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还能生产坦克吗?浅析乌克兰装甲工业现状
军事
军事 > 自媒体 > 正文

乌克兰还能生产坦克吗?浅析乌克兰装甲工业现状

最近俄罗斯宣布打算恢复T-80坦克的生产着实让一部分人吃惊,假定俄罗斯人没有张口说胡话的话,这个任务大概率要落在鄂木斯克运输工程厂身上。在21世纪初的报道中该厂领导层表示保留了T-80的生产设备(本来该厂就是T-64/80的主要生产厂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别军事行动开展到现在,该厂的主要任务都是生产TOS-1A火箭炮及相关保障设备,要不就是小批量生产MTU-2020坦克架桥车和TMM-6重型渡桥这样的工程设备,能否重启生产线并且真正投入批量生产,还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不管怎么说,这种新闻还是得过段时间才能知晓真伪。

鄂木斯克厂门口的纪念碑,表示了它的主业

比起俄罗斯的坦克工业,从上个月开始就有很多很多的读者问我,现在乌克兰的坦克工业到底是何种状况,乌克兰还能否生产自己的坦克。我不喜欢故弄玄虚或者将答案放在文章最后的做派,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不能

看完了这个令人沮丧的答案,但仍然没有退出的读者,我给出两个版本的解释,一个是简短的说出为什么,一个是冗长的,对过去和未来的总结。首先是简短版的:乌克兰坦克工业退化有两个根本原因:

太久没有得到数额较大的国外订单,使得国防工业相关企业闲置或者干脆消失,大幅度降低甚至失去了特定部件(尤其是电子元件)的生产能力;

战争带来的破坏,同样有两点,一是和俄罗斯全面开战以后失去了来自俄罗斯零部件的供应(乌克兰继承自前苏联的坦克集群依赖俄罗斯部件),二是俄罗斯的入侵摧毁/占领了许多乌克兰零部件分场。

举个例子,马雷舍夫设在哈尔科夫的工厂(KhBTZ)就多次遭到俄罗斯的轰炸与炮击,好在场子规模足够大(3平方公里的加固厂房),俄军攻击了几次发现毫无效果就放弃了。但是像伊久姆的仪器制造厂就在被占领期间被俄军炸毁,从事坦克装甲钢、轧制金属和铸件生产的马里乌波尔工业集群同样也被完全摧毁。

今年6月份由马雷舍夫翻新投入现役的T-72乌拉尔

现在乌克兰坦克工业的任务是以马雷舍夫工厂为核心,对仍有价值的前苏联坦克进行翻新(哈尔科夫坦克坟场里也一大堆破车,找能修的),顿巴斯冲突开始的时候,马雷舍夫就在搞T-64和T-80的翻新,不过拯救的坦克具体数量不详。另一个同样重要的任务是对前线损坏的坦克/装甲车辆进行维修,根据我的观察,这一任务的优先级很可能比前者更高。

马雷舍夫厂区里的库存车辆

至于生产新的坦克,就拿T-84来举例,乌军内部的消息是乌克兰国防工业无法确保瞄准系统、电子设备、装甲钢的供应,同时在专业人员和设备上也存在缺额。现在能够做到生产新的底盘,但是炮塔相关部件就比较遗憾了。乌克兰工业的说法是将在未来考虑以乌克兰国产底盘为基础配合西方的火炮和火控设备设计坦克,另一个重要的设想是在捷克和波兰等友好国家部署工业基地以避免仍在交战的本土安全威胁。

到这里,乌克兰坦克工业的现状就讲完了,但实际上关于T系列坦克在乌克兰的命运是一个很长的故事,接下来我会详细说一说,事情是如何发展成现在这样的。

提到乌克兰的坦克工业就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莫罗佐夫机械设计局(Mechanical Engineering. A. A. Morozov,缩写为KMDB),也是T-64系列坦克诞生的摇篮。莫罗佐夫设计局下属位于哈尔科夫的马雷舍夫工厂(V. A. Malysheva,缩写为ZIM)是乌克兰最大的装甲制造和维修基地,并且在乌克兰5个主要城市都有分工厂:基辅(KBTZ)、日托米尔(ZhBTZ)、哈尔科夫(KhBTZ)、利沃夫(LBTZ)和尼古拉耶夫(NBTZ),这些分厂虽然规模不如马雷舍夫总厂,但是也拥有完备的生产线,能够小批量地进行新装备的制造和维护。乌克兰国有企业——乌克兰国防工业集团(Ukroboronprom)名下有着18家各类制造企业,但除了马雷舍夫以外,其他厂区只负责日常维护作业。

基辅工厂(KBTZ)翻新升级后的T-72AMT

九十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导致的各军工企业的联系中断,乌克兰开始探寻独立的坦克制造之路。1993年乌克兰政府正式决定对坦克部件进行国产化以减少对俄罗斯供应的依赖,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在本国国内完成生产流程。比如弹道计算机被交给了航空航天企业Hartron,Hartron是个值得一说的乌克兰企业(在哈尔科夫、扎波罗热和日托米尔都有分厂),其设计和生产的运载火箭以及相关设备在全球都有不小的份额,在14年更是通过停止向俄罗斯供应火箭控制系统“卡住了俄罗斯人的脖子”,将俄罗斯的一系列火箭计划推迟了8年之久(当然俄罗斯人最新的产品也不怎么行就是了)。在Hartron声名鹊起之后,又承担了坦克的自动输弹机和火控综合体的生产工作。

马雷舍夫工厂里的工人

其他类似的企业还有哈尔科夫仪器制造厂、航空工业的FED工厂(火炮稳定器和装弹机的液压设备)、哈尔科夫电气设备厂(灭火抑爆设备)、伊久姆仪器制造厂(光电设备)和Feodosia 仪器制造厂(光电对抗系统,该厂已经沦为俄军占领区)。值得注意的是,基辅火炮设计局(KBAO)还为生产苏联2A46M 125mm坦克炮编制了文件,将其置于苏梅的伏龙芝工厂进行生产,代号KBA-3。

马雷舍夫总装车间,车间里是泰国订单里的T-84,这笔49辆坦克的订单因为顿巴斯冲突的关系推迟了7年,到18年才交付完毕

这些努力帮助乌克兰保持了坦克生产,并且在九十年代完成了一系列大数额装甲外贸订单,最出名的就是向巴基斯坦提供320辆T-80UD坦克的合同。第一辆坦克于1997年下线,订单最终于1999年结束。但仍然要注意的是,九十年代乌克兰的“零部件国产化”更多的是对既有生产线和库存零部件的维护和小规模修整,此时的乌克兰政府还对俄罗斯有着相当程度的“幻想”,所谓国产化的初衷不过是武器出口的竞争。事情就这么拖着到了21世纪,很快乌克兰就遇到了国家命运的十字路口。

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爆发之后,乌克兰政治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对政府财政的影响也是毁灭性的,以基辅工厂(KBTZ)举例,因为特殊企业出口合同的大幅度缩减,2016-2018年期间的出口业务收入从6197.9万格里夫纳(UAH)下降到38.92万格里夫纳。不过与之相对的,乌克兰本国陆军对这些企业的业务需求则因战争爆发而猛增。金钱的味道自然不会逃过资本的鼻子,民间资本开始涌入国防制造业,对资金链断裂的国有企业进行融资和吞并,导致国防工业集团在乌克兰装甲制造业中的份额不断减少。2015年私企在市场中的总份额只有23%,而2020年底,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54%。

马雷舍夫工厂内部,图中坦克也是T-84

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资金的注入避免了乌克兰国防工业的崩溃,并且拓宽了对外出口的渠道(民间资本能够更好地绕开一些禁令),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放任还是极大地打击了乌克兰国防工业的科研实力(失去了国有资本的开发投资),并且助长了本就十分恶劣的军内腐败。装甲工业的闲置和军队的腐败导致了顿巴斯冲突中的高损失,为了弥补这些损失,乌克兰政府下了一系列国内订单用于装甲体系的补充。但由于货币贬值和民间企业“出口优先”的潜规则之下,想象中的坦克和装甲车辆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并没有发生。已经退休的前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维克多-穆真科(Viktor Muzhenko)说,国防秩序行动的实际执行率不超过30%。乌克兰专家解释说,国防命令无法执行的问题是由于行业管理不力和腐败猖獗,但首先是由于“俄罗斯特工”的敌对影响。虽然俄罗斯的干预是一部分问题,但这听上去更像是一种借口,俄罗斯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影响着乌克兰工业——零部件供应。

乌克兰陆军装备的T-64升级型号——T-64BM

虽然在2014年乌军进口了一大批零部件用于老装备的维护,但失去了稳定的部件供应仍是棘手的问题,所以乌克兰在14年年底宣布全面禁止向俄罗斯进出口军用车辆的同时,也真正开始谋求对已有装备的本土化。实际上乌克兰的做法还是相当务实的,采用本土可以生产的零件替代俄制零件,无法自行生产的零件就从西方进口,虽然这不利于乌克兰本土制造业的进步,不过国难当头,还是先紧着需求来。实际的成效也是有的,2014年T-64BM依赖俄罗斯供应的140个零部件,到15年已经解决了130个,剩下的10个也在16年解决。然而根据马雷舍夫工厂的报告来看,直到18年仍然有5%的俄制零件无法解决,不过好在俄军也足够腐败,直到2021年乌军仍然有渠道批量购买这些零件。然而不久之后俄军就开始了全面入侵,几个月的时间里,包括数个重要零部件生产厂商所在区的国土沦陷,“完全国产化”也就无从谈起了。

改用尾舱输弹机和北约标准120mm主炮的T-84-120

虽然在战争中,乌军装甲兵配合其他兵种利用少量先进武器配合大部分老旧装备打出了相当漂亮的交换比,时至今日已经对俄军坦克部队造成了2315辆的有记录损失,相当于俄军战前现役的坦克总数。但其自身也付出了648辆的有记录损失,乌克兰没有俄罗斯那么多遗产可以消耗,所以比起费时费力去折腾新技术,还是要先满足维修和翻新的需求。随着乌克兰使用和维护的西方坦克越来越多,我也同样期待在战后的乌克兰坦克工业会拿出什么样的新作品,就像T-84一样焕发新的光彩。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