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字战术是啥?为什么以前海战中,战列舰都争抢T字横头位?
军事
军事 > 军情热点 > 正文

“T”字战术是啥?为什么以前海战中,战列舰都争抢T字横头位?

从古至今,海军作战都非常讲究阵型。一个优秀的阵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所有战舰火力,用更短的时间向敌人投射更多的弹药,对赢取战斗有决定意义。

在航空力量兴起以前,火炮对轰是主要海战形式,战列舰这个名字就是从单纵战列线引申而来的。海军舰队有很多队形,如雁行阵、单纵队、多纵队、圆形阵、斜阵等等。

单纵队是最常用的队形之一,两支单纵队舰队互相追逐,就会形成“T”字形。大家都想抢T字的横头位置,谁占据了谁就有优势,竖笔位置的就要被动挨打,由此形成“T”字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跟战舰的技术发展和作战方式有很大关系。

1、火力优势。

很久以前,人们用“撞击”战术,以桨帆战舰的舰艏“冲角”撞击敌人,造成严重破坏,自然是船头迎敌破坏力最强。

后来风帆战列舰时代火炮诞生,人们在船舷两侧安装了大量火炮。为发挥出一半以上的火炮力量,人们不惜以增加被弹面积为代价,用船体侧面迎敌。

蒸汽铁甲舰时代,“撞击”战术曾短暂复兴,360度旋转炮塔也开始出现。到19世纪末期,各国前无畏型战列舰两侧安装了多门副炮,主炮也能旋转,船舷一侧火力又大幅增强。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弗吉尼亚”号与“莫尼特”号铁甲舰对战,莫尼特号上有旋转炮塔。

而T字战术中的横头位置,恰好以船舷面向敌舰,全舰大部分火力都可以输出,效率最高。

2、视野和火控。

两军对战时,T字横头位置的舰队视野更好,想打就打,不想打脱离战场也容易,还能截住敌方前进路线。

而T不利位置的舰队,只有领头的战舰(领舰通常也是旗舰)视野良好,后面各舰被前舰遮挡。风向不利时,前舰的烟雾也会影响视线。

雷达成熟以前,战舰上的火炮测距和火控方式都很落后。依靠光学测距仪测量距离和方位,再解算出射击诸元。这种方式误差很大,命中率极低,一战日德兰海战中,双方舰队的命中率才2~3%左右。

舰队主炮射击时,先经过几轮试射观察炮弹落点,然后调整诸元直至跨射,最后才进入校力射阶段,所有主炮集火射击。

占据T有利位置的舰队,各舰与集火目标距离相差不大。射击诸元可以传达到各舰,稍作调整就能击中。就算打不中领舰,也很有可能命中后面的战舰,很划算。

再加上调整炮弹左右落点比调整前后落点更简单,所以T有利位置的舰队火力更容易展开,也更有效。

T不利位置的舰队就惨了:各舰后部主炮不能用,只有前主炮和一部分舷侧副炮能向前射击;后面的战舰被前方战舰遮挡不能开火,且各舰与目标的距离相差很大;前舰开火时浓烟也遮挡视线,整个舰队火力展开严重受限。

因此,抢占T有利位置成了每一个指挥官梦寐以求的目标。不过别人也不傻,不会让你轻松得手,所以大家各种机动躲避,到最后只能在并行中开展各种同航战、反航战。

历史上有一些经典的T字战术战役,至今让人回味。其中之一就是1905年的日俄对马海战。

当时日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指挥舰队先与俄舰反向航行,让俄军心生大意。然后突然一个“U”字型180度左转弯,利用日舰速度较快的优势强行别到俄舰队前方,抢占了T有利位置。

▲对马海战航线图

俄军本来也在做单纵队转换,但因指挥失误没完成,最后成了数列并排的多纵队,也没看穿日军意图及时转向。最后日本以损失3艘鱼雷艇的代价,消灭了沙俄第二太平洋舰队2/3的舰只。

另一次是1944年10月苏里高海峡之战,也是T字战术的经典绝唱。美军第七舰队在苏里高海峡外以逸待劳,在T字横头位置摆出一字纵队。日本海军第三分舰队一头扎进圈套,被美军一顿猛揍。

▲苏里高海战航线图

日军在狭窄海峡中进退两难,最后全军覆没,仅“时雨”驱逐舰侥幸逃生。足以证明T字横头阵位在炮战中的强大优势。

单纵队也有缺点:首尾易受攻击,不能兼顾,被前后夹击就很麻烦;想抢T字横头,需要有更高的航速;也需要优秀舰队指挥。

当然,抢了T字横头也不一定都能获胜,还要看双方的战斗意志和战术安排。

1866年,意大利与奥地利爆发利萨海战。奥地利舰队以三叠双翼梯阵冲向意大利单纵舰队,尽管意舰队在T字横位上,但奥舰队快速冲进敌阵,在一片混战中撞沉了敌方旗舰“意大利”号,取得了战斗胜利。

▲利萨海战航线图

如今航母时代,T字战术已经失效。航母编队使用圆形阵型,外围的驱护舰只和巡洋舰组成多层防空、反潜网,将核心航母严密的保护起来。

综上,各种战术、阵型随海军变化而不断改变。随着新型动能炮、电磁炮不断发展,说不定哪天T字战术也会像“撞击”战术那样卷土重来的。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