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年台海危机,我在邻居家的《舰船知识》上第一次看到“航母”的清晰照片——不是我们的,是美国的“小鹰”号。
▲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90年代常规动力航空母舰的天花板
那艘庞然大物像一座移动的钢铁岛屿,甲板上排满了机翼折叠的战机。而杂志角落里,中国海军最大的驱逐舰还是“旅大”级,舰炮斑驳,导弹发射架像两根孤零的铁管。班里的男生争论“我们能不能造出航母”,最后总以“等我们长大了再说”收尾,语气里藏着连自己都没察觉的自卑。
▲1985年苏联伏龙芝号巡洋舰闯入中国领海,弱小的中国海军重庆舰勇敢硬刚驱离伏龙芝号
1998 年的珠海航展,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的苏-27,从没有一种战机的外形给我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那一年,我蹲在县城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盯着一本封面印着灰色战机的《航空知识》。封面编号模糊,注释写着“某国新型战机”;而内页里,中国空军的主力还是歼-7、歼-8,虽然已显落伍,却像一群勤恳而瘦弱的老黄牛,在蓝天上守着我们的童年。
▲双发重型苏-27战斗机是那个年代中国军迷想都不敢想的先进武器
那是我们这一代军迷最初的记忆:信息稀薄,差距刺眼。
我们羡慕过苏联的钢铁洪流,惊叹过美国的隐身战机;这种羡慕里,藏着一个朴素的愿望——什么时候,我们的军舰能在自家门口挺直腰杆?什么时候,我们的战机会不再追着别人的尾迹跑?
▲20世纪末服役的美国B-2隐身轰炸机,直到现在也是黑科技
再到后来,当年的少年开始进入社会,有的人去做了芯片,有的人去了造船厂,有的人去了南方的模具厂,有人则参军入伍走上了哨位,也有我这样成为军事内容创作者的。
也正因为这样一路走来的目睹与思考,我愈发确定:从小热爱军事、了解军事是非常有益处的。
武器是科技的高度凝结,也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几乎没有哪个领域能像它一样,将数理化、史地政等学科紧密熔于一炉。特别是理工方向,接触军事不仅能自然激发对理工的兴趣,还能培养严谨的思维与自律的品格,受益终身。
▲武器是科技的集中体现
军事知识能把孩子对速度、结构、力量的好奇,转化为物理、化学、材料与工程的启蒙;一件武器从功能到结构再到原理,能训练孩子的系统性思维;能让孩子们在历史故事与人物故事中理解责任与担当,在竞争中学会冷静判断、用智慧解决问题。
军事还是考验决策艺术的最高领域。了解武器和战史,就是在旁观一场场高强度的“压力决策”。当孩子掌握了在复杂信息中冷静分析、权衡利弊、果断抉择的思维习惯,他在学业和人生的每一个“战场”也就自然如虎添翼,一路常胜。
▲军事是人类最顶尖的智慧博弈
所以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为他们选择优秀的军事知识科普读物非常关键。
但当我真想为自己的孩子找一本“可靠又好读”的武器科普读物时,却发现一个尴尬现状:市面上同类读物,要么是翻译的国外产品,叙事角度与口径并不适配中国读者;要么是粗制滥造,图质量差、错图错标、概念堆砌还没有可读性。这样的书,既难以激发长期兴趣,也难以成为孩子反复翻阅的书。
于是我下定决心:为自己的孩子做一本军事科普书,同时也为更多中国孩子做一本真正可靠、真正好读的书。
▲军武次位面首部武器科普图书——《世界武器装备知识图解》
军武次位面是怎么做本书的?
决定出书后,我们把计划告诉了许多内容同行。多数并不看好:做书周期长、投入重、回本慢,远不如短视频这类见效快。
可正是在短视频内容的碎片化环境里,注意力被切割,大家语言与思辨能力在退化,对需要保持深度阅读与推理习惯的人,尤其是仍在建立世界观与判断力的青少年,影响尤甚。
也因此我们更笃定:系统化、可反复查阅的知识载体仍然必要。我们选择做“逆行者”,用笨办法做对的事,认真打磨一本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书。
▲三年磨一剑的《世界武器装备知识图解》
一张好的图必须吸引读者看上10分钟。
为了真正拉开和市场上已有类似书籍的差距,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视觉体验,我们把预算与时间都押在“图”上。我们对自己创作的要求是,一张好的图必须能吸引读者看上10分钟。
为此,我们请来二十多位资深画师,精心绘制了600张超清手绘图。每一张武器装备图都要先起线稿,再上色,最后加阴影和高光,全程手工完成;单张由一位画师制作需两天。
▲从线稿出发,每一根线条在呼吸
为了知识更易懂,我们在书中搭建了“陆、海、空、天”全谱系的武器索引,并配备跨页拆解大图。每幅单张工期超过一周,逐层剖析关键部件与工作原理,让装备内部结构一目了然,读者翻到即懂。
▲坦克拆解内构图
为了一眼装下“庞大体系”与“精密内构”,我们还专门绘制了两张长近1米的长拉页。
长城作战解构图:
以统一比例尺展开城墙的结构分层:夯土芯—砖石包砌—灰浆勾缝—排水孔;并以剖面标出女墙、垛口、箭窗、敌台等关键构件的位置与作用,读者沿着箭头与标注,一拉即见全局。
▲长近1米的长城拉页
世界航母对比图:
采用统一比例尺与统一口径,把现役航母顶视并列,重点对比满载排水量、动力类型、起降方式等关键指标,一页尽览世界航母。
▲长近1米的航母对比拉页
把内容做得扎实再扎实:
这本书主要写给青少年,因此我们把结构、易读性和正误放在第一位。
为保证准确,我们与中信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的编辑团队、军兵种研究员与军事专家、工程院院士一起反复打磨,版本从初稿一路迭代到成书,改了6遍。所坚持的一切只为把可靠、好读、可复用的知识交到孩子手里,力求把内容做到扎实再扎实。
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完成这本书难度是非常大的,从立项到今天已经过去了3个年头,三年磨一剑。当这本360页的书落在掌心时,纸张的温度、油墨的气味、长拉页“哗”地展开,我们真的把一座武器博物馆,折叠进了一本书里。
三
那么这本书里有什么?
《世界武器装备知识图解》共 8 个类别武器装备:单兵武器 / 火炮 / 坦克装甲车辆 / 战机 / 军舰 / 导弹 / 核生化武器 / 未来战争装备。从军事历史、发展脉络到工作原理,尽可能覆盖当今世界大部分现役装备。
(1)诠释军事美学的武器装备大百科
在准确的基础上,用精美的手绘图让书变成诠释军事美学的武器装备大百科。全书360 页,用 600 幅精心绘制插图与 100 幅高清大图,把 500+ 关键知识点浓缩为一座可随手翻阅的“纸上武器博物馆”。
(2)从兴趣到学科:用武器打开物理、化学、历史的大门
这本书让军事知识不止是看热闹,更能看懂“为什么”。在书中,抽象的物理公式,变成了计算弹道、理解隐身战机原理的工具;枯燥的化学方程式,是火药燃烧、材料升级的密码……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将星火燎原般点燃所有孩子对学科的热情。
(3)阅读压力小,培养孩子阅读兴趣
为了降低阅读难度,整书采用“一页一词条”的设计:每页只讲一个要点,图文闭环、随翻随懂,没有连续阅读的压力,随手就能解锁一个知识块。
(4)权威背书:专家+名人双重推荐
军武联合中信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邀请十余位陆海空军专家反复审校,确保术语口径与技术细节准确;并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杨绍卿,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科学家杜志岐,央视特约评论员傅前哨,央视特约评论员杜文龙,360 集团创始人周鸿祎,中央电视台国防频道主持人罗旭,凯叔讲故事 App 创始人凯叔联合推荐,内容可靠、值得信赖。
(5)亲子共读:适合爸爸伴读的书,送给青少年的好礼物
“10 个男孩有 9 个喜欢武器”并非一句玩笑——对机械、速度、力量与结构的好奇几乎是男孩的天性。这本书既满足兴趣,也能引导他们从兴趣走向系统知识,是送给男孩的好礼物。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且不可逆。作为父亲,你每一次参与,都会在他心里留下长期的“程序”,那么这本书就是适合爸爸伴读的书,也是送给青少年的好礼物。
我们把每一页都做成“可聊的点”:结构剖面、历史脉络、工作机理、技术趋势……肩并肩翻读,顺着图聊,把复杂问题拆开讲,在轻松对话中搭起知识框架,让“喜欢”一步步变成“看得懂、讲得清”。
最后,这本书将随书附赠“山河无恙系列中国专题赠品”,其中包含18张中国明星武器知识卡牌、2张中国王牌装备贴纸、最近爆火的歼-10C2026年历,都将随书附赠给读者!
军武次位面首本全彩页图书《世界武器装备知识图解》正在全网火热预售中,做书不易,这里面有我们一帮军迷无数个日夜的汗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拿到手后的产品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