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一声巨响把游客的尖叫、救护车的呜鸣、警报的刺耳声拧成一股绳。人群四散,地面乱作一团。以色列南端这座度假城市,本该是夕阳、游船、露天咖啡的画面,硬生生被一架闯入的无人机撕开了口子。
以军确认,袭击来自也门方向。胡塞武装把无人机和导弹一并甩过来,以色列的防空系统连夜启动,雷达睁到最大,拦截火力顶上去,还是没兜住。无人机在埃拉特人口密集区爆炸,伤者被抬上担架,有人捂着耳朵,有人衣袖上挂着玻璃碎渣。医疗部门给出了数字:22名平民受伤,4人伤得重。军方自己也承认,这回是对导弹防御体系的一次罕见破坏。
警报是响了的,防空也开机了,末了结果却是爆炸点落在海滨长廊。现场一片狼藉,这种尴尬,比单纯的技术失败更刺痛人。以色列正在排查,防空怎么就掉链子。可能是雷达有盲区,可能是值守过度相信既有套路,也可能是胡塞换了全新低空规避的玩法。军事圈里议论很多,有分析说胡塞把无人机改了脾气:长航程,飞得更贴地,速度不急不徐,钻防空系统的缝。体量小、成本低、噪声轻,这类目标最让复杂系统头疼,打起来费劲,漏网也不稀奇。
这一下,火气全压到台前。内塔尼亚胡话里透着硬,一口认定要报复胡塞。国防部长卡茨亦不藏着掖着,放话说“谁伤了以色列,就等七倍还击”。军方的节奏也跟上来,F-35、F-15收拢到南部基地,起落架随时放下。卫星和情报通道跟美英连线,打到也门境内并非天方夜谭,节拍只差一声令下。
更早些时候,以色列还搞过一轮“斩首”,打死了胡塞的多名高层。内塔尼亚胡对外讲,那只是个开头,后面还要把胡塞的头面人物逐个点名。这一套打法,在加沙、在叙利亚、在黎巴嫩都用过,目标很明确,威胁挡在边境外。短期看,有震慑,也能减弱一些对手的手脚。可有个老问题来了,挨打的一方不消停,反扑更狠。胡塞这回就没怵,反而更上头,火力一次比一次扎人。
也门北有山,南临海,地形跟防空雷达捉迷藏,小股、低空、慢速这种打法,专治体系里的傲气。胡塞自从巴以战火点起来,手就没闲过。最初是零星干扰,后来升级到更复杂的无人机、导弹配合。他们给无人机加了抗干扰装置,挂上特定电子模块,实战里一次次修正,把突防概率抬起来。对手越是用大系统,越怕这种会绕的小东西。
话说回以色列的安全逻辑,一直是“以攻为守”。敌人还在墙外,先伸手过去打一把,打疼了,就不来犯。加沙、黎巴嫩、叙利亚,甚至也门,常年都有点名的空袭。可现实有点拧巴,短兵相接能赢,战略层面却总欠一步。伤敌一千,自身难保安稳。对手被打痛了,心里添了仇,开始找缝钻,袭扰方法更灵活,成本更低,路线更刁钻。今天是埃拉特,明天可能盯的是油港、机场、雷达站。人们挂在嘴上的“绝对安全”,一次次被事实顶回来。
这回的爆炸,是技术,也是心态。技术上,以色列的铁穹、戴维投石、箭式这些名头够响,可世界没有百分百,尤其碰到体量小、飞低、飞久的目标。心态上,过于相信自己的盾,容易忽略对手的变招。防空不是只看硬件,战术训练、值守状态、情报研判,一个环节迟钝,链条就破。埃拉特的惨景给了最直白的提醒。
更棘手的是地缘的盘子,北边有真主党,南边有哈马斯,远处的也门胡塞也成了变量。三个方向不在一个战线,却能彼此呼应。你按下这边,那边的弹簧就弹起来。以军跨境打击是常态,叙利亚的目标打过,黎巴嫩的据点轰过,也门的阵地也列了清单,突尼斯、卡塔尔范围内的相关行动也被多次指认过。意图是明摆着的,威慑直插对手后方。但是反弹也明摆着,节节升级,节节扩大。
战场之外,外交的风向在变。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已经过百五十,欧洲不少国家开始转舵,开始公开支持“两国方案”。有人强调,巴勒斯坦建国是权利,不是谈判筹码。也有拉美领导人喊话,要出兵解放巴勒斯坦,虽然没被北约采纳,却在全球南方引来回声。印尼等国把态度摆出来,呼吁止住封锁和系统性打击。这些声音叠加到一起,构成一个现实:外界的耐心正在耗尽,以色列在舆论场上越发孤单。
越到这个时候,越考验决策层的定力。宣战容易,收场最难。胡塞不在以色列门口,兵力投送远、情报链条长、国际介入多,打起来绝不会是“一锤子买卖”。你去打他的点,他就来摸你的缝。更糟的,是这种远程、低成本对抗对民用空间的威胁。海滨长廊的爆炸不是军营里的爆炸,旁边是遛娃的父母、是夜跑的年轻人、是把摊子摆在海风里的小贩。每多一次这样的袭击,社会信任就裂一条缝。
内塔尼亚胡把目标指向胡塞,还带着“要彻底”的表态。可他面对的局面跟对加沙不一样。国际场域里,美国的一票否决、军事物资的供应,让以色列有底气,也让矛盾外溢。真正能降温的,还是那条被说了很多年却老是搁浅的路。两国方案落地,才有可能让周边武装的动员力下降,才有可能让头顶的天空安静一些。否则,今天你斩首他的人,明天他换个架构再来,仇怨一层压一层,墙越筑越高,人越走越远。
技术上他们还在进化,战术上他们学会了分散、低空、绕飞,政治上他们把自己和更大的叙事绑在一起。一旦你用大力度反击,他们就把这当成新一轮动员。这个循环,不止一方熟悉。中东这些年,多少次见证了“越打越反弹”。每一次冲冠一怒,后面都拖着漫长的余震,拖着越来越多“非战斗人员”的伤痕。
打击恐袭是正当的,保护平民是底线。可一味把按钮按重,不会把明天按出和平。射程加一倍,不会让敌意减一半。这回的教训,既是防空的,也是战略的。看清对手的成长曲线,正视自身的盲区,给政治解决的窗口多留一会儿,这是对普通人最起码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