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人机产量同比飙升91.5%、地方政府豪掷千万补贴、比亚迪跨界推出“飞行汽车”、顺丰用无人机将快递时效压缩至3小时……这些看似科幻的场景,正在2025年的中国加速落地。低空经济,这个以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正以“政策+技术”双引擎驱动,开启一场万亿级的“天空革命”。
2025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标志着其从“培育试点”迈向“规模化落地”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正逐渐受到各国的重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国家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其发展。
从2023年空域分类改革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顶层设计加速落地,同时各地不断推动场景创新,产业进一步迈向高质量发展。2024-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定调,工信部等四部门明确“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生产生活”。技术方面,5G-A通信、高能量固态电池、智能空管系统等技术突破,推动低空飞行器续航、安全性和运营效率提升,eVTOL载人飞行器有望2025年量产。应用场景方面,物流配送、医疗救援、UAM(城市交通)、文旅观光等加速落地,无人机医疗运输时效提升40%,高层灭火、森林监测等新兴需求爆发。民航局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达1.5万亿元,2035年突破3.5万亿元。
据了解,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航空器为主要载体,涵盖载人、载货等各种低空飞行活动的综合经济形态。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在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下,正迎来爆发机遇,相关应用场景商业化进程显著提速。低空经济不仅是万亿级市场,更是重塑城市交通、农业、物流等领域的底层生产力。随着2025年首届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的举办,行业生态将进一步整合,技术、资本与政策的协同效应将加速释放。
01.国家六大政策支持低空经济发展
(一)适航认证加速
一是民航局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简化中大型无人机适航流程。二是2025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这是首次将“低空经济”发展写入法律体系,相关条款主要聚焦在明确空域管理框架、推动通用航空发展、规范无人机应用、强化低空安全保障、优化监管机制、促进国际标准对接六大方面,旨在与时俱进回应当下低空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的现实需求,是具有明确的战略意义的“里程碑”事件。
(二)空域改革深化
一是2023年12月国家空管委组织制定了《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新增真高300米以下的G类空域和真高120米以下的W类空域,eVTOL、轻小型无人机、通用航空有了合法的低空空域。二是202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正式亮相,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11月国家宣布在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等6城开展eVTOL试点,授权地方政府管理600米以下空域,简化审批流程。
(三)发展目标明确
一是《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提出2030年万亿级市场目标,聚焦eVTOL、无人机等领域。二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新质生产力培育范畴,强调“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
(四)财政支持强化
202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明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可用作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基础设施项目资本金。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2000亿元用于设备更新,低空装备被纳入重点扶持领域,消费级无人机、eVTOL等将直接受益。目前多地已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重点用于支持起降场、低空智联网建设。
(五)消费场景拓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加快完善低空经济监管体系,有序发展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国务院支持低空经济探索物流与旅游项目,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重点探索开通低空物流航线和开发低空旅游项目,推动相关企业数量突破7.5万家。
(六)监管体系完善
中央空管委印发专项文件,要求全国空管系统优化低空空域管理,保障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此举标志着政策层面对低空经济的支持进一步深化。国务院要求加快完善低空经济监管体系,支持航空运动、低空旅游等消费场景试点,简化飞行审批流程,为商业化运营扫清障碍。
02.地方积极响应,出台具体政策
中央政策从产业方向、技术方向指出了发展的大方向,而地方政府结合自身区域资源禀赋和特点,出台更为具体的产业发展政策。2024年1月3日,全国首部低空经济地方法规于深圳出台。2024年7月18日,苏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苏州市低空空中交通规则(试行)》,作为全国首部地方性低空空中交通规则,于2024年9月1日起施行。
从2025年各地方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主要呈现出资金驱动、场景牵引、精准保障等趋势。在地方低空行动方案或者实施方案中,各地基本都提出了关于基础设施的阶段性建设目标,统筹规划包括通用机场、起降场地、航线、地面基站、飞行服务站、低空智联网、低空空域管理平台、监管服务平台等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
众多地方政府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广东、安徽、四川、湖南、江西、江苏、陕西、重庆、云南、海南、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辽宁、福建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天津、河北、贵州、黑龙江、吉林、甘肃、青海、西藏、新疆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涉及了低空经济的相关内容。
例如,北京市将低空经济培育为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导示范产业,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创新之都、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力争通过三年时间,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带动全市经济增长超1000亿元。上海市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建成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引领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空之城”。到2027年,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在全球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
广东省依托广州、深圳、珠海三个低空经济核心城市强化引领支撑,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超过3000亿元,基本形成广州、深圳、珠海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成片发展的低空经济产业格局。浙江省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到2027年,基本建成高水平民航强省和低空经济发展高地。江苏省力争通过三年建设,使全市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发展超500亿元 ,未来三年,将建成240个以上低空航空器起降场(点)及配套信息化基础设施
此外,郑州航空港对低空经济企业单项奖励最高2000万元,湖北荆门针对研发和场景拓展推出13条扶持措施,海南对航空器试飞基地按总投资20%补贴。浙江绍兴投资20.5亿元打造全国首个“全域低空新基建”项目,涵盖空域管理、通信导航等,为低空经济从试点转向全域落地提供模板。
03.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在政策东风推动下,融合了新能源、人工智能与航空技术的低空经济产业正迎来战略机遇期。当前,我国向天空要生产力的路径更加明晰,产业进一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2025年前两个月,中国民用无人机产量同比激增91.5%,成为制造业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产业分化为两大主要赛道:一是物流与配送,无人机在物流、农业等领域加速渗透。截至2025年,中国农业无人机数量超50万架,服务农田面积10亿亩,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5倍以上。无人机配送已进入规模化阶段,京东、美团试点项目显示物流成本降低30%,预计2025年低空物流市场规模达千亿元。深圳规划2025年建成1000个起降场,浙江绍兴启动20.5亿元全域低空基建项目,覆盖物流网络节点。二是航空运动,激活万亿消费新蓝海。政策鼓励发展跳伞、滑翔伞等大众化项目,配套保险、培训服务完善产业链,预计2025年相关消费市场规模突破千亿。
据民航局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未来将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产业链协同升级,从飞机制造、通导监设备到运营服务,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仅深圳计划2025年新增1200个起降点,覆盖物流、载人等全场景。二是全球化竞争加速,亿航智能eVTOL已在19国完成首飞,中国企业在全球低空交通标准制定中占据话语权。三是应用场景多元化,除了物流配送、航空运动,低空观光成为消费新风口,亿航与广深珠、合肥等地合作开发空中游览项目,初步测算年市场规模近60亿元。农业无人机推动精准农业普及,2025年服务市场规模或超500亿元;eVTOL在山区救援、医疗物资运输等场景的应用潜力巨大。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具有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多元等特点,投资价值显著。对于投资者而言,借道国证通用航空产业指数成为布局低空经济的重要路径。一方面,通用航空指数与低空经济概念重合度高,指数成份股主要涉及航材及基础设施、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及场景应用等领域,50只成份股中23只为低空经济概念股,权重占比超52%,覆盖了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中下游。另一方面,指数成份股权重行业加大低空经济相关领域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等,紧跟低空经济发展趋势,前十大权重股涵盖万丰奥威(航空制造)、洪都航空(无人机)、华力创通(航电系统)等细分龙头,多企业加速布局eVTOL研发、智慧空管等前沿领域。
当前低空经济正从“概念期”迈向“订单放量期”,而市场上聚焦该领域的指数工具较为稀缺。航空ETF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投资者布局低空经济、航空赛道的投资选择,为投资者提供高效布局低空经济产业长期成长红利的重要工具。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赋能下,万亿市场蓄势待发,谁能在“天空赛道”抢先布局,谁就能赢得下一个十年的制空权,低空经济也将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