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英国的巨型炸弹:一枚重5.4吨 三枚击毁5万吨级战列舰
军事
军事 > 战争历史 > 正文

二战英国的巨型炸弹:一枚重5.4吨 三枚击毁5万吨级战列舰

二战中为了对付纳粹德国的坚固目标,诸如V3超级大炮的基地,英国皇家空军使用了空前绝后的巨型炸弹——地震波炸弹,这款人类有史以来投入使用的最大吨位炸弹的发明者是英国天才科学家巴恩斯·沃利斯。

沃利斯于1941年的著作《关于攻击轴心国方法的说明》中提出开发10吨重炸弹的想法。研究显示这种非常重的炸弹可以在很深的地下引爆,进而将冲击波传递到目标建筑的地基上,由于冲击波在地下传输的比在空气中传输衰减更小,因此地震波炸弹可以比普通炸弹对建筑物造成更大的伤害。

为此,沃利斯设计了胜利轰炸机,它载重量高达45吨,可以在14,000米高空以每小时510公里的速度飞行,也可以携带重型炸弹飞行6400公里的距离。但是英国空军部反对生产只携带一枚炸弹的飞机,因此这个想法直到1942年都没有继续。

1942年初,他在自家花园水池中用石片打水花时突发灵感,写出了论文《球形炸弹-水面鱼雷》描述了一种攻击方法:武器在水面上弹跳,直到击中目标,然后沉入水中爆炸,就像深水炸弹一样。在水面上弹射可以使其直接瞄准目标,同时避开水下和水面以上的防御设施,这种武器将利用典型的水下爆炸的“气泡脉冲”效应,极大地提高了它的有效性。沃利斯的论文确定了水电大坝和停泊在挪威峡湾等平静水域的漂浮船只等合适的目标。

在沃利斯写论文的时候,这两种类型的目标已经引起了英国军方的极大兴趣(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写这方面的论文),德国水电大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就被确定为重要的轰炸目标。

但是,现有的炸弹和轰炸方法对它们几乎没有影响,因为鱼雷网保护它们免受常规鱼雷的攻击,而且还没有设计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摧毁它们的方法。1942年,英国人在寻找摧毁德国战船提尔皮茨号的方法,它对北大西洋的盟军航运构成了威胁,并且在英国多次试图摧毁它的尝试中幸存了下来。在这段时间里,提尔皮茨号停泊在挪威峡湾,避免了受到攻击,它有一种“舰队存在”的效果。因此,沃利斯提出的武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进行了积极的测试和开发。

1942年11月,英国政府决定设计一种更大版本的沃利斯武器用于对抗水坝,一种更小版本的武器用于对抗船只。这两种武器分别被命名为“保养”和“高球”。1974年1月,在英国政府公开了“保养”和“高球”的秘密文件,尽管武器的技术细节早在1963年就公布了。

1943年5月16日至17日晚,“惩罚行动”利用“保养”攻击了德国鲁尔河谷的大坝。两座大坝决堤,造成大面积洪水、破坏和人员伤亡。这次进攻对战争进展的意义有争议。但是从军事技术方面来说是成功的。“保养”炸弹直径1.5米,长2.5米,重达4.5吨,其中光炸药就装了3.5吨。

大多数盟军特别是英国二战飞机重磅炸弹都有非常薄的外壳,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炸弹的重量,使一架轰炸机可以携带。这与战争初期英国炸弹的爆炸含量很低相比是一种进步。

为了能够穿透地面或坚固的目标而不被击破,炸弹的外壳必须很结实。每一个都是用一块高强度钢浇铸的这样就能在爆炸前经受住冲击。与此同时,为了达到所要求的穿深,沃利斯将炸弹设计得非常符合空气动力学,这样,当从很高的高度落下时,它将达到比传统炸弹设计高得多的末速度。

在最终设计中,78号标记的炸弹尾部大约是完成武器总长度的一半,炸弹外壳的长度为6.4米,约为3.0米。炸弹的尾翼被稍微扭转了一下,这样炸弹就会在落下时旋转起来。由此产生的陀螺效应阻止了俯仰和偏航,提高了空气动力学和精度。

“高脚柜”的设计是从5500米的最佳高度以270公里/小时的速度下降,最终达到1210公里/小时。它形成了一个深24米、宽30米的大坑,可以穿透4.9米的混凝土。

“高脚柜”的重量5400公斤和轰炸飞机所需的高度意味着兰卡斯特轰炸机必须经过特别改装。为了减轻重量,装甲甚至防御性武器都被移除了,炸弹舱的门也必须进行改造。“高脚柜”在一次行动中瞄准了目标,并被证明在击中时能够深入到硬化的钢筋混凝土中。然而,这并不是巴恩斯·沃利斯设计的主要意图。炸弹的设计目的是在接近目标的地方产生冲击,穿透目标下面或周围的土壤或岩石,然后引爆,将其所有的能量转移到结构中,或制造一个掩体(洞穴或坑),使目标落入其中。

这种“地震”效应造成的伤害甚至超过了直接击中目标的装甲,因为即使在掩体内部爆炸也只会破坏周围环境,爆炸会在空气中迅速消散。地震冲击使整个目标发生震动,并造成所有部分的结构损坏,使修复变得不经济。

“高脚柜”只生产了854枚,战果辉煌,曾用于击沉德国提尔皮兹号战列舰,炸毁了U型潜艇基地、V-2导弹发射场、V-3超级大炮基地、水坝、桥梁等重要目标。5万吨的提尔皮茨号,俾斯麦战列舰的姊妹舰遭到了三枚高脚柜炸弹攻击,很快就倾覆了。甲板的火势蔓延至其中一座主炮塔的弹药库,引发了大爆炸。舰上阵亡人数估计为950至1204人。

“兰开斯特”轰炸机的最大载弹量是10吨,所以5.4吨的“高脚柜”并没有将载机潜力充分挖掘。1943年,巴恩斯·沃利斯开始了新的研究,那就是重达10吨的“大满贯”。两者外形、结构几乎相同,摆在一起仿佛不同比例的模型。

“大满贯”长8.08米,直径 1.17 米,内装炸药4.4吨,几乎是“高脚柜”的2倍。为增强钻地能力,头部由加强锥保护,可以贯穿40米深的土壤层或者6米厚的混凝土。“大满贯”外壳由铬钼合金钢制成,药重比超过43%。由于重量过重,它也被称为“十吨泰丝”

一架改装过的兰开斯特B.Mk 1(特殊)轰炸机是为“大满贯”设计的,装备了梅林24引擎,减去前和中上炮塔,机组人员减少到5人,拆下了炸弹舱门,安装了一个更坚固的底盘。

1945年3月13日,“大满贯”首次试验成功,英国人迫不及待地把它派上战场,目标是英美空军耗费3000余吨常规炸弹都未能炸毁的比勒菲尔德铁路大桥。虽然“大满贯”偏离目标20多米,却炸出了30多米的深坑,90多米长的桥面在小型“地震”中垮塌,无法修复。由于投用时间较晚,至二战结束,“大满贯”只使用了41枚。

“跳弹”、“高脚柜”和“大满贯”也被人们称为炸弹三剑客。笔者认为巴恩斯·沃利斯在地震炸弹这方面的成果也为以后研发钻地弹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幂谈天下/张幂)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