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中取胜,林彪是如何让廖耀湘“立体滚桶式”撤退的?
军事
军事 > 自媒体 > 正文

乱中取胜,林彪是如何让廖耀湘“立体滚桶式”撤退的?

解放战争东北战场上,发生过两次著名的“冬季攻势”

一次是在1946年12月至1947年3月,林彪率北满主力南下松花江,配合南满的“四保临江”战斗。此番行动,当时亦称为“冬季攻势”,但更常用的称呼是“三下江南”

另一次是在一年后的同一时间段,1947年12月至1948年3月,林彪再次利用河流冰冻期南下“打大仗”。在此之前,是东北战场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在此之后,是相对平静的半年,直至9月打响辽沈战役。

图片

两次“冬季攻势”,都是东北战场的关键“节点”。

第一次是“胜负手”。详见杜衡记另一篇拙作《四保临江:东北解放战争“胜负手”》。

第二次是东北大决战的“基础”,甚至可以说,冬季攻势“埋下”了许多有关辽沈战役的“伏笔”。

长春的围困,“战锦”的决策,以及国民党在“退和守”之间的摇摆等等,都是源于冬季攻势所形成的态势。

01

步步为营

辽沈战役不是孤立存在的,同样,冬季攻势也不是。

在解放军由守转攻,最终解放全东北的过程中,有一条清晰的,步步为营的脉络。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是个转折点,东北民主联军站稳了脚跟,连通了北满和南满。

夏季攻势是由守转攻的起点,虽然四平攻坚战失利,但“歼灭分散之敌”的任务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战略目标也实现了。

秋季攻势是全线出击,歼敌近7万,攻克中小城市15座,切断了北宁线以及中长铁路的长春到四平段。

图片

北宁线指的是北平至辽宁奉天(沈阳)的铁路线,经山海关连通华北和东北。

中长铁路原名中东铁路(中国东省铁路),抗战胜利后改称中国长春铁路。中长铁路为“丁”字形,而在东北解放战争中,主要指南北走向的这一段。

而到了冬季攻势,我军歼敌人数“翻番”至15.6万,攻城目标也从中小城市变成了大中城市。在收复的18座城市中,不仅有彰武、法库、盘锦、营口、开原等关键“据点”,还有四平和吉林两个省会城市。

至此,东北战场就只剩下长春、沈阳和锦州这三个需要在“大决战”中拔除的“大据点”了。

02

并不顺利的开局

取得辉煌战绩的冬季攻势,其实在一开始就出了些问题,那就是沙后所之战。

林彪在开战之初,对十大主力纵队是这样安排的:二纵和十纵29师包围法库,七纵包围彰武,八纵包围新立屯,九纵进军新民,四纵威逼沈阳,一、三、六纵在法库、新民、沈阳之间机动。

图片

陈诚一看这来势汹汹的架势,忙命令驻铁岭的新6军22师北上增援法库。

林彪是不会放弃野外歼敌机会的,于是下令暂不攻击法库,由二纵4师和5师至法库东南的沙后所和调兵山阻击来敌,同时命令三纵截断新6军的退路。

图片

但二纵4师没有调查清楚敌情,就发动了进攻,在沙后所打了一个“莽撞仗”,换言之,没有做到林彪所要求的“四快一慢”中的“慢”。同时,5师虽然在调兵山包围了新6军一部,但因为邻近部队配合不积极,未能全歼敌人。

林彪在战后严肃批评了二纵4师,全军都“学习”了这个反面教材,但是,要杜绝“莽撞仗”并没那么容易。

20天后,1948年1月6日,二纵6师17团和七纵57团在王道屯包围了一部分敌人,当时情报显示那里是敌军的野战医院,但实际上驻扎了一个团。二纵和七纵的这两个团,都没有做好侦察工作,就发起了进攻。最后虽然全歼了敌人,但自身伤亡也很大,57团牺牲了一名营长。

9个月后的辽沈战役中,有一个“名场面”:辽西歼灭廖耀湘兵团。廖耀湘是“立体滚桶式”的撤退,林彪是“立体滚桶式”的追击。但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混乱中的追击 VS 混乱中的撤退。

图片

电影《大决战》

要乱中取胜,就看谁反应快,又稳得住,堪称基层作战单位的“大比武”。最后的结果,解放军完胜,彻底奠定了东北战场的胜局。

在这场“大比武”前,林彪给各部队发了封电报,里面有这样一段:

须严戒王道屯、沙后所的打法,那种打法是在未侦察地形状况,未等大部队到齐,未将兵力火力很好配合,未将敌人退路截断即仓促地乱打乱冲。

冬季攻势开局阶段的两个“反面教材”,成为了一场经典大胜的两块“基石”。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在这里最合适不过了。

03

毛主席的电报

林彪在秋季攻势结束后不久,就开始谋划冬季的作战计划。这个计划在11月中旬初步成形,12月11日报告给了中央,12月15日开始执行。

12月23日,毛主席致电林、罗、刘,强调在冬季攻势后,要派八纵、九纵到冀东作战,争取在张家口、天津之间打开缺口:

使东北、华北开始打通联系,从东北输送炮弹、炸药至华中、中原与西北,此种任务极为重要。

“打通联系”的另一面,其实就是断绝国民党军东北和华北的联系。

换言之,早在冬季攻势刚开始的时候,毛主席就已着眼于把50万国民党军“关”在东北的布局了,并且认为这“极为重要”。

辽沈战役前的“战锦”问题,在此时已打下“伏笔”。

林彪的策略是步步为营,先打分散之敌,再打中小城市,最后拔除“大据点”。这一点毛主席是认同的,他在回复冬季作战计划时,也提到“只要办到这一点,尔后就只剩下打大据点的问题了”。

但在东北战场“步步为营”的基础上,毛主席看得更远,考虑的面也更广。

04

三战三捷

冬季攻势虽然开局不顺,但并不影响大势。沙后所之战后不久,东野就打出了三战三捷的辉煌战绩。

而且这“三战”各有“特点”,甚至可以说,半年后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全面溃败,从这“三战”中都能看到某些“征兆”。

第一战是彰武攻坚战。此战打得可谓信心十足,这是林彪第一次在白天发动的城市攻坚战。

负责攻坚彰武的是二纵和七纵。这次二纵非常的稳,原定的总攻时间是12月24日,但为了做好侦察和准备工作,一再延期至了28号。这期间林彪也没有催促过。

总攻由炮兵打响,这是东野首次实施炮兵计划射击。在步、炮配合下,解放军攻克彰武仅用了4个多小时。

彰武守军只有一个师,所以战斗规模算不上很大,但解放军打出了“稳、准、狠”的“专业水准”,这对于自诩“正规部队”的国民党官兵来说,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冲击。

第二战是公主屯歼灭战。前面提到的王道屯“莽撞仗”就发生在此战后期,但不影响东野在公主屯全歼了敌新5军,俘虏了陈林达这位林彪的黄埔四期同学 ,这是我军在东北战场俘虏的第一位国民党军长。

公主屯之战对陈诚的打击是“致命”的,直接导致了他的下台。

陈诚在彰武失守后出了个“昏招”,他认为东野兵力分散,而且战后疲惫,于是调集了所有机动部队,以图在新民、法库、沈阳的三角地区与东野决战。

图片

电视剧《大决战》,陈诚发布作战命令

其中新5军在左路,陈诚只给了他们10天的粮弹。新5军坐火车到巨流河后,留下了大部分物资,带着3天的补给就开进到了公主屯一带。

说实话,林彪在东北两年多时间,能够捕捉到的,打大歼灭战的机会其实很有限。因为当时的东北平原上有中国最发达的道路交通网,国民党的机械化部队调动起来非常快。

所以陈诚的这次冒进,是林彪期待已久的,自然不会放过机会。新5军1月2日进至公主屯,7日即被东野全歼,在国民党内部造成了极大的震动。

彰武和公主屯这两战,给东北的国民党军“提了个醒”:中小据点,守不住了;野外作战,危机四伏。这多少成为了后来卫立煌“坚守沈阳不出”的一种“客观依据”。

第三战,新立屯。如前所述,在冬季攻势之初,新立屯就被八纵包围了。等到1月25日一纵主力到达新立屯外围,这里已经被围困了一个多月。

敌人的守军根本无力也无心抵抗,26日夜就开始突围。突围的方式很“特别”:翻穿大衣、头裹毛巾,冒充八纵的番号,从一纵的结合部“蒙混过关”。

但没跑出去多久,就被“反应过来”的一纵给追上了,俘虏了7000多人。

所以新立屯之战,东野几乎没有伤亡。这多少又有点后来解放长春的影子。

这三战,有点像是在给攻克锦州、辽西决战、解放长春“练兵”,或者说,分别积累了相关的作战经验。

05

卫立煌上任

公主屯之战后,因为连续作战且天气寒冷,东野主力进入了休整期。

而国民党方面,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重大的人事变动。1月22日,卫立煌飞抵沈阳,就任新成立的“东北剿总”司令,2月5日,陈诚悄然离开沈阳。

图片

这个发生于冬季攻势期间的人事任命,对后来的辽沈战役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辽沈战役的胜利之所以堪称伟大,不仅仅在于打败了敌人,解放了全东北,更在于把50万精锐的国民党军“关”在东北消灭了。

卫立煌,其实是影响这个“结局”的一个关键人物。他上任后制定的策略,便是“固守东北”,具体方针是“固点、联线、扩面”。但卫立煌同时又提出“重点不重面”,也就是以固守沈阳、长春、锦州、四平、吉林这些大城市为核心。

就在卫立煌上任未满一个月之际,2月20日,蒋介石下令:留下一个军又一个师守沈阳,其余全部主力撤往锦州。言下之意,蒋介石在为撤出东北做准备了。

图片

电视剧《大决战》

这是毛主席最担心的一种情况,他在2月7日给林彪的电报中,就表达了这种担忧:“准备对付敌军由东北向华北撤退之形势”。

但蒋介石的这个命令遭到了卫立煌的强烈反对,因为这和他刚制定的策略完全对立。蒋、卫之间发生了几番争论,最终因为大多数东北将领支持卫立煌,蒋介石不得不暂时妥协。

但从此之后的半年里,直到辽沈战役,国民党内部关于“是守是撤”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卫立煌始终坚持己见,最终被蒋介石架空。

图片

电视剧《大决战》

关于卫立煌的“坚持”,有许多说法。表面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靠谱的”:出沈阳而西进锦州,有可能中途被解放军包围消灭;另一个是“不靠谱的”:固守东北,等待美国军援,甚至是“第三次世界大战”。

还有一种说法是卫立煌“通共”,这个说法下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但并无实证。

小杜(公众号:杜衡记)个人的观点,问题的本质其实出在国民党内部的“价值观”体系。卫立煌接手的是个“烂摊子”,他的生存之道必然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存人失地”从来不符合国民党的价值理念,所以卫立煌如果成功撤退,得益的是蒋介石和国民党华北、华东战场,而卫立煌别说功劳了,“失东北”这个帽子怕是也逃不掉。如果撤退途中被消灭,“人地两失”,那卫立煌更是说不清了,整个“锅”都得他来背。

按现在的话说,卫立煌选择了“躺平”,少作为就能少犯错。如果未来有转机,“躺平”就会变成“稳得住”,如果没转机,现在“躺平”也至少是个中下策。

总之,不管卫立煌出于何种动机,他确实“帮”了东野一个大忙。如果2月份的时候国民党军撤出沈阳,虽然很有可能中途被林彪围击,但危险程度还是要小于半年后。

06

四平与长春

东野主力经过近20天的休整,于1月底展开了新一轮的攻势,这次林彪的目光盯住了辽南。

2月6日,东野攻克辽阳,用时8个小时;19日以6倍的兵力攻克鞍山,总攻用时17个小时;26日,营口守敌起义。东野在20天里连克辽南三城。

东野的这一轮攻势可谓势如破竹。下图中标注的带有日期的城市,都是在冬季攻势中被攻克的。

图片

注:沈阳至营口一线为国民党军的海路撤退通道,后来被再次打通,辽南各城最终的解放日期是在1948年10月至11月间。

前文提到,毛主席在2月7日致电林彪,提醒“准备对付敌军向华北撤退”。这个时间点便是在2月1日攻克盘锦和2月6日攻克辽阳之后,这两处分别“卡”在国民党的西撤和南下的要道上,是明显的“关门”信号。

而蒋介石于2月20日下令沈阳守军主力西撤,也和法库、鞍山相继失守有关,这导致了南、北两线的局势进一步恶化,沈阳马上将沦为孤城。

林彪在2月10日回复了主席7日的来电,在完全同意主席的分析的同时,林彪对局势的判断是这样的:

敌主力自锦州以北撤退的时机大约在我军歼灭吉林、长春、四平等地敌人之后,又加上关内的局势甚紧张时即会开始。但只要吉林、长春之敌被我抓住和未歼灭前,沈阳的敌人是不会退的。

打长春还是打锦州的“伏笔”,在此时已经埋下。

林彪电报里提到的三座城市,吉林是最先解放的,而且这场胜利来得有点“意外”。

2月27日,东野解放开原,并下达了夺取四平的作战命令。

卫立煌的应对方案很有点“出人意料”,他不但没有像“三战四平”时那样从沈阳派兵增援,还主动放弃了吉林,将守军调派至了长春。

“固守大据点”,是符合卫立煌的战略思路的,但放弃吉林却是林彪没有想到的。这支转移到长春的部队,就是后来起义的,曾泽生的60军

因为“出人意料”,所以60军的转移还算顺利,但走在最后的运输团还是被东野给截下了,60军损失了大量的重武器和后勤物资,这对于即将到来的“长春之围”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另外,后来在长春被俘的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长官郑洞国,也是在此时,被卫立煌派到了长春。

3月12日,东野对四平发起了最后的总攻。

图片

负责攻城的是一、三、七纵和炮兵部队,指挥总攻的仍是“三战四平”时的一纵司令员李天佑

城内守军也仍是71军,但只剩下了88师,另外两个师早被陈诚调到了新民。加上地方保安部队,守军数量在表面上和“三战四平”时一样,1.8万,但已经没有陈明仁来“撒豆成兵”了。(详见《三战四平后,一个至关重要的改变》)

东野的兵力、士气、作战能力、炮火力量等都比“三战四平”时大有提升,而卫立煌在沈阳又坚决不派兵救援,所以“四战四平”的结果可想而知,从发起总攻到解决战斗,仅用了23个小时

四平解放,冬季攻势圆满结束。

这个时候,林彪电报中提到的三座城市中只剩下了长春。

4月18日,东北局联名致电中央,提出了先打长春的计划。在这封长长的电报中,列举了不少南下作战的困难,毛主席对此颇为不悦,他在回电中如是说:

我们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不是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因此,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这番话,堪称“预言”。几个月后,克服“南下作战之困难”,成为了辽沈战役的“序曲”。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