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火入魔?赖清德妄想无人机打击我航母,美代表突然提出一个请求
军事
军事 > 自媒体 > 正文

走火入魔?赖清德妄想无人机打击我航母,美代表突然提出一个请求

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一句“世界民主防线”的挑衅,瞬间点燃两岸火药桶。不到一天,北京连出两记重拳,而美国却在此时急求中国购买波音飞机。台海风暴背后,一场关于芯片、军事与外交的生死博弈正在加速。

一、赖清德的“民主幌子”与大陆的闪电反应

9月24日,赖清德借台湾所谓“印太第一岛链前线”地位,高调宣称要“做世界和平的舵手”,并将台湾包装成“民主防线”。

这一表态看似呼吁国际支持,实则为扩大军购、讨好美国铺路。尤其在大陆福建舰刚完成三款战机电磁弹射、突破第二岛链的背景下,赖清德的言论无异于火上浇油。

耐人寻味的是,大陆的反击几乎同步展开。24小时内,中方在会见美国国会代表团时直言“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最敏感核心”,外交部长王毅更进一步定调中美“是伙伴而非对手”,强调美国必须恪守一中原则。

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既封堵赖清德的国际空间,也向美国划出红线——若纵容“台独”,中美关系必将崩盘。

更走火入魔的是,赖清德话音未落,台防务部门便在“台北航天防务展”上播放模拟视频,展示无人机“蜂群”攻击大陆航母的幻想场景。台媒称之为“创造属于台海的地狱景象”。

然而,大陆早已拥有全球领先的反无人机技术,这种纸上谈兵的挑衅,反而暴露了民进党当局以武谋独的绝望。

二、美国的两面手法:芯片卡脖子与波音求救

几乎同一时间,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电视采访中抛出一组危险数据:全球99%的高端芯片依赖台湾生产,这是“世界经济最大风险。”

他声称美国正加速将芯片产能转移至本土或盟友,但承认短期内难以摆脱对台依赖。这一表态看似担忧供应链,实则为科技围堵中国添加借口——既能以芯片为筹码施压大陆,又能借机扶持半导体业。

然而,美国的战略矛盾在访华代表团身上暴露无遗。

访华第三天,美国众议员史密斯突然提出一个请求:“希望中国多买波音飞机”,甚至透露中美已接近达成巨额订单。背后原因显而易见:波音深陷安全危机和市场份额萎缩,若失去中国这个全球最大航空市场,美国制造业和就业将遭重创。

但中方回应明确——合作可以,前提是美方停止在台海、科技等领域“说一套做一套”。

这种一边掐脖子一边伸手要钱的行为,连美驻华大使庞德伟都不得不承认:“订单对特朗普、波音和中国都至关重要。”可见美国既想靠科技霸权压制中国,又不得不依赖中国经济稳内需,这种撕裂感正成为中美关系的新常态。

三、台海危局背后的中国定力与战略突围

赖清德和美国的一唱一和,反而让大陆的应对策略愈发清晰。

首先,军事上,福建舰的突破已证明中国海军远洋能力质的飞跃,台海天平早已向大陆倾斜。

其次,经济上,中国稀土、光伏等关键产业仍握有反制筹码,而美国芯片依赖的软肋已被精准戳破——若台海生变,全球科技链将瞬间瘫痪,美国自身损失可能远超中国。

更重要的是,中国正用“可控对抗”瓦解美国围堵。例如,中美经贸团队近期在马德里会谈时,中方直接批评美方“一边谈合作一边扩制裁”,这种直指双标的交锋,迫使美国不得不回到谈判桌。

而针对赖清德,大陆则采取“冷处理”加“硬威慑”:通过外交渠道孤立台湾,同时以军演和法律工具(如《反分裂国家法》)压缩“台独”空间。

四、未来走向:芯片战争定胜负,统一倒计时加速

短期看,美国仍会打“台湾牌”牵制中国,但策略将从军事挑衅转向经济科技施压。例如,通过芯片法案补贴英特尔、台积电等企业回流产能,或联合日本、中东构建替代供应链。

然而,这类计划至少需5-10年落地,且中国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已快速崛起,美国想彻底“脱钩”难如登天。

长期而言,台海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大陆手中。若赖清德继续冒险,大陆将升级反制:比如扩大台海巡航规模、启动ECFA中止程序,甚至对台“邦交国”釜底抽薪。

而美国若坚持“以台制华”,终将逼中国打出稀土禁运、市场准入等王牌——届时,波音订单也好,芯片霸权也罢,都救不了美国的战略困局。

赖清德的狂言不过是台海暗流的一朵浪花,真正的风暴藏在芯片、飞机和稀土这些“无声战场”中。

中国看似被动接招,实则每一步都在改写规则:用实力戳破“台独”幻想,用韧性瓦解美国围堵。历史终将证明,谁在赌国运,谁在谋大势。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