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还没结束,中国周边就有两个国家的军队爆发激战,关键时刻,联合国急忙呼吁保持克制。那么,新的危机来自于哪里?这一系列事件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当全球目光仍聚焦于持续三年多的俄乌冲突时,中国周边另一场危机悄然升级。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的旅游胜地帕哈尔加姆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造成至少26人死亡、数十人受伤,这一事件迅速点燃了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紧张局势,两国在克什米尔实控线沿线爆发军事交火,外交关系急转直下。
此次枪击事件被印度称为“25年来最严重的针对平民袭击”,事发后,印度总理莫迪中断外访行程回国,并召开紧急安全会议,宣布对巴基斯坦采取强硬措施——暂停执行《印度河河水条约》,关闭两国唯一陆路口岸,驱逐巴基斯坦外交官,并暂停对巴公民的签证服务。莫迪公开表示,将“追捕凶手至地球尽头”,矛头直指巴基斯坦“支持跨境主义”。
巴基斯坦则全盘否认指控,称袭击是“本土事件”,并迅速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关闭领空、暂停印巴贸易、驱逐印度外交官,并警告切断河水供应是“战争行为”。在克什米尔这个火药桶上,任何火星都可能引爆大规模冲突。果然,24日夜间,印度与巴基斯坦军队在实控线附近发生交火,印度称巴方率先开火,自己只是“有效回击”;而巴方则表示,没有平民伤亡,强调印方挑衅在先。
那么,究竟谁应该负责?目前来看,一个叫做“克什米尔抵抗组织”的武装团体在网络上宣称对事件负责。他们隶属于巴基斯坦激进组织“虔诚军”的分支,理由是抗议8万多名“外来者”定居在克什米尔。但问题在于,这个组织在过去几乎没有出过什么大新闻,知名度极低,因此,外界对其真实背景和背后支持者充满疑问。
巴基斯坦方面坚决否认参与袭击,也不承认这个组织与本国政府或军方有任何关系,他们只承认在“道义、政治和外交层面”支持克什米尔人民的合法权益,并要求印度拿出确凿证据。然而现如今,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已持续高涨。袭击发生后,一些克什米尔裔学生在印度各地报告称遭到骚扰,部分印度教极端团体公开呼吁对巴基斯坦“强硬回应”,这让人不禁回想起2019年“普尔瓦马袭击”之后印度的空袭行动。
更严峻的是,此次印度“断水报复”的影响——《印度河河水条约》由世界银行于1960年促成,分配印度河流域六条支流的使用权,巴基斯坦农业与电力严重依赖下游水源。即便在以往战争中,印度也未曾动用这一“武器”,此次断水直接威胁巴基斯坦经济命脉,可能引发粮食危机与社会动荡,这种情况下,巴基斯坦“还手”的概率并不小。
我们知道,印巴均为拥核国家,若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核威慑的失控风险将远超常规军事冲突。于是,国际力量也迅速表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紧急呼吁双方“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避免局势恶化,然而,国际调解机制在此类历史性争端中往往收效甚微。
眼下,国际局势本就不平静——俄乌冲突仍在持续,全球关税战正进入白热化,多地局势紧绷,而中国周边地区,更一直是多国博弈的焦点,如果印巴真走向全面军事冲突,势必会给整个亚洲局势带来新的不稳定。
毫无疑问,此时此刻,比武力更紧缺的,是冷静和克制。印巴冲突走到今天,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和民族矛盾,但再大的分歧,也不值得用战争去解决。尤其是当前全球形势动荡之际,更需要理性克服冲动。正如联合国的呼吁一样,南亚不需要更多火药味,需要更多的沟通和理解,否则,一次袭击事件,可能就会成为引爆大局的最后一根导火索。
同时,克什米尔的枪声也再次警示,历史积怨与民族矛盾仍是地区安全的巨大挑战。印巴的强硬姿态虽迎合国内政治需求,却将民众置于战争边缘,和平的出路,仍在于超越零和思维,重回对话轨道——这需要领袖的勇气,更需要民众对战争代价的清醒认知,就看接下来双方要做何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