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11 日清晨,阿萨姆邦首府古瓦哈提的贾卢卡体育场被橙色旗帜染成海洋。当莫迪总理的车队驶入会场时,10 万名手持 "印度制造" 标语牌的民众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这位身着卡其色传统服饰的领导人登上临时搭建的巨型舞台,背后 LED 屏正循环播放着 "大地" 导弹划破夜空的 CG 动画 —— 这是他为期 10 天全国巡回演讲的第二站,也是 "胜利叙事" 工程在东北部的关键落点。
一、政治动员的仪式化建构
这场被人民党高层称为 "重塑民族自信" 的巡回演讲,本质上是精心设计的政治符号系统。每到一处,会场必然选址于军事基地或国防工厂:首站阿达姆普尔空军基地的机库内,特意停放着挂满训练弹的苏 - 30MKI 战机,机身用荧光漆喷绘着 "击败中式威胁" 的印地语标语;第三站造访班加罗尔 HAL 航空制造厂时,莫迪亲自为一架刚下线的 "光辉" 战机披上国旗,尽管这款研发 30 年的国产战机仍未通过高寒地区测试。
演讲内容遵循严格的脚本设计:前 20 分钟必谈 "1962 年的历史教训",中间穿插三段经过艺术加工的战场 "目击者" 证词 —— 比如声称在克什米尔前线看到 "枭龙战机被印军导弹凌空打爆" 的退役军官,实则是来自宝莱坞的特型演员;最后必然以 "印度制造崛起" 的口号收尾,配合舞台特效营造的导弹尾焰光影秀。在特里凡得琅的演讲中,当说到 "巴基斯坦的中式装备像纸糊的玩具" 时,现场突然放飞 500 只佩戴国旗贴纸的信鸽,将气氛推向顶点。
二、现实裂痕的蛛丝马迹
然而在精心搭建的舞台之外,现实的裂痕正以微妙的方式显现。在斯利那加,当地记者发现印军医院的伤病员登记表上,5 月 7 日当天的 "导弹灼伤" 病例突然激增 37 例,而官方战报中却宣称 "前线零伤亡";孟买证券交易所内,国防承包商 Larsen & Toubro 的股价在演讲次日不升反降,显示机构投资者对 "印度制造" 的实际产能心存疑虑;更值得玩味的是,当莫迪在焦特布尔提及 "摧毁巴军 12 架歼 - 10C" 时,台下的空军将领们出现了不自然的眼神交流 —— 这种职业军人特有的肢体语言,被军事观察家解读为 "对虚假战报的本能排斥"。
国际社会的信息拼图正在拼凑出另一幅图景。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卫星影像显示,冲突期间巴基斯坦苏库尔空军基地的战机起降频次比平时增加 40%,而印度帕坦科特基地的雷达信号在 5 月 8 日出现长达 90 分钟的静默;英国《简氏防务周刊》通过分析巴方社交媒体上的发动机尾迹照片,确认参战的歼 - 10CE 机群全部装备了最新的 WS-10B 发动机,与印军宣称的 "老旧中式发动机不堪一击" 形成直接矛盾;就连印度的亲密盟友以色列,也在私下向美方透露,其提供给印军的 "费尔康" 预警机数据链,在冲突中多次被中方电子战系统破解。
三、信息茧房的闭环运作
为防止现实裂痕侵蚀精心构建的叙事,新德里启动了立体化的信息管控机制。在演讲首站当天,电信部门对阿达姆普尔周边 50 公里实施定向网络过滤,任何包含 "克什米尔空战损失" 的搜索请求都会被重定向至政府宣传片页面;社交媒体平台上,所有使用 "卫星照片"" 战损分析 "等关键词的用户,其账号会自动触发 AI 审核系统,仅 5 月 11 日当天就有 237 个独立分析账号被标记为" 国家安全威胁 "。
传统媒体则自觉充当叙事工程的扩音器。《印度时报》在头版开辟 "胜利见证" 专栏,每天刊登经过筛选的 "前线来信",其中一篇声称 "巴军飞行员看到苏 - 30MKI 就弃机跳伞" 的报道,配图实为 2019 年印巴冲突中坠毁的米格 - 21 残骸;国家电视台 DD News 的随军记者被禁止拍摄任何受伤军人画面,取而代之的是循环播放士兵在 "胜利纪念碑" 前敬礼的摆拍镜头。最具象征意义的是,当有反对派议员在议会要求公布真实战损数据时,议长立刻启动 "国家安全豁免条款",将议题从议程中永久删除。
四、历史褶皱中的认知博弈
这场跨越 10 个邦、动员数百万民众的演讲运动,正在印度社会制造深刻的认知分裂。在城市中产阶级聚集的班加罗尔,38% 的受访者在非公开民调中承认 "怀疑官方战报的完整性",但其中 72% 表示 "愿意相信胜利叙事以维护民族尊严";在北方邦的农村地区,89% 的农民坚信 "印度导弹摧毁了巴军所有中式装备",这种信念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日常选择 —— 某村庄的小卖部开始拒绝售卖中国产农具,尽管其价格仅为本土产品的三分之一。
国际舆论场的反应则充满吊诡的张力。美国国务院在声明中 "赞赏印度的自我防卫能力",却悄悄向巴基斯坦追加了 200 枚 AIM-120 导弹的军售;俄罗斯在公开场合力挺印度,私下却加快了向巴方出口米 - 35 武装直升机的谈判进程;东大外交部保持一贯的克制态度,但珠海航展的参展商名单上,突然出现了巴基斯坦空军采购团的详细行程 —— 这种微妙的外交信号,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胜利叙事在现实地缘政治中的脆弱性。
当巡回演讲的最后一站在瓦拉纳西结束时,恒河岸边的焚烧祭典正在进行。莫迪在河畔发表告别演说,身后的火焰映照着 "印度制造必胜" 的巨型横幅。江面上,载着胜利标语的莲花灯顺流而下,与漂向远方的军事残骸碎片交织成奇异的图景 —— 这或许正是这个正在崛起的南亚大国的真实隐喻:在政治动员构建的胜利幻象之下,那些沉潜在现实河床中的技术代差、体系漏洞与认知裂痕,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影其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