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参加阅兵彩排的数架深色涂装的改进型歼-20战斗机引发了外界的极大关注。除了“黑武士”涂装更显威武霸气之外,其座舱后部隆起结构、发动机喷口变化、雷达罩配色调整等细节都显示出该型机已完成了一次全面技术升级。
▲“黑武士”涂装的改进型歼-20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机腹前部EOTS(电光分布式探测系统)窗口的改变:由以往的淡绿色透明材料变为如今歼-16、歼-10C等机型所采用的蓝色调窗口,暗示着其核心光电探测系统发生了重大改进。那么,歼-20为何更换EOTS外壳?这是否意味着其感知能力和隐身性能再上新台阶?
歼-20早期版本的EOTS采用的是近似透明绿的窗口,具备前向、俯视和侧向探测功能,但窗口后部为不透明设计,限制了其对后方空域的红外探测能力。而此次曝光的“新EOTS”则呈现出明显的蓝色光泽,覆盖范围也从原来的180°大幅扩展至近乎360°,暗示其已实现全向红外感知能力。
▲歼-20早期版本的EOTS
从材料上讲,蓝色外观并不直接等同于蓝宝石材质,因为蓝宝石并不一定呈现蓝色。但在现代光电系统中,蓝宝石保护罩的广泛应用是有原因的:它具备极高的硬度、出色的耐磨性和对中红外波段的优异透过率,是保护敏感光学器件的理想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F-35、歼-15与歼-11等战机的EOTS窗口通常使用蓝宝石球罩,采用中波红外(3~5μm)波段;而歼-10C和歼-16则普遍采用长波红外(8~12μm)探测器,对高空目标有更优探测性能。鉴于歼-20的主要任务是空优作战,其目标环境大多位于高空区域,因此搭载长波红外系统更为合理。此次歼-20新EOTS窗口的蓝色外观,可能是使用了蓝宝石罩体加镀膜的组合,其镀膜不仅有利于提升红外波段透过率,还能有效隔绝紫外线,减少传感器热噪声,提高信噪比。
▲新EOTS系统
新EOTS系统最大的变化,是感知角度从半球型覆盖拓展到360°全向。这种设计背后不仅仅是对“制空”需求的加强,更体现出对未来空战环境的战略适应。
现代高强度空战讲究的是“先敌发现、先敌锁定、先敌发射”。相比雷达系统容易受到隐身战机、电子干扰或低可探测目标的限制,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IRST)是一种被动探测方式,能在不暴露自身位置的前提下捕捉敌方目标的红外特征。EOTS系统与IRST本质类似,但功能更加全面,通常集成了红外探测、激光测距、地形绘图和目标识别等多种能力。
如今的歼-20,不仅强化了正前、两侧和俯视方向的探测,更补足了此前较薄弱的后向感知死角,有望实现全维红外态势感知。这一能力的提升,意味着歼-20在面对隐身目标、高速飞行器或从后方偷袭的导弹时,拥有更高的反应速度和生存能力。
▲发动机收敛片个数有变化
关于歼-20使用的是哪种红外波段,业内始终存在争论。一般认为:中波红外(3~5μm)对地探测能力强,适合攻击地面目标,F-35使用中波探测器以配合其对地打击任务。长波红外(8~12μm)探测距离远、对高空目标表现好,更适合执行制空任务。考虑到歼-20定位于空优隐身战斗机,其主要作战环境是中高空,对远距离高空目标的红外探测需求更大,因此采用长波红外系统的可能性更高。从这个角度看,此次EOTS的变化并非战术角色的转型,而是探测维度和精度的进化。
除了EOTS的变化,歼-20A的动力系统也被广泛猜测是否已更换为国产的涡扇-15发动机。新型发动机将提供更高推力、更强机动性及更优的高空性能,是歼-20实现“超音速巡航”的关键。尽管从近期曝光的尾喷管照片来看,歼-20A并未显示出涡扇-15典型的长锯齿喷口特征,但其尾喷管的铆钉布局与以往有所不同,进一步佐证歼-20已经在为未来装备涡扇-15进行适配测试。EOTS系统的增强,也可以视为整个平台全面升级的一环。
▲“黑武士”涂装的改进型歼-20
歼-20的新EOTS系统不仅是一次光学传感器层面的技术跃进,更是中国空军迈向体系化、信息化作战的重要标志。在未来“多域融合”“信息主导”的作战模式中,单一平台的感知能力不再局限于自身生存,更服务于整支战斗体系的联动效率。歼-20通过更强的红外探测能力、态势感知能力,能够更好地为预警机、无人僚机甚至后方远程打击平台提供高质量目标数据。
在美军F-22逐步退出生产线、F-35在高空红外探测能力仍有限的背景下,歼-20若在新EOTS和宽频隐身方面实现跨越,无疑将缩小中美五代机的技术代差,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