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2025 年 7 月 5 日,俄罗斯联邦侦查委员会发布重磅声明,经调查确认,2024 年 1 月 24 日导致俄空天军伊尔 - 76 运输机坠毁的指令,由乌克兰第 138 防空导弹旅指挥官尼古拉・贾曼下达。这起悲剧致使机上 74 人全部遇难,其中包括 65 名乌克兰战俘。目前,俄方已对贾曼启动国际通缉,而其他涉案人员身份仍在紧锣密鼓地核查当中。
悲剧瞬间:运输机空中陨落
2024 年 1 月 24 日上午 11 时许,一架伊尔 - 76 运输机从莫斯科契卡洛夫斯基空军基地腾空而起,按照计划,它将奔赴俄乌边境的别尔哥罗德州,执行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 进行战俘交换。机上搭载着 65 名乌克兰战俘以及 9 名俄方人员,他们怀揣着重返故土或者完成任务的期待,却未曾料到,死亡的阴影正悄然逼近。
当运输机飞临别尔哥罗德州上空时,灾难毫无征兆地降临。飞机突然遭到外部强大力量的冲击,瞬间失控,拖着滚滚浓烟向地面急速坠落。最终,在一声巨响中,伊尔 - 76 坠毁在别尔哥罗德州,飞机残骸如雨点般散落,散落范围达数百米之广,爆炸产生的强烈冲击波甚至对地面建筑造成了严重损害。机上 74 条鲜活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无一幸免。
各执一词:俄乌双方的激烈交锋
事发之后,俄乌双方迅速陷入了一场激烈的舆论交锋之中,各自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说法。
乌克兰国防部起初果断否认击落运输机这一事实,声称 “根本未掌握机上人员信息”,同时还质疑俄方利用战俘当作 “人体盾牌”,借此运输武器。乌克兰方面的这一说法,无疑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俄罗斯,试图将责任完全推卸给对方。
然而,俄罗斯方面很快拿出了有力的证据进行反驳。通过对雷达数据的详细分析,俄方明确指出,导弹是从乌克兰哈尔科夫州利普齐村发射而出。更为关键的是,在坠机现场发现的碎片,经过专业鉴定,证实属于美制 “爱国者” 防空导弹系统部件。这一系列铁证,似乎都在表明,这架运输机的坠毁与乌克兰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调查突破:锁定下令者
面对如此重大的悲剧,俄罗斯侦查委员会迅速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调查。在历经长达一年多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
根据对飞机黑匣子的精确解码结果,明确显示飞机在飞行过程中遭遇了来自外部的强大冲击,这一证据足以排除飞机因机械故障或内部人员误操作而坠毁的可能性。紧接着,俄军方通过进一步的侦查与分析,确认了涉事导弹系统隶属于乌军第 138 防空导弹旅,而该旅的指挥官尼古拉・贾曼,正是直接下达攻击指令的罪魁祸首。
俄方义正言辞地指出,贾曼的这一行动,完全无视国际人道法的相关规定,是对已确认身份的战俘运输机的蓄意攻击,性质极其恶劣,是对人类良知和国际准则的公然践踏。
国际通缉:让战犯无处遁形
随着调查结果的水落石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迅速采取行动,第一时间向国际刑警组织申请红色通缉令,郑重要求全球各国协助抓捕尼古拉・贾曼。这一举措意味着,贾曼无论逃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将面临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捕,无处可藏。
与此同时,俄罗斯外交部也发表了措辞严厉的声明,强烈谴责这一行为,将其定性为 “恐怖主义行径”。此外,俄方还积极呼吁联合国介入此次事件的调查,期望借助国际组织的力量,还原事件的全部真相,让正义得以伸张。
国际反应:人道争议引发关注
这起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联合国一直以来都在呼吁俄乌双方保持克制,避免冲突的进一步升级,然而,由于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分歧,此次事件的调查进展极为缓慢。
俄罗斯方面多次将矛头指向美国,指责美国向乌克兰提供大量武器支持,特别是 “爱国者” 导弹的部署,直接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而乌克兰方面则强调自身拥有 “自卫权”,同时质疑俄方未提前通报运输机的航线,试图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
在坠机事件发生后,原本计划进行的俄乌战俘交换被迫中断,这无疑使得双方之间本就紧张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尽管后续双方重启了谈判,但此次事件已然成为俄乌冲突升级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案例,给双方都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
国际红十字会也在第一时间发出呼吁,希望双方能够尽快归还遇难者的遗骸,让逝者得以安息。然而,截至 2025 年 7 月,仅有部分遗体通过红十字渠道实现了移交,大部分遇难者的遗骸仍未能得到妥善处理,这也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此次事件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中的悲剧,更是深刻凸显了俄乌冲突中信息战与法律博弈的复杂性。俄方坚定地将责任归咎于乌方高层的决策失误,而乌方则极力试图撇清与 “爱国者” 系统的关联。尽管国际调查仍存在诸多争议,但对贾曼的通缉令已然标志着这一事件正式进入了司法追责阶段。未来,如何在军事行动中平衡人道主义准则,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无疑是俄乌冲突双方以及整个国际社会都必须严肃面对的严峻挑战。我们期待着国际社会能够共同努力,推动俄乌冲突早日实现和平解决,让和平的曙光重新照耀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