。有位目击者记录:“调绿营兵日,余见其人黛黑而瘠,马瘦而小。未出南城,人马之汗如雨。有囊洋药具(指鸦片烟枪)于鞍,累累然;有执鸟笼于手,嚼粒而饲,怡怡然;有如饥蹙额,戚戚然。”送行的家属“爷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千云霄”。这样的精神状态,和最后的战争失败,显然有着必然的联系。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全民抗战,可歌可泣,但是,国民政府承担的正面战场,依然是胜少败多,半边国土的沦丧。最终迎来日本投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全局胜利所致,也是中共领导的军队长期坚持敌后抗战所致。

因此,抗美援朝战争所取得的成果,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打出来国威和军威!

培养一支军队的战斗意志、必胜信念和牺牲精神,是军队建设的重要任务。

从国共合作时黄埔军校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党军”,到南昌起义后工农红军所建立和发扬的英勇无畏的作战精神,直至后来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都将这种精神建设,融入自己血脉和基因,真正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奠定了胜利的保证。也完全扭转了中国旧式军队不堪一击、“外战外行”、“兵败如山倒”的恶劣形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胜利之师的崭新风貌。

所以,有了长津湖战役,有了上甘岭战役,有了一场场令人荡气回肠的辉煌胜利,也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困难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这番话,是对人民军队战斗意志的最高总结。

行走在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翠柏青松,庄严肃穆。看着一排排肃穆的墓碑,这里有我讲述过事迹的于占和、毕武斌,更有许多虽然刻下名字、单位和职务,却不知道他们生平家世的官兵。他们中的干部,有着很长的革命资历;他们中的战士,刚刚沐浴到新中国的阳光。他们本来都是普通的农民、工人和学生,他们是温顺、善良的中国人。但为了保卫和平,他们迸发出强烈的战斗意志和杀敌勇气,在和平来到的前夜倒下,化作了巍峨永生的山脉。

我们不能忘却他们。

同样,我们不能忘却成千上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贡献出生命的先烈。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