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还是无人?东大“新六代机”引发哥德巴赫猜想
军事
军事 > 自媒体 > 正文

有人还是无人?东大“新六代机”引发哥德巴赫猜想

2025年立秋前夕,网络传出5张清晰度不一的飞机飞行照片激起了东大乃至国外军迷的热议。

■网传“新六代机”图片

从图中可见,该机机头尖锐,具备边条翼的前机身较为修长,机身中段与主翼大面积融合,看上去具有可观的燃油储存空间,而油量就是航程。没有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主翼具备兰姆达翼型的特点,前缘呈大后掠角,后缘呈W状,未见开裂式襟翼。主翼端部短直,未采用全动翼尖。前起落架看似双轮设计,以其与机身的比例可大致推断该机尺寸比歼-36和歼-50更小,但仍可相比拟。从后部视角的照片中隐约可见该机搭载双发动机,其较宽的间距和相当靠后的主起落架位置暗示着该机具备较大的内部弹舱。从下方视角亦可看到近似歼-50的进气道构型。限于图像清晰度,无法判明该机是否具有飞行员座舱。从机头设有空速管这一情况来看,该机正处于厂内试飞早期阶段,主要接受飞行包线确定、气动特性校准、飞控系统调教和机载设备匹配等测试。在厂内试飞后期嵌入式数据传感器经充分校准后,即可取消突出于机头的空速管。尽管流出的信息极其有限,但已知的细节都直指一个不可思议的关键词:全新第六代战斗机!

■2022年珠海航展上的东大六代机模型

■三种飞机外形差异明显:歼-36、歼-50、“新六代机”(从左至右)

一、有人六代机?

对于“新六代机”露出的只鳞片爪,人们自然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继歼-36和歼-50之后的第三款有人第六代战斗机,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在坐拥南北两款六代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后,完全没有必要再开枝散叶,将资金和人力糜耗在更多同代有人机型上了。但是细究一下,3款有人六代机真的就过多了吗?似乎并不见得。

早在2019年西北工业大学发布的信息就显示,该校宋笔锋教授团队开展的第六代战斗机研究项目提出了多达8种方案,其中4种进行了低空飞行验证。按照此说,就算把今天热议的“新六代机”计入,至少还有一种验证机型仍不为外界所知。看来,对研究六代机的东大军工人来说3款飞机似乎并不嫌多。

■西北工业大学的宣传材料显示多种六代机方案已进行低空飞行验证

将目光移至国外,美军在上个世纪冷战正酣中搞的“百系战机”则是更为著名的故事:多家军工企业不厌其烦地造出了北美F-100战斗轰炸机,麦克唐纳F-101战斗机,通用动力F-102截击机,共和F-103截击机,洛克希德F-104多用途战斗机,共和F-105战斗轰炸机,通用动力F-106截击机,北美F-107核轰炸机,北美XF-108截击机等一系列机型,在设计用途上花样繁多,服务军种涵盖了海空两军。正是在如此的“海选”之中,美军最终确定了以F-104为发展方向,确立了2倍音速、机载雷达、空空导弹和高爬升率等二代机的核心性能指标。

■F-104、F-100、F-102、F-101及F-105(从底部顺时针)

考虑到美国的六代机计划还在PPT上苦苦挣扎,在没有石头可摸的竞渡过程中,东大六代机的发展不像歼-20那样具备后发优势,并没有先例可循,究竟要几款机型上天才够,也许不存在标准答案。

关于“新六代机”的具体用途,一份西北工业大学的专利申请呈现了别样的草蛇灰线。该份名为“舰载机变后掠翼”的外观设计专利附图中的飞机外形和“新六代机”十分相似,再加上网传图片中依稀可见的双轮起落架,几乎就要坐实了后者的变后掠翼舰载机身份。

■仰视图和本次流出照片十分匹配

此一猜想固然动人,但远非无懈可击。有人认为该专利2024年4月提交,2025年2月才进行授权公告,从时间上看不足以对2025年8月出亮相的“新六代机”提供技术基础,所以“新六代机”不可能是专利中描述的变后掠翼舰载机。不过这一质疑不太站得住脚,因为当初歼-20的外观设计专利“升力体边条鸭式布局”于2017年10月申请,已是该款战斗机开始批量列装之后。所以要考察专利和“新六代机”的关系,还是要回到技术方案本身。

■专利的提交和公告时间十分接近“新六代机”曝光之日

一提到变后掠翼和舰载机,人们脑海中肯定会浮现出美国海军F-14战斗机的英姿:凭借后掠角可变化的机翼,F-14可以适应低速和高速飞行场景,兼顾了起降航母和高空作战的性能需求。然而作为四代机F-14毕竟已经退役多年,其后继者F/A-18也并未继承其变后掠翼衣钵。

■已退役的一代名机F-14舰载战斗机,经典的变后掠翼设计

个中原因也很简单,变后掠翼优点突出但缺点也不少。首先就是为实现变后掠翼,飞机就得多出一套变后掠翼机构(包括翼枢、驱动装置、锁定系统、液压设备等),比如F-14背部就有结构复杂的“翼盒”,翼盒两端容纳可变翼翼根转轴,由此带来的死重可达1.3吨以上,而该机型的空重约为19吨。不唯如此,这套累赘造成的维修保养难度也是空勤人员的噩梦。另外,忽伸忽缩的机翼不可避免地引起整架飞机的重心移动,亦是不利因素。

由于需要旋转,F-14的变后掠翼与机体之间存在缝隙。当敌方雷达照射时,由于表面爬行波对缝隙十分敏感,这种变后掠翼将使得整架飞机毫无隐身性能可言,而这,在为了隐身连尾翼都不要的时代属于不可承受之痛。下图是网友兰墨飞花根据西工大专利制作的“新六代机”图,图中可见可变机翼与不可变部分之间的缝隙。

■网友兰墨飞花根据西工大专利制作的“新六代机”图

当然,有一种意见认为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完全可以用柔性蒙皮实现无缝隙的变后掠翼。根据西工大论文《变体机翼中被动变形柔性蒙皮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目前国内外确有将柔性蒙皮应用于“剪切式变后掠翼”的研究项目正在开展。

■变后掠翼的两种实现

所谓“剪切式变后掠翼”(shearing variable sweep)是相对于“旋转式变后掠翼”(rotating variable sweep)而言,前者得益于柔性蒙皮的伸缩性能可以在没有缝隙的情况下实现形变,而后者即以F-14为代表的变后掠翼方案。

■国外(a)和国内(b)两个“剪切式变后掠翼”方案示意

而根据论文,目前“剪切式变后掠翼”方案数量十分有限,其中只有美国NextGen公司的方案(即上图中的(a))经过了风洞和试飞验证。而且柔性蒙皮如欲实现较大的形变,所需的驱动能量较大,并且柔性材料仍面临糯变和应力松弛从而降低使用寿命的问题。

总之,以柔性蒙皮克服传统变后掠翼的缝隙难题目前看来为时尚早,单凭西工大的专利就断定“新六代机”为变后掠翼舰载机恐怕也有点操之过急了。

二、忠诚僚机CCA?

关于“新六代机”另一个正反方激烈交锋的观点是:这是一款与有人六代机协同作战的无人机(CCA)。

正方一个很朴素的逻辑就是,东大已经拥有歼-36和歼-50两款有人六代机,没有理由再发展第三款,所以极大概率就是无人机。当然正如前文所述,在“六代机”的概念和标准尚未完全厘清的当下,3种有人六代机究竟算不算过多也许并无定论,此处不再赘述。

反方质疑的道理也很直白,即无人机不可能造得这么大这么复杂。

其实无人机也有大块头,比如“彩虹-7”的翼展就宽达27米,“神雕”更是达到了50米之巨,但这些机型均服务于战略侦察,并不在伴随六代机作战的任务范畴之中。

■“彩虹-7”无人机

■“神雕”无人机

在CCA的类别下,美军的XQ-58A长度和翼展分别仅约9米和8米,MQ-28A的体量也差不太多,“新六代机”近20米的机长和15米以上的翼展的确不符合CCA在尺寸方面的刻板印象。

■XQ-58A无人机

■MQ-28A无人机

另外CCA的一个公认特点是低配和经济,相较于被其伴随的有人机更经得起损耗。而从网络图片来看,“新六代机”至少搭载了2台发动机,这显然不属于“摔了不心疼”的配置。所以,“新六代机”不是CCA或者“忠诚僚机”的理由看起来相当充足。

但是如此推理仍有刻舟求剑之嫌,还是应该把问题放在“六代机”这一时代命题的框架内加以研究。像美军XQ-58A和MQ-28A这样的忠诚僚机,按照其气动外形和由此具备的隐身性能也只适合伴飞F-35这样的五代机。虽然在美军曾经的计划中,2030年代末建成由200架NGAD(六代机)、300架F-35(五代机)和1000架CCA组成的机队,但显然XQ-58A和MQ-28A只能大航程高航速全向宽频隐身的六代机拖后腿,说不定苦心孤诣实现的隐身的六代机的行踪还要被存在技术代差的“忠诚僚机”出卖。

同理,东大现有的具有CCA潜力的无人机也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攻击-11”这种飞翼无人机具备全向隐身能力且能够上舰,但是其亚音速和短航程限制了伴随六代机作战的能力。“飞鸿-97A”和“暗剑”倒是能进行超音速巡航,但倾斜双垂尾令其与全向隐身无缘,并且有限的体量暗示着航程不足以伴随六代机始终,类似于美军的XQ-58A和MQ-28A,更适配五代机的协同作战。

所以,六代机时代中的“忠诚僚机”也许应该跳出前代无人机的窠臼,创造并遵循新的设计标准。作为一款真正不拖后腿并为六代机提供力量倍增的无人机,双发大机身加更复杂的航电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应该是标配。

厘清这一点后,有人也自然而然地将“新六代机”和今年以来网络上流传的一些视觉材料联系起来。例如年初网传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总部大楼旁停放的疑似下一代战斗机的卫星照片,黄色机身背部明显具有两道纵向突起,与美国YF-23的背部颇为相似。其实容易判断这架飞机和今天热议的“新六代机”在外形上差异不小。

■2025年1月1日卫星拍摄到的沈飞集团总部疑似下一代战斗机的真机或模型

■YF-23极具特点的背部

在2025年6月11日卫星拍摄于阳坊的照片中出现了若干架无人机的身影。其中领头的那架可判读为“攻击-11”。

■2025年6月11日拍摄的阳坊无人机照片

这些无人机的长度为9~12米,翼展为6~11米,尺寸接近有人战斗机的水平,参考F-16(长15米,翼展10米)和歼-10(长16.4米,翼展9.8米)。由于停机坪位于首都西北郊的阳坊,即有名的阅兵村,相信上述这些颇具神秘感的无人机会出现在9月3日的受阅阵列中,迎接来自全世界的热切关注。但是这些无人机和“新六代机”的关联并不明显。

■另一张网传准备参加阅兵的无人机照片

7月,一段视频在网络上出现,画面中1架运-9运输机由1架无人机伴飞。后者具有菱形三角翼和简洁的后缘,可能正处于前者的控制之下。从模糊的外形上看,这架无人机还是和“新六代机”没有多少相似之处。

■运输机和无人机伴飞的视频截图

上述影像虽然并不能直接提供“新六代机”的身份证据,但是仍强烈暗示了东大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快忠诚僚机的研发脚步。而在这项工程中,“新六代机”作为“攻击-11”的加强版最终以歼-36、轰-20等先进平台的忠诚僚机的身份示人,也完全可以形成逻辑闭环。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目前掌握的信息少之又少,“新六代机”为有人机和无人机的两种可能均不能贸然排除。但是不管这几张神秘照片激发的猜想最终答案为何(甚至也有网友说这些图像是假的,说假的人主要是说机翼左右不对称,不过对此也有人分析说是因为远近不同产生的透视效果),经历过六爷七爷挑大梁年代的军迷们从骨子里怕“旱”,去年岁末成飞和沈飞的歼-36和歼-50横空出世,狂欢余音尚在绕梁,第三款新机又接踵而至,一时间又“涝”得让人猝不及防,其中的种种况味无法言表,而又“懂得都懂”。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