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横空出世,中国反坦克导弹发展进入快车道
军事
军事 > 军情热点 > 正文

第四代横空出世,中国反坦克导弹发展进入快车道

null

前几天去看了传说中的中津防务车辆展,虽然展会上有很多吐槽的地方,比如没有具体地址什么的,但是展会上还是有些比较不错的东东的,比如高德红外的QN-502C车载通用反坦克导弹。

null

在这里本炮霸并不是要吹捧高德红外,只是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当今反坦克导弹的高科技。当今的反坦克导弹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第四代。第一代反坦克导弹采用人工线控,比如我国的早起的HJ-73;其缺点是飞行速度慢,全程人工操控,发射阵地容易被火力压制。第二代反坦克导弹仍然采用线控,通过红外测角等手段测量偏差并瞄准操控,操控难度降低,并且导弹飞行速度大大提高,比如我国的HJ-8系列和HJ-73C以后的型号;不过由于仍然需要全程瞄准目标,发射阵地容易被火力压制,而且红外测角等瞄准设备容易被干扰。在二代反坦克导弹之后,又出现了省去导线的激光指令或者毫米波指令制导反坦克导弹,比如我国的HJ-9。由于没有了线控的束缚,反坦克导弹的射程突破了5公里。不过其飞行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测量导弹与目标之间的偏差并通过激光或者毫米波天线向导弹发送修正指令。一般我们将其称为二代半反坦克导弹。在二代半之后便是可以发射后不管的第三代反坦克导弹。这里的发射后不管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激光或者毫米波驾束反坦克导弹,用激光/毫米波装置瞄准目标,待导弹发射后将导弹引导到照射波束内,导弹自动测量波束修正偏差飞向目标,例如我国的HJ-11。另外一种是采用真正的成像导引头,发射时瞄准目标,导弹导引头开机捕获目标并锁定,导弹导引头全程跟踪目标,自动控制导弹飞向目标。例如我国的HJ-12。HJ-11和HJ-12的出现极大的提升了我军反坦克导弹的技术实力,使得我国反坦克导弹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null

当导弹可以实现自主的修正偏差之后我们就具备了实现更远射程反坦克导弹的技术基础。比如我们的AKD-9和AKD-10,便是采用激光和毫米波半主动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其原理和激光驾束类似),而HJ-10则是将红外/电视成像导引与光纤制导结合起来的光纤制导导弹。光纤制导导弹可以不受毫米波或者激光传输距离的限制将导弹的射程提高到10公里之上。之所以要用根光纤联着,其实是因为随着导弹射程的提高,很可能在导弹飞行的过程中目标已经飞出了导引头的视野,需要发射车在其飞行过程中向其进行传输控制指令。另外导弹也可以利用光纤回传导引头看到的目标图像,由人工选择需要打击的目标,从而实现完全抗干扰的目的。HJ-10反坦克导弹通常被划分为第四代反坦克导弹。其实HJ-10的光纤起到的是一个双向数据链的作用,实现了导弹控制的人在回路中。随着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不用光纤的型号,这便是本文开头所提到的QN-502C。

null

相比昂贵的光纤重型反坦克导弹,诸如QN-502C之类的新型反坦克导弹不仅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并在中型弹上实现了10公里级的超远射程。因其体积较小,所以其可以大大提高轻型平台的携弹量。当然也从某种意义上驱使光纤弹向着更远射程的目标迈进。不仅于此,其在机载反坦克导弹领域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泛,毕竟其只要看到目标便可以发射,在导弹的飞行过程中也不用什么毫米波和激光全程照射。这样一来,长弓雷达的价值就不剩什么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