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的家伙不够用?五角大楼陷入军火焦虑:万一跟中国打起来咋办
军事
军事 > 自媒体 > 正文

手里的家伙不够用?五角大楼陷入军火焦虑:万一跟中国打起来咋办

眼下五角大楼传出的消息,让人不得不多想几层。日前,美国《华尔街日报》爆出五角大楼正在搞一个大动作——要把导弹和12个关键武器系统的产能提升到目前的2到4倍。

原因也不藏着掖着,说白了就是担心库存太少,万一跟中国打起来,手里的家伙不够用。

这事儿从今年6月就开始动真格了。五角大楼把洛克希德·马丁、雷神这些顶级导弹供应商,还有安杜里尔工业这样的新入场企业,以及火箭推进剂和电池供应商的高管们召集起来开圆桌会议。

战争部长皮特·海格塞斯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丹·凯恩亲自出席,规格相当高。现在,副防长范伯格领导的“弹药加速委员会”每周都跟这些企业高管开电话会,全力推进扩产计划。

这12种武器里头,重点盯着的包括“爱国者”拦截弹、远程反舰导弹、标准6防空导弹、精确打击导弹和联合空对面远攻导弹。其中“爱国者”导弹被列为最优先扩产目标,原因很简单——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直难以跟上全球需求的激增。

库存到底紧张到什么程度?

英国《卫报》今年7月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出一个惊人数字:美国现有的“爱国者”导弹库存仅能满足五角大楼全部军事计划所需的25%。这意味着,真要打起大规模冲突,手里的弹药连计划需求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库存告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过去两年多,美国持续向乌克兰输送武器,仅“爱国者”导弹就消耗了相当数量。中东那边,伊朗今年6月的导弹袭击,美军和卡塔尔动用“爱国者”系统拦截保护了乌代德空军基地。

也门胡塞武装的持续攻击,又让美军不得不消耗库存保护盟友。更要命的是,今年6月6日,乌克兰部署在基辅的一套“爱国者”系统直接被俄军摧毁。

到了7月初,五角大楼终于坐不住了。

美国防部长海格塞斯直接下令暂停部分原计划运往乌克兰的导弹和弹药交付,包括“爱国者”防空拦截弹、“毒刺”地空导弹、“狱火”直升机载空地导弹、地对地火箭弹和炮弹。理由很直白:得先评估美军自己的库存状况。

乌克兰官员急了,公开表示如果得不到补充,现有“爱国者”导弹库存可能在1到2周内耗尽,到时候俄军的弹道导弹就能长驱直入。

因此五角大楼现在等于是在跟时间赛跑。9月,他们向洛克希德·马丁授出近100亿美元的合同,专门生产“爱国者”-3导弹。但光砸钱还不够,五角大楼还在梳理整个供应链,寻找“第二供应源”,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厂商。

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投资扩产线,但参与者普遍叫苦——导弹生产周期至少两年,新供应商想拿到五角大楼的资质,门槛高得吓人,光认证就得耗费大量时间和资金。不少企业直言,这个产能翻2到4倍的目标“不现实”。

钱的问题更是个硬伤。虽说“大而美法案”增加了250亿美元国防预算,但据业内估算,要真正达到目标产能,至少还缺数百亿美元。

军火商们也精得很,没有政府的长期合同和资金保障,谁也不敢贸然大规模扩产。毕竟投下去的都是真金白银,生产线建起来容易,订单后续跟不上可就麻烦了。

这事儿追根溯源,拜登政府2023年就开始行动,但动作相对保守。特朗普重新上台后,目标变得更激进。从五角大楼的表态看,这次扩产不光是为了补库存,还有明确的战略考量。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说得很直白:是为了“防与中国的潜在冲突”做准备。这种假想敌指向,在美国军方的公开文件和表态里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

对此,中方的回应简短有力:中国无意挑战谁,倒是美国穷兵黩武祸乱世界,最后反噬自身。

过去几年,美国到处搞军事介入,从中东到东欧,武器库存就这么一点点消耗掉了。眼下又想着大规模扩军备战,但产业链、资金、时间,哪一样都不是说解决就能解决的。

接下来怎么走,还得看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资金能不能真正到位,数百亿美元的缺口不是小数目,国会拨款程序也不是想过就能过的。

二是供应链能不能快速建立,新供应商从申请资质到正式生产,没个两三年下不来。

三是国际局势会不会继续恶化,如果中东或东欧局势再有变化,现有库存消耗只会更快,补充速度根本追不上消耗速度。

从目前情况看,五角大楼这场产能竞赛,短期内恐怕难见成效。两年的生产周期摆在那儿,资金缺口也是明摆着的。

更尴尬的是,美国一边喊着要扩产,一边还得继续消耗现有库存应对眼前的冲突。这更像是美国长期战略焦虑的一次集中爆发——既担心现有库存不够用,又害怕未来可能的大国冲突。

只是这种焦虑能不能转化为真正的产能提升,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