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英国国防部在海外社交媒体上表示:“俄罗斯可能正考虑重新赋予M-55 STIC B地球物理探测飞机军事侦察用途,用于改善其空天军针对乌克兰战场执行打击任务的能力。”
随后美国“商业内幕”网站(Business Insider)也刊载了这一消息, 并引用了英国国防部发布的相关情报摘要。
M-55
英国防部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该机被观察到挂载了可用于军事任务的侦察吊舱,但俄罗斯并没有公布相关照片。在公布这一情报后,英国防部还做出了进一步的评价:
“俄罗斯军事装备发展战略中存在的一个关键缺陷是,他们未能建立起足够的情报、监视、目标捕获和侦察能力(ISTAR)。而这一能力对于空中、海上和地面部队,能否及时准确地打击目标,起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一种可能性是M-55飞机将服务于俄乌战场前线,以改善目前俄军ISTAR能力不足的情况。高空飞行能够使传感器在非常远的距离上工作,因此,这些飞机很可能在相对安全的俄罗斯领空范围内执行针对乌克兰的任务。”
01
M-55是种什么飞机?
M-55飞机由苏联米亚西舍夫设计局研发,是在M-17高空侦察飞机基础上进行重大改进的产物。这一系列飞机的最初用途是拦截美国的高空侦察气球;因此在总体性能规划上,飞机的飞行速度要求并不高,但对实用升限、高空续航时间的要求非常苛刻。
基于其用途,米亚西舍夫设计局开发了“项目-34”拦截机,武器系统包括2枚空空导弹和安装在背部的2门GSh-23机炮的炮塔。该机采用亚声速设计,具备非常大的翼展、展弦比和机翼面积,即使是在空气非常稀薄的2万米以上高度,依然能产生很大的巡航升力。其设计思路可以看作是一架带有简单武器装备的喷气式动力滑翔机。类似的特征也可以在U-2、RB-57F等高空型号上找到。
“项目-34”原型机仅制造了一架,在1978年12月的滑行测试中,由于恶劣气候带来的极低能见度和避让积雪等原因,被迫升空后撞毁。而“项目-34”还未来得及完成研制,美国对苏联的空中侦察装备就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升级换代——锁眼侦察卫星和“黑鸟”高速侦察机取代了传统的气球,而“项目-34”无法应对这两种手段。
因此,该机后来修改了机体设计和机载设备用于侦察任务,并被命名为M-17。
M-17原型机,总体布局相似,但外观与M-55仍有较大区别
M-17原型机于1982年首飞,至少制造了两架。这种飞机在20世纪80年代对于苏联军队已经完全没有吸引力了——它在高强度战场上没有任何生存能力,而战术侦察能力又远不如基于苏-24、图-22M3等中大型高速飞机平台发展的侦察型号。而后者才是当时苏联军用航空器的重点发展方向。
但M-17很快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以较低的飞行成本,满足苏联的地球物理研究,搭载各种传感器进行地球观测任务。
M-17原本采用单台RD-36-51无加力涡喷发动机,新改型则使用了两台D-30-10V无加力涡扇发动机;进一步加大了机载设备的搭载能力。
这种新型号最初被命名为M-17RN,后来则称为M-55。M-55一共制造了5架,其中1架是双座教练机,去掉了部分机载设备和传感器,以增加后方的教练飞行员座舱。米亚西舍夫设计局曾试图推动基于M-55的攻击机项目,但不出意料地失败了。
02
目前俄空军的侦察机缺口很大
在现代空中力量体系中,U-2或者“黑鸟”这样的专业载人高空侦察机已经失去了市场。
原有的空中侦察任务,一部分借助机载设备技术和后方情报指挥体系能力的进步,大量分散到多用途战术飞机和制导弹药上;另一部分,则转移到不产生人员伤亡的无人机平台上。
图-22MR侦察机是苏俄空中侦察的核心力量。截至2006年,还有10架处于服役状态,目前则数量未知。
而这方面恰恰是俄空军的弱点所在。为了规避电子电气技术的弱势,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几乎全盘放弃了无人机的发展,90年代以后由于长期的经济困难,无人机产业也难以发展。直到2008年格鲁吉亚战争之后,俄罗斯才开始在战略层面上重新重视无人机,特别是侦察无人机的作用。
但俄罗斯的现代化无人机产业在发展之初,就由于2014年的克里米亚事件,遭遇到西方国家了泛的严厉技术产品封锁和制裁。截至目前,俄罗斯都没有发展出高性能的大型侦察无人机平台,中型级别的察打一体无人机也很有限,其自主研发产品主要是各种小型侦察无人机。
同样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长期经济困难,俄空军的空中侦察能力主要依赖继承自苏军的资产,非常依赖数量有限的改型侦察机。一些新的多用途战术飞机具备侦察能力,但装备数量有限;而具备侦察能力的精确制导武器,装备数量就更少了。
自2022年初俄乌军事冲突全面爆发以来,俄军一直未能在制电磁权和制空权上取得统治性的优势——不仅乌军的防空体系依然在有效运作,乌军的飞机也依然能频繁起飞执行空战和对地对海打击。这种背景下,来自多个方面的新闻信息都证实,俄罗斯空军遭遇了严重的装备损失。
一架在俄乌冲突中确认损毁的苏-24MR战术侦察机。
截至2023年11月20日,根据荷兰开源情报网站Oryx等组织和团队的统计分析,在有公开视频和照片作为依据的前提下,俄空军可确认的损失如下:
固定翼飞机被摧毁84架,受损8架。其中包括1架米格-31BM、11架苏-30SM、35架苏-34系列、5架苏-35S、30架苏-25系列、13架苏-24系列、2架图-22M3系列。直升机被摧毁102架,受损28架,被俘2架。其中包括58架卡-52系列和13架米-28系列。攻击无人机被摧毁13架,俘获3架。侦察无人机被摧毁179架,俘获132架。
在以上名单中,既出现了多架苏-24MR等专业侦察机变种,也包括了大量能不同程度分担侦察任务的新型多用途现代化改型。
虽然目前以上名单还无法得到相关方面的确认,但参考这些数字,从定性的角度已经可以判断俄军的空中侦察能力遭受到了严重损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M-55这种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苏军淘汰的平台,重新被俄军“召回”用于军事侦察任务,也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排版:陈奕煊
策划 | 文案:候知健
编审 | 监制:武晨、王兰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