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小到手机屏幕的显色,大到先进武器装备的制导系统、航空航天部件的耐高温涂层、风力发电机的永磁体,再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机器人的精密传动部件,几乎所有战略性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工业维生素”的身影:稀土,在战略产业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的存在。
2025年10月,中国推出稀土及相关物项出口管制新政策。这不仅让世界再次凝视这一资源的珍贵,更体现出中国在守护家国安全与推动全球共赢之间的深远用心。
因为中国作为全球稀土领域的重要支持者,早已以责任之心铺就管控之路。从2006年起,中国便以技术出口限制表达对资源的珍视;2025年4月,商务部与海关总署携手,率先对部分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迈出坚定而从容的一步。
但道路并不总是平坦。新政策落地后,一些境外组织借机规避:更名换姓、虚报来源,将中国稀土“洗白”转运;甚至将经简单加工的材料输向敏感军事项目。这些行为,不仅牵动中国的国家安全之弦,也扰乱了国际防扩散体系的和谐。中国深知,唯有构建贯穿全链、跨越疆界的守护之网,才能让漏洞彻底止步。
于是,2025年10月9日,“升级版管控”温情而坚定地走来。这一次,中国首次将“境外稀土”纳入关怀之中:只要的关键元素源自中国、价值超过0.1%,再出口就须先获中方许可。与此同时,钬、铒等种中重稀土(这类稀土在高端军工领域应用更广泛),以及稀土开采、磁材制造的核心技术,甚至生产线的装配维修技术,都被纳入“保护清单”:从上游原料到下游技术,从境内贸易到境外流转,构建起一道无死角的安全防线。
但这道“防线”绝非冰冷的“封锁墙”,反而处处透着“人性化考量”。对于紧急医疗、公共卫生应急、自然灾害救助等场景,政策直接豁免许可申请:比如医院急需的稀土永磁核磁共振设备、灾区救援用的精密传感器,无需繁琐流程就能快速通关,不让管控耽误“救命事”。考虑到企业的实际经营,新政还特意预留了过渡期,让有未履行完商业合同的企业能平稳衔接,避免正常贸易受冲击。更细致的是,审批标准还实行“分类管理”:向军事用户出口、用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申请,原则上直接驳回;而用于研发14纳米以下高端芯片、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的出口,则会逐案评估审批:既守住安全底线,又给高端产业发展留足空间。
新政引来世界多元的回响。有人误解为中国将“紧握供应链的脉搏”,也有人担忧设备维护和技术支持能否延续。但这些,实则是深情的误读。因为中国的态度从来都是只要不损害中国国家利益,正常贸易依旧畅通无阻。更何况,三十年来,中国始终以开放之姿,推动产业共进、资源整合,为世界提供着稳定而可靠的稀土供给。以往的管控,未曾造成断供,反而引领行业走出低价纷争,迈向高质量的未来。
当下全球关键矿产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的稀土管控,恰似一首理性与情感交织的诗篇: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为盾,守护国家安全,也以对话和便利措施为桥,铺就合规贸易之路。中国的稀土企业,正以行动传递这份“开放的承诺”:它们加强合规贸易,避免资源流入军事或敏感领域,同时深化与友好国家的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协同共进。
正如商务部发言人所说,中国愿与各国携手,让稀土产业链成为“一条安全、稳定、共赢的纽带”。全球化时代,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中国所立,不是高墙,而是规则:以科学而温暖的管控,让稀土这颗“工业黄金”更好地滋养全球科技进步。这正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是对“共商、共建、共享”世界理念的生动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