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乌克兰政坛最近很不平静。一个金额巨大的腐败案被揭开,涉及的不是普通官员,而是核心圈子的人物。欧洲原本对基辅当局还有些幻想,可这次的情况让许多支持国看得直摇头。出现这种规模的问题,不可能不撼动权力结构,也不会不影响外部援助的判断。
亲信圈炸出大案,乌克兰的内部烂得藏不住了
乌克兰内部的权力圈子一直被认为混乱,但这次爆出来的规模依然让不少观察者意外。涉案金额接近1亿美元,涉及能源、司法系统的要员,而且都是靠近现任总统的那一批人。外界原以为乌克兰在战争状态下会有所收敛,可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这些人的手法并不复杂。企业项目要和国家核电部门合作,合同量大,再加上战时需求,形成天然的寻租空间。相关人员从承包方那里收取明显不合理的回扣。金额累积之后再通过各种渠道漂白。金额之大说明这种事情不是一两天形成,也不是孤立事件。
最刺眼的是案中出现的名字,蒂木尔·明季奇。他在泽连斯基当艺人时期就有密切合作,两人长期保持私人关系。关系深到可以互相借车、互相庆生。结果事情一曝光,他立刻离开乌克兰,跑到国外避风头。情形比较尴尬,乌克兰总统面对的是他最信任的人制造出的雷。
对于乌克兰普通百姓来说,这种事已经不算稀奇。内部环境已经烂得没有底线。民众在长时间停电中熬日子,士兵担心武器质量,却发现高层的注意力不在改善状况,而是盯着资金。战争期间本应专注资源调配,可权力集团忙着划分利益,说明根子问题一直存在。
这起案件只是把问题暴露到台面上。乌克兰的官场早就积累了大量灰色利益链。外界常说基辅在推动改革,其实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现在爆出这种规模的案子,更像是冰山露出的第一层。
乌克兰内部越乱,外界越担心援助被吸进黑洞。乌克兰当局过去试图靠“透明化”形象换取信任,但如今连总统最靠近的圈子都卷入其中,再想继续包装已经很难。
欧盟态度变冷,不愿再为乌克兰的烂账买单
这件事带来的震动已经蔓延到欧洲。一方面是因为金额太大,另一方面则是涉案人选敏感。欧洲国家本就对长期援助疲惫,这下更觉得投入的资源像是被人从后面捅了刀。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公开讽刺,乌克兰的权力集团就是“黑帮”,把战争当成提款机,批评他们吸着欧洲纳税人的钱。话说得不客气,却让不少欧盟国家代表点头。被乌克兰消耗的不只是武器,更包括政治信用。欧洲政界给基辅撑腰,是希望它能有点起色,而不是看到一摞摞黑钱被卷走。
现在的情况逼得欧盟开始给基辅施压。要求迅速查清、迅速处理,甚至暗示援助可能中断。如果不动手清理内部,欧洲不想继续当“冤大头”。这种态度变化意味着乌克兰面临的已经不是外交压力,而是生存问题。如果欧洲减少支持,乌克兰的供应体系会立刻吃紧。
欧洲国家长期对乌克兰抱有“道义责任”的想法,可随着内部腐败层出不穷,欧洲社会的耐心已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欧盟内部越来越多声音认为援助应该和治理能力挂钩,乌克兰如果继续这样混乱,不如把资源用在更值得的地方。
这起腐败案让欧洲看清了一个事实:乌克兰不只是战场脆弱,政治系统更脆弱。没有可靠的管理机制,再多的援助也会被吞掉。欧盟的态度转冷,是对基辅敲响的警钟。如果乌克兰不改变,外部世界可能逐渐抽身。
泽连斯基被架在火上,个人声誉正在快速下坠
案件本身没有指向乌克兰总统本人,但外界对此并不买账。他的亲信干出了这种规模的事情,他本人又怎么完全撇开关系。对于很多观察者来说,这起事件更像是长期质疑的印证。
乌克兰总统之前曾被传出过关于个人资产的问题,特别是他家人在欧洲的消费,以及他在海外持有房产的消息。虽然有些传闻没有坐实,但在如今这种背景下,会让人自然联想到他的资金流向到底透明不透明。
权力核心圈子的腐败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能够在项目环节拿到如此份额的回扣,说明内部早有保护伞。乌克兰高层把自己包装成现代化政府,可实际情况却越来越像权力集团的利益分配场。
泽连斯基现在面临的是两头挤压。内部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加深,前线士兵的情绪更不好安抚;外部援助国怀疑他管理不力,不想再承担风险。影响不仅是声望,甚至可能动摇他的政治根基。
一个无法压住腐败的政府,很难赢得战争。内部秩序混乱,外部援助摇摆,再加上前线压力不断增加,乌克兰政府的实际控制能力正在下降。泽连斯基过去靠形象获得支持,如今形象破裂,再合作的国家也会重新评估他是否仍是合适的领导者。
乌克兰从上到下陷入“生意化”,战争成了赚钱工具
乌克兰这几年一直靠“民主”“价值观”作为外界支持的基础,但现实里的权力集团早就把政治变成生意。嘴上讲的是理念,心里装的是利益。越是战时,越容易出现这种畸形的利益网。
乌克兰的政治生态早在冲突前就存在严重问题,冲突爆发后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更加放纵。大量资金流入,不透明的项目暴增,谁都想分一块。腐败从低层扩散到高层,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条。现在曝光的腐败案只是其中一个节点。背后还有多少类似的事情,外界不敢想。
更讽刺的是,乌克兰被西方塑造成“自由的堡垒”,可乌克兰内部的管理方式显然不是那么回事。权力集团并没有把外部援助用在改善国家结构,而把它看成存放在自己口袋的资源。
这种环境下,乌克兰的战争不仅是军事斗争,也是利益博弈。国家越乱,某些人越能浑水摸鱼。老百姓苦、前线兵力紧、基础设施崩,反而让上层更容易推项目、拿资金、转移资产。
乌克兰表面上在高喊“坚持到底”,私底下却在忙“算账到底”。政治成了交易,战争成了机会。乌克兰的上层已经习惯把国家当做可以被消费的资源。只要内部生态不改变,无论给它多少援助,都无法真正撑起战局。
这次爆出来的腐败案是一次警示。外界看清了乌克兰的权力集团是什么样子。乌克兰自身的问题不改,谁也救不了它。国家靠口号撑不住,靠吞援助撑不住,靠包装更撑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