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0年法国战役期间,作为德军装甲部队主力之一的二号坦克暴露出诸多问题,无论是火力还是防护都相当不足。因此,当研制一种新型自行榴弹炮被提上议程的时候,二号坦克成为了贡献底盘当仁不让的热门候选,定型后这款轻型自行榴弹炮被昵称为“小黄蜂”(Wespe),在德军车辆序列中编号为Sd Kfz124。 “小黄蜂”轻型自行榴弹炮由阿尔凯特公司设计,采用二号F型底盘,具体生产任务分配到位于波兰境内的FAMO公司生产车间。德国人力求将生产的过程尽量简化,但“小黄蜂”的改装工序却并不简单,需要先把二号坦克的炮塔和部分上层结构去掉,然后将位于底盘后部的发动机移到中间位置,接下来装上105毫米榴弹炮、前部防盾和周边的防护装甲板。“小黄蜂”装备的是leFH18M型火炮,备弹32发,辅助武器为一挺7.92毫米MG34机枪。
■行军中的“小黄蜂”自行火炮,作为德军二战期间最优秀的轻型自行榴弹炮,它的车组成员为5人。
具体数据方面,“小黄蜂”的车组乘员为5人,重量11吨,长4.81米,宽2.28米,高2.30米,最大公路速度40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220千米,最大装甲厚度和二号坦克相当,为30毫米。
“小黄蜂”第一次大规模参加战斗是在1943年夏天的库尔斯克会战,它的出色表现让德国元首龙心大悦,下令将所有可供利用的二号底盘都优先改装为“小黄蜂”,而冷落了“黄鼠狼2”自行反坦克炮等车辆。该型战车的生产从1943年2月持续到1944年6月苏军占领波兰的制造车间为止,生产总数为676辆,外加159辆无武装的弹药运输车(每辆可以携带90发炮弹)。“小黄蜂”性能稳定,火力强劲,参加了二战后期德军几乎所有的主要作战行动。它是二号坦克最成功的变型车之一,同时也是公认的二战德军最优秀的轻型自行榴弹炮。
■1943年夏季库尔斯克战场上的“小黄蜂”自行火炮群,这场战役是该车第一次大规模参战。
“小黄蜂”一般6辆编为一个连,以连级规模作为基本单位配合其它火力支援部队作战。1944年德军的装甲炮兵团编制中,第一个营(自行火炮营)下属的三个连中就有两个连装备“小黄蜂”(一共12辆),另外一个连装备6辆“大黄蜂”(Hummel)150毫米自行榴弹炮。到1945年3月,德军编制序列中的“小黄蜂”数量还有301辆之多。
■1944年夏季东线战场上(乌克兰地区)的“小黄蜂”自行火炮,属于第8装甲师所辖装甲炮兵团的第1营。
战争末期,已经走向末路的德军装甲部队依旧创造了不少“回光返照”的战例,其中“虎王”坦克和“小黄蜂”自行火炮配合的“米特霍夫坦克猎杀战”就是经典的一例。1945年4月21日,德军第503重装甲营在奥地利和捷克交界处的米特霍夫村遭遇苏联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当时第503营可以使用的战斗车辆只有5辆“虎王”坦克和配属的4辆“小黄蜂”。
■1945年3月匈牙利战区的“小黄蜂”自行火炮,采用两色迷彩涂装。
第一组的3辆“虎王”发现苏军正在休息的T-34坦克编队以后采用了“隔山打牛”的战术,在观察哨的引导下,隔着一个土丘在远距离利用火力优势打得苏联人一头雾水,不知道炮弹来自何方的红军装甲兵完全乱了方寸。第二组的2辆“虎王”和4辆“小黄蜂”随即赶到,重型坦克和轻型自行榴弹炮相互掩护着开上土丘,对陷入混乱状态的苏联坦克群发动致命一击。“虎王”的长身管88毫米坦克炮威力自然不用多说,“小黄蜂”的105毫米榴弹炮也直接瞄准了T-34射击。最后,德军在仅仅花费一些炮弹的代价下击毁超过20辆T-34坦克,虽然无法挽救战局,但至少暂时遏止住了苏军在这一地段的攻势。
■今日保存于法国索缪尔坦克博物馆中的“小黄蜂”自行火炮,车体被喷涂上诺曼底战役时期德军装甲车辆所采用的迷彩涂装。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