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上米字旗的安杜里尔,打响了“英国制造”转型之战
军事
军事 > 自媒体 > 正文

披上米字旗的安杜里尔,打响了“英国制造”转型之战

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安杜里尔英国子公司这一系列结交政要、宴请赠书、聘请顾问、加入行业协会、赞助活动等举措,都可以看做是“魅力攻势”的手段。而其最终的目的,无非是获得英国政府的订单。

但结合英国媒体披露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出,目前安杜里尔公司已经意识到,单靠这些攻势依然不够,还需要进一步让这家美国公司的子公司足够“英国化”。

作为一家美国的跨国公司,能否在英国做好本土化,从星条旗到米字旗,直接关乎安杜里尔公司未来在英国业务空间的大小。

01

英国子公司的本土化,设厂是下一步

这种“英国化”的重点,是以“英国主权”为核心来打造产品,即产品设计、研发和制造的英国本地化,特别是子公司团队要高度本土化,供应链采购也要依托英国的本地供应商。

今年5月,安杜里尔公司发布了“海底哨兵”,即为英国子公司在英国设计的首款产品,其目标市场是英国和整个欧洲地区。

今年6月,安杜里尔英国工农公司还举行了首届供应商论坛,百余家供应商伙伴出席。其公司高管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论坛上“已经获得了第一笔合同”,并对GKN航空航天、索纳达因(Sonardyne)国际、阿彻(Archer)、原子工程(ATOM Racing)等供应商表示了感谢。

安杜里尔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员工在领英上发布消息表示,其英国子公司已搬入新办公室,伦敦团队正大规模纳新。

安杜里尔英国公司举办了首届供应商论坛,这让该公司与英国本土供应商的联系多了一层纽带。

3月初,安杜里尔收获了英国国防部的ALTIUS-M巡飞弹订单后,英国子公司负责人德雷克业就对外透露,公司正考虑在英国建厂,不过并未明确选址。

英国媒体报道称,英国多地都在争取安杜里尔公司在当地设厂,但目前重点考虑的是“牛津—剑桥走廊”。该区域也被称为“牛津—剑桥弧”,弧线两端是牛津与剑桥这两座世界级大学城,因此被英国政府寄予“欧洲硅谷”“未来经济增长引擎”的厚望。

其首届供应商论坛上的一些口号,By British Hands可意译为“靠英国人的双手”。若确实要“靠英国人双手来打造安杜里尔的产品”,安杜里尔就需要在英开设工厂。

对于安杜里尔来说,“牛津—剑桥走廊”的吸引力是产业优势,这里有着高端制造业集群。全球F1赛车产业的核心地带“赛车谷”(Motorsport Valley)就在该区域内,绝大多数F1车队以及数千家为F1赛车行业提供技术和服务的公司云集于此。

如果安杜里尔选择入驻这里,即可从“赛车谷”等产业集群吸纳科研人才、招募成熟的产业工人,获得供应链企业的支持合作等。可以想见,届时,英国工厂的建设一定会和美国俄亥俄州的那座超大规模“兵工厂1号”一样,一并被纳入到“重启民主的兵工厂”这一宏大的企业价值观之下,并且被浓墨重彩地宣传一番。

“赛车谷”就位于“牛津—剑桥走廊”内,这意味着除了高端制造能力,这里还是人才库,汇聚了工程师、设计师、空气动力学专家等。

02

招募本土工程师,紧贴英军需求打造新装备

同时,当下安杜里尔在英国的业务拓展,也正更加贴合英国(也包括欧洲国家)军方的装备需求,例如安杜里尔英国公司设计的首款产品“海底哨兵”。

根据海军新闻网站的报道,“海底哨兵”旨在提供可扩展且价格合理的实时海底监控网络,配合“点阵”软件,“海底哨兵”可实现持久的海底监视覆盖,以保卫战略要地或关键的海底基础设施。

据悉,安杜里尔正在向英国皇家海军推介“海底哨兵”,并期望能够中标,成为今年2月启动的北大西洋自主反潜战系统“大西洋堡垒”计划的一部分。

“海底哨兵”的产品宣传片,它可通过该公司的自主水下航行器Dive-LD部署在预定海域,而后头部旋转90°,释放锚链固定在海底,并由一个个“节点”组成一张海底监控网络。

按照安杜里尔公司的构想,对于英国等欧洲用户来说“海底哨兵”系统的潜在任务能力包括:监控海底电缆和管道,防止其遭到破坏和损毁;部署在北大西洋海上战略要道“GIUK缺口”(即GIUK Gap,是指丹麦格陵兰、冰岛和英国之间的海域),以便监控从北冰洋南下的俄罗斯北方舰队,特别是俄水下潜艇部队。

对比部署和维护成本高昂的固定式海底监视系统、大量部署潜艇和护卫舰等传统手段,“海底哨兵”的经济性更为突出。

冷战时期,GIUK缺口是北约对苏联北方舰队进行监控和拦截的关键区域。而随着俄罗斯与北约地缘关系愈发紧张、北约战略重心的调整等新变化,这片海域的战略地位再次凸显,成为北约海上防线的重点。

03

英国子公司首款产品与本土企业深度合作

“从餐巾纸上的草图到全面测试,设计只用不到一年时间”的“海底哨兵”,就产品理念而言,称得上是安杜里尔公司首款王牌产品“自主监视塔”的水下版——通过一个个小型且相对低成本的圆柱形浮标状的“海底哨兵”组成水下/海底的传感器节点网络。

“海底哨兵”的尺寸为直径53厘米,长约2.5米,采用加压碳纤维外壳设计,核心是长柱型的任务载荷舱,头部设备舱主要是集成了水下定位、通信和数据等设备,以及用于水下固定的锚链,可被固定部署在水下超500米的深海处。

“海底哨兵”针对英国、欧洲客户的需求来开发,可适应从北极到地中海的多样化海洋环境。

英国本土供应商参与了“海底哨兵”的制造工作,比如供应商论坛感谢名单中提到的索纳达因(Sonardyne)。索纳译自“Sonar”(声呐),正如其名,这家英国企业在水声技术领域享有盛名。结合其业务专长来推测,“海底哨兵”上可能会有来自该公司的水下定位、通信和数据采集等方面技术。

安杜里尔在今年3月发布的高级技术项目经理招聘启事。根据职位描述,该技术经理将负责领导、管理和执行海事部门的项目,特别是英国的从零开始的项目,涵盖项目从早期设计到技术开发、系统集成、测试和部署全流程。

另外,目前“海底哨兵”的任务载荷舱内使用的是超级海事(Ultra Maritime)公司的“海矛”(Sea Spear)声呐阵列,其母公司超级电子(Ultra Electronics)是家英国百年老店,虽然在被美国私募资本降临国际(Advent International)收购后已开始分拆出售,但它的运营主体依旧在是英国。比如超级海事公司的指挥与声呐系统业务,其生产和研发中心在劳德沃特(Loudwater),正是在“牛津—剑桥走廊”区域内。

“海底哨兵”模型。头部可见索纳达因(Sonardyne)公司的标志,透明绿色的即为任务载荷舱,安装了“海矛”声呐阵列。

04

与英企业联手,将美国eVTOL引入英国

可以看出,安杜里尔公司作为“海底哨兵”制造商,通过与这些英伦血统的子系统/设备供应商展开密切合作,进一步融入了英国的防务生态圈。

不止于此,同在5月,安杜里尔公司宣布计划将“子夜”(Midnight)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引入英国。这也标志着开启了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安杜里尔在其与eVTOL制造商阿彻(Archer)公司的战略合作基础上,还引入英国本土的空港无人机服务公司(Skyports Drone Services)和阿特金斯(Atkins Realis,虽已被加拿大企业并购,但依然算得上是英国的百年企业)公司。由此,四方将携手在英国测试和推介“子夜”,特别是它的军事用途。

阿彻公司在2024年向美国空军交付了首架“子夜”。后者将展开eVTOL的军事适航性评估,并验证作战和特定军事任务能力。

此次四方合作中,安杜里尔公司作为牵头方,担任主系统集成商,专注于定制开发面向英国作战需求、基于软件定义的任务自主、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阿彻作为eVTOL平台提供商,负责平台改造以适应军民两用应用;阿特金斯则是作为英国民航局(CAA)批准的首家商用无人机评估机构,提供监管方面的支持;空港则可提供超视距(BVLOS)作业经验,和它在货运无人机运营上与政府客户的合作经验。

空港公司的无人机已进入英国医疗系统,主要负责运送药物、血液样本等。

05

英国的DARPA,安杜里尔寻觅更多机遇

结合更广泛的信息来看,安杜里尔公司的此次牵头四方组队,背后考量很多:一方面,英国交通部发布了未来飞行行动计划、英国创新局发起了“未来飞行挑战赛”等,说明英国政府正大力推动eVTOL在英国早日落地;另一方面,安杜里尔希望把握住潜在的新机遇——今年7月,英国国防部宣布对此前分散的创新组织做精简与整合,国防与安全加速器(DASA)、国防创新单位(DIU)、国防装备与支持局(DE&S)的未来能力创新(FCI)部门以及各军种创新中心等一并整合为英国国防创新局(UK Defence Innovation,UKDI)。

今年7月初,英国国防创新局成立,宣称致力于以“战时速度”提供尖端军事技术。

英国国防创新局,这个至少会得到4亿英镑专项年度预算支持的新机构,其职能和目标与美国国防预先研究计划局(DARPA)多有相近之处。

英国国防创新局在宣布成立的新闻稿中称,致力于将尖端技术从绘图板推向生产线,确保将尖端创新技术更快地应用到英国武装部队。这种从设计到生产再到交付部队的“快”,恰恰是安杜里尔公司等这样的“新军工”公司所擅长的。

长期以来,英军存在军官队伍庞大、人员开支过高、装备升级换代投入不足等问题,备受各方诟病。设立UKDI是本轮英军改革的一部分,但能否见实效,并将增加的军费开支都花在刀刃上,有待时间检验。

再看新机构设立后宣布的重要举措,“推动快速创新团队利用商用两用技术来解决最紧迫的装备需求”“对双重用途创新,提供有针对性的推广和业务发展支持。”而安杜里尔着手引入英国的“子夜”正是双重用途创新技术,当下eVTOL的发展迎来了黎明曙光,其蕴含的巨大的军民两用价值渐显。

所以,安杜里尔与阿彻的战略合作、将“子夜”引入英国,就很可能是这家“新军工”基于对行业趋势的洞察、对客户需求把脉后的“理性决策”,此时不押注eVTOL更待何时?

安杜里尔公司还在与阿彻公司合作开发军用的下一代混合动力垂直起降飞机。

而回顾安杜里尔在美国、澳大利亚的一次次“在正确的时间收购正确的公司”,又一次次“在正确的时间向客户提供正确的产品”,这样的商业传奇,是否能在英国再次上演呢?

文案:郑宇航

排版:蓝风

编审 | 监制:武晨、王兰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