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作战,不是说你把预警机、战斗机、空空导弹、电子战机、加油机等等这一整套装备全买了,体系就完整了。印巴两国空军,这些装备都有,但这次空战的表现却天壤之别。真正的体系完整,是这些装备全部能够实现信息高速共享,并且信息传递不被干扰,这就需要统一所有平台的数据链。在这一点上,巴基斯坦方面做得更好一些,这也是巴空军能打赢这次空战的重要原因。
但是巴基斯坦空军的数据链也并未完全统一,而是两个体系并存:萨博2000预警机和F-16、幻影5使用Link16互联,ZDK-03预警机和歼-10CE、枭龙上的数据链是Link17。而这两个体系之间,那就“通信只能靠吼”了。萨博2000预警机对战斗机目标探测距离只有200公里左右,而且是“平衡木”构型,前后有盲区,另外由于载机太小,只能探测和分发数据,数据处理和决策仍然需要交由地面站完成,再加上F-16也遭美国限制使用,所以在这次空战中,巴空军的西方体系只能打辅助。
相比之下,ZDK-03预警机对战斗机探测距离高达370公里,能够直接处理数据,并作出战场管理决策,不仅能够使用Link17指挥歼-10CE和枭龙,还能够直接与霹雳-15E双向传输数据,甚至和地面上的JY-27A/YLC-2防空雷达、红旗-9/红旗-16地空导弹以及巴基斯坦海军的054AP护卫舰也完全兼容,所以Link17成了这次空战的“隐身功臣”。可以预见,未来巴空军将进一步强化中系装备体系,而西方装备将逐步边缘化。
和巴基斯坦相比,印度空军的数据链之混乱,堪称举世无双。
印度空军的预警机包括3架国产的“天空之眼”和3架A-50I。前者就是在巴西ERJ-145 XR支线客机上整合了以色列的雷达,并装备了印度国产的数据链,只能和国产的“光辉”战斗机互联,而且传输速率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落后巴空军的Link16和Link17整整一代。“天空之眼”的性能,跟巴基斯坦的萨博2000大差不差,对战斗机目标探测距离250公里左右,同样是平衡木,同样依赖地面进行指挥。
印度的A-50EI预警机,采用俄制伊尔-76作为机体,搭载的同样是以色列的雷达,但数据链却是俄制的。为此,A-50I上加装了协议转换模块,虽然实现了两者的数据联通,但也产生了一定的延迟,导致对空中目标产生定位误差。印度空军只有苏-30MKI和米格-29搭载了俄制数据链,而且俄制数据链的传输速率同样落后Link16一代,抗干扰能力更是远远不如。
另外,无论是俄制数据链和印度国产数据链,都是围绕预警机为中心节点,一旦预警机被干扰或者打掉,整个战术网络立即解体。相比之下,Link16和Link17采用分布式设计,预警机被打掉,不影响战机之间的数据共享。
印度国产数据链和俄制数据链虽然落后,但起码让预警机和战斗机实现了基本的数据共享,相比之下,阵风由于装备的是西方的Link16数据链,和印度空军任何一架预警机都无法进行数据传输,只能接受语音指挥,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及时性、抗干扰和截获能力十分低下。
举个例子,如果印度预警机发现敌机,指挥员说完“哥斯拉1号,一点钟有敌机,距离80,速度600,高度2000”这句话,至少要4、5秒,阵风的飞行员听完之后,还要在大脑脑补一下画面,又要浪费几秒,然后才能调转机头扫描目标。而如果飞行员临阵慌乱,没听清指挥员的语音,那就直接两眼一抹黑了。
而如果是数据链兼容的战斗机,预警机的数据是以光速传过来的,并瞬间在显示屏上标出敌机方位、距离、高度、速度、型号等信息。这节约出来的十秒八秒,在瞬息万变的空战中,足以完成一次击杀,或躲过致命一击。这次印巴空战,之所以阵风被打下了3架,苏-30MKI只被打下一架,很可能就是因为前者只能语音指挥,而后者起码有基本的数据链。
所以印度空军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加快统一所有平台的数据链。印度空军选择了以色列的BNET-AR数据链,而由于以色列数据链与西方战机兼容,所以阵风等西方战机不需要进行太大改动。但印度空军的俄系战机必须动大手术,光换数据链还不行,连雷达都得换。因为前面咱们说过了,俄系雷达和西方数据链还有兼容问题,再加上俄系雷达本身性能低下,所以印度空军干脆直接给所有俄系战机都更换雷达,而雷达的研制工作又交给了以色列。
同样是数据传输的原因,印度空军的数据链转向西方,那么机载武器也将全面西化。所以虽然印度空军的空空导弹存在射程劣势,但应该不会为苏-30MKI采购俄制的R-37M空空导弹了,而是和西方合作研制射程更远的“国产”空空导弹,同时为阵风采购更多的“流星”导弹。
以印度人的效率,统一空军所有平台的数据链,没有个十年八年,恐怕搞不定。所以下一次印巴大规模空战,恐怕要等到2035年之后了,不知道这个判断准不准确。那时巴空军恐怕早已进入隐身时代,并且装备了性能更好的下一代数据链,印度空军的胜算更加渺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