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23年6月27日,乌军的春季反攻已经持续了23天。在这场攻势中,接受北约训练的乌克兰新编野战旅也首次出现在战场上,而他们装备的“豹2”主战坦克、AMX-10RC装甲侦察车、“布雷德利”步兵战车也出现了相当规模的战损。今天我们邀请了军事专家熊伟老师和俞硕老师,来跟大家聊聊这场攻势的进展情况及其未来走向。
可以说,在俄军构筑的“二战以来欧洲最大规模的防线”面前,乌军撞得头破血流。但纵观近三周的战斗,也会发现,乌军目前在宽广正面上发动的多路进攻,也根本算不上坚定的战役突击。乌军的进攻,更像是一系列的前哨战。毕竟,在北约也已完成训练的12个乌克兰新编野战旅中,只有3-4个投入了目前的攻势,乌军甚至没有形成进攻中的兵力优势。这种前哨战,往往包含复杂的意图,可能是为了夺取有利的进攻出发阵地,也可能是为了试探俄军防线的强弱,佯动的意图也不能排除。除此之外,这场攻势也很难说没有给北约交作业的成分在。
转入防御的俄军,则证明了长期以来的一条战场规律——防御是一种较强的战斗形态。俄军之前在军兵种协同、后勤补给与信息情报方面的种种缺陷,在防御中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掩盖。更何况,俄军还花了近半年时间修筑了庞大而坚固的防线。
自2023年初开始,俄军在从白俄罗斯到黑海的2000多公里战线上构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并部署了30-40万军队进行防御。在乌克兰东部与南部的800公里战线上,俄军基本都构筑了3-4道防线。前沿防线往往绵延上百公里,主要是顿涅茨克、扎波罗热等几个重点方向上,建立与乌军进攻部队的接触,防止出现战场漏洞被乌军利用,从而重演2022年秋季哈尔科夫战役中被乌军大规模渗透的局面。在俄军的第一道防线前,俄军铺设了大量地雷,并以10千米间隔部署了电子干扰设施,反制乌军与北约的电子侦察手段。第二道防线位于第一道防线后方,支撑前沿防线并监视乌军可能的侧翼迂回。第三道方向则围绕一系列的主要城市形成环形防御地带,并作为战役预备队的部署地。在一些重点地段上,俄军还构筑了第四道防线。此外,俄军在防御战术中历来重视机动部队的使用,在多重防线之间,俄军还构筑了大量火力支撑点,以支援装甲部队为主的机动防御力量。
俄军南部军区与西部军区分别承担顿巴斯与扎波罗热的防御任务。在扎波罗热州,第一道防线从瓦西利夫卡延伸到到新彼得里基夫卡,长达150公里;第二道防线从奥尔良斯克到比尔马克以北,长达130多公里,后面是围绕这主要城市的环形防御地带。整个防御纵深高达50-60千米。而在顿巴斯地区,俄军的防线更为密集,间隔仅为5-6千米。俄军的这一防御阵地的规模,已经可以与二战苏军的防御作战相比。
乌军这场攻势发动之前双方的准备工作,让很多人都想到了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德军在哈尔科夫反击得手之后,就计划在1943年春季发动“堡垒”作战,抹平苏军固守的库尔斯克突出部,但整个攻势一拖再拖,一直拖到7月才最终发动。但就在几个月间,苏军在库尔斯克修筑了极其坚固的防御阵地,在德军进攻后两周就挫败了德军的攻势,随后就以庞大的战役预备队投入连续反击,将德军赶出东乌克兰。
最近三周,缺乏经验的乌克兰新军在俄军的强固工事前连连受挫,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事情。面对准备了近半年的俄军防线,乌军要想突破,无论采取何种战法,都必须流下大量鲜血。这也是所有的进攻作战中,都必须面对的代价。但乌军是否真的打算在这场攻势中追求全面的战役胜利,仍然有待观察。毕竟,无论从部队的训练,还是武器弹药的储备情况,2023年的夏季,都不是乌军最有力的状况。
对俄军而言,虽然在防御中占据较大优势。但提出这一点的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也说过“防御是一种较强的战术,但只有进攻才能取得胜利”。而沙俄、苏联与俄罗斯军队的历史中,也高度信奉这一原则。一切防御都是为了进攻服务,这也是俄军几百年来的信条。
虽然遭遇瓦格纳兵变带来的动荡,但前线俄军仍表现出相当的自信与战斗力。乌军的这场攻势未来将如何演绎,归根结底,也并不是乌克兰自己说了算的。俄军半年以来的动员与整训,已经为全世界铺垫了一系列巨大的悬念,俄军是否已经组建了庞大的战役预备队,俄军又将如何使用自己的战役预备队。这些问题,相信都将在未来几周揭晓,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我们闲言少叙,欢迎大家移步视频区,收看由青花汾酒独家赞助的《凤凰军机处》最新一期节目。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