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逐梦蓝天:从仰望神舟十号到自研无人机的科创之路
军事
军事 > 自媒体 > 正文

少年逐梦蓝天:从仰望神舟十号到自研无人机的科创之路

9岁那年,肖毅恒偶然在电视上目睹神舟十号发射的震撼场景。火箭尾焰撕裂云层的瞬间,他攥紧拳头盯着屏幕,航天器划破天际的轨迹,在少年心中种下一颗关于“飞行”的种子。谁也没想到,这颗种子会在未来十年,长成穿越云端的科创之树。

职高到大学:用代码编织飞行梦

14岁进入职高时,肖毅恒在升学志愿表上果断勾选“无人机创新应用”专业。“无人机的核心是算法,代码就是我的引擎。”他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大学三年,他把实训室当成第二个家——清晨6点的晨光中,键盘敲击声与无人机模拟器的嗡鸣声交织;深夜11点,屏幕蓝光映照着他调试代码的侧脸,面前摆着冷掉的饭团和皱巴巴的设计图纸。

“别人打游戏,他写飞控程序;别人泡图书馆,他泡实训室。”室友笑称。但正是这份偏执,让他在18岁生日前三天,捧着自己焊接、编程、调试的第一架FPV穿越机走出实训室。这架机身印着“XYH-1”字样的飞行器,机翼骨架由3D打印而成,搭载着他熬夜优化的避障算法,测试时速突破279公里——远超同级别入门机型。

500元“手搓”战机的赛场突围

2024年DRL天津分赛区现场,肖毅恒攥着那架成本不足500元的穿越机站上起跑线。碳纤维机架还留着打磨时的划痕,遥控器外壳用3D打印耗材临时修补过,但当裁判倒计时结束,他戴上VR眼镜的瞬间,整个世界只剩赛道的荧光门环与飞行器的呼啸。

尽管海选止步第11名,但让业内人士惊叹的是:这架“平民机”在复杂弯道的通过率高达92%,甚至超过部分专业战队的初期测试数据。“我的穿越机像只野鸟,没那么精致,但够野够拼。”他赛后复盘时在笔记本上写下:“空气动力学公式没错,错的是不敢突破参数化设计的思维。”

资料图

从FPV到察打一体:破解行业“老大难”

赛后半年,肖毅恒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实验室。他翻遍近百篇无人机设计论文,发现一个共性问题:为平衡功能妥协结构设计——市面上多数机型为搭载摄像头、传感器,牺牲气动布局,导致速度与续航双低。

“为什么不能让无人机像火箭一样‘轻装上阵’?”他大胆提出“四旋翼+流体力学”融合方案:结构革命:摒弃传统“方盒子”机架,借鉴长征火箭箭体曲线,空气阻力降低45%;双模态飞行:垂直起降时四旋翼全开,平飞时关闭两组螺旋桨,切换为固定翼飞行模式,续航提升56%;AI脑升级:植入研发的“鹰眼”算法,让无人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信道抗干扰能力提升3倍。历经17次迭代,FN-130微型察打一体无人机诞生了。

资料图

这台重量仅1.2kg的“空中精灵”,却能实现侦察、投送、短距打击等8种功能,相较同级别RUD-250机型,而制造成本控制在竞品的70%以内。

未来赛道:让“中国设计”飞遍蓝天

如今,肖毅恒的团队已持有十项国家级专利、两项国家级论文。在实验室角落,摆着他第一架穿越机的残骸——机翼断裂处用红笔写着“速度不是终点,突破思维才是”。他常说:“小时候看火箭升空,觉得梦想在云端;现在才明白,云端从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跑线。”

当被问及下一个目标,他指着实训室外的天空:“看见那架民航客机了吗?或许有一天,我的无人机能像它一样,成为写进航空史的‘中国方案’。”从偶然的仰望,到执着的研发,这个曾被笑称“玩玩具”的少年,正用代码与金属,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传奇。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