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台湾省军备局的招标公告显示,台军计划在2026年-2027年间,装备5型总共48750架军规商用无人机,再加上此前已经购买的3000架。
在3年后,也就是2028年,台军将装备超过50000架的军规商用无人机,
台军将这些军规商用无人机分为5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甲级”,2年内的预计采购数量为3.4万架。
这个等级的无人机实际上就是非常常见的商用多旋翼无人机,台军对其最大硬性要求,是遥控距离在6公里以上,25公里以下。
第二个等级,是“乙级”。同样是商用多旋翼无人机,未来2年的预计采购总量是4300架,遥控距离为25公里以上,90公里以下。
第三个等级,为“丙级”。不再是旋翼类无人机,而是中型固定翼无人机,2年内的总采购量为3950架。
要求其在满载情况下,最低滞空时间不低于2个小时,遥控距离在90公里以上。这个等级的无人机,已经可以执行战区级的远程侦察和火力引导任务了。
第四个等级,是“丁级”,为小型固定翼无人机,2年的总采购数为5800架,要求其满载滞空时间在30分钟以上。这类无人机,主要任务,是执行战术侦察和战术级火力引导任务。
第五个等级,是“戊式”级。属于为垂直起降固定翼混合型无人机,2年内计划采购700架。要求满载滞空时间在两个半小时以上,遥控距离超过100公里,平均飞行速度大于80km/h,起降期间可抗5级风力。
台军大肆采购军用商规无人机,很明显是在学乌军。也就是妄图在自己基层精确制导火力明显不如咱们的情况下,依靠大量满足军用规定的商用无人机来提升自己的作战能力。
从这点上来看,台军自己也很清楚。如果妄图和解放军打一场正面较量的现代战争,自己是绝对没有胜算的。
不过,台军采购这么多的商用无人机,就能改变两岸军力对比,实现自己“以武拒统”的妄想么?显然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对于俄乌军事冲突中无人机的应用,我军很早也就注意到了。这点从俄乌军事冲突这几年间,我军公开报道中出现的各种反无人机训练以及新装备的反无人机器材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俄乌战场上两军的各种商用无人机,之所以能够造成如此大范围的杀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俄乌双方均缺乏战役级的电磁干扰和电子压制能力。这一点从后期俄乌双方大量配发可干扰自杀式穿越机的电子设备后,双方开始将装备重心转向光纤式自杀式无人机上也能够看得出来。
当然,对于咱们来说,想要反制战场上大范围的商用无人机,目前有2个相对来说比较靠谱的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加强对战区前线的侦察力度,尤其是距离前线5-6公里左右区域敌方无人机控制中心的发现和摧毁力度。
第二个选择,是增加对无人作战设备的使用力度。比如,用无人战车、“机器狼”来代替步兵执行危险的前线突击和巷战任务。
这样一来,对方的商用无人机在大部分时间内,攻击的也是我军的无人作战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