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 作者:丰羽
据《突破防务》9月12日报道,瑞士与美国围绕F-35战斗机采购协议发生严重分歧,事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22年。
当年,瑞士政府决定采购36架F-35A战机,作为其空军换装计划的核心部分,总预算约为60亿瑞士法郎,当时约合64亿美元。
协议通过美国对外军售(FMS)渠道签署,由五角大楼代表瑞士与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下单。
考虑到交付周期过长,瑞士当时也留了个心眼,加了个“价格固定”条款。
也就是说,不管以后怎么样,说好64亿美元,我最终就支付这么多钱,如果洛马成本降低了,我也不让你退钱,但如果成本升高了,也别让我补差价。
据说当时已经获得美国政府的“明确承诺”。
然而现在,美国不干了,要求加钱,理由是第18批次生产的F-35A成本大幅上涨,而瑞士的订单,没赶上涨价之前的15-17批次,所以价格需要同步上调。
瑞士方面就被搞得很被动,当时专门添加了补充条款,明确要求使用“固定价格合同”,你怎么还给我涨价?
不过虽然瑞士方面不满,但也只是不满,仍强调还是会采购。
(外媒报道截图)
有一说一,成本上涨的问题肯定是存在的。
过去这两三年,中美之间的一系列摩擦,早已重创了美国供应链,美国一度超市货架空空。
而在特朗普重返白宫之后,问题更严重,他强行和中国打贸易战,尤其是对关键军工材料加税,同时又招致中国稀土反制,直接推高了军火制造链条上的成本。
而F-35战斗机本就高度依赖复杂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大量基础材料、高端材料、零部件依赖中国或中国周边地区供应,F-35A成本不上涨才是怪事。
而且更荒唐的是,美国还对瑞士本国商品加征高达39%的关税,导致瑞士政府在F-35相关设备进口时支付额外费用。
这可算不上战机本身的成本,但依然被计算了进去,完全是抢钱。
所以瑞士国内质疑声音很大,可是没办法,也不能和美国翻脸,只能暗戳戳地表示,涨价因素涉及美国通胀、原材料和关税等问题。
(中美贸易战打崩美国供应链)
那么这一次所谓的成本上涨,到底涨了多少呢?
按照2022年签署的初始意向书,瑞士计划以64亿美元采购36架F-35A,每架单价约为1.78亿美元。
而现在按照瑞士方面的评估,瑞士这批飞机总成本可能增加最多16亿美元,整体将涨至80亿美元。
这意味着每架F-35A的实际成本将达到2.22亿美元,比原计划每架上涨约4444万美元,涨幅接近25%。
从瑞士的角度来看,多花十来亿美元,并未带来性能提升,也没有新装备或功能附加,纯粹是什么都没变,就是贵了。
瑞士当然可以要求多给钱的情况下,提供更多的产品或服务,但这个逻辑在美国那里行不通,合同金额可以变,但交付的内容已经固定了,你要协议之外的东西,可以,但是得额外加钱。
(F-35)
美国的不讲理背后,是一套不讲理的机制,就是前文提到的FMS。
这是美国对外军售的标准化模式,说是为了更“透明”,由五角大楼牵头,代表采购国与军火制造商签约,保障采购流程的可控与安全。
但这实际上是一种单向成本转移。
FMS下的合同并不以最终价格为准,而以实际发生成本为结算依据。
也就是说,哪怕合同初签时报价明确,只要后续材料涨价、人工上涨、汇率变化,甚至美国单方面加税,采购国都必须无条件埋单。
哪怕你签了所谓固定价格合同,美国也不接受。
瑞士之所以中招,正是误以为这套机制代表预算确定性,结果却掉进了大坑里。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机制看似是多退少补,实际上,成本降低或者其他因素导致的需要退款的情况,几乎没有发生过,也就是说,多了不会退,少了必须补。
(美国国旗和瑞士国旗)
回到瑞士的这笔军购上,从根子上就很诡异,瑞士作为所谓的中立国家,几乎用不上几十架F-35A,下这笔大单,纯纯是为了讨好美国。
在拜登时期,我没有逼着你买,一切自愿,但是你看俄罗斯把乌克兰给打了……
而到了特朗普时代,一言不合就要退出北约,让欧洲自己保护自己,瑞士就更不敢不买了。
正是因为这种不得不买的情况,让美国可以肆意加价,你想反悔,不买了?你试试看什么后果?
不服气也得忍着,我就是要骑在你头上拉屎,还要问你要纸。
而瑞士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这笔军购,毕竟美国明明可以直接抢,以后还可能向你交付一批战机,还要什么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