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死守”战术耗费大量兵力,春季大反攻会受多少影响?
军事
军事 > 自媒体 > 正文

乌军“死守”战术耗费大量兵力,春季大反攻会受多少影响?

我们都知道,本次俄乌之战开始时,俄军所采用的是“鲸吞”式的威慑打法。

所谓“鲸吞”,指的是俄军开战时的动作极大,颇有气吞万里如虎之势;而威慑则是因为俄军实际动用力量有限,如果乌军就此屈服才可达成“鲸吞”之效,否则单凭常规作战,俄军力量显然不够。

在南部战线以及顿巴斯方向上,俄军的策略得到了一定的成功;在北部和东部方向,显然并不如意。

当乌军能够稳住阵脚来,俄军的威慑便丧失了作用,此后乌军采用缩军据守大城市及壁垒地带的战法,使得俄军有限兵力难以吃下这一个个硬核桃,只能放弃最初的战略,选择回归到顿巴斯来。

而在随后的顿巴斯作战中,乌军采用了加强版的壁垒战术,与俄军进行逐城、逐村、逐点的争夺。此时期乌军尽管伤亡巨大,并且输掉了北顿战役,但也令俄军战损不小,并十分疲惫,随后后者转入了休整。

此时,乌军利用宝贵的时机迅速整补主力军、理顺动员兵,并加速形成西方武器的战斗力,最终在2022年秋季的反攻中,利用俄军兵力极度不足、心态放松、作战决心动摇的劣势,以巨大代价达成了哈尔科夫和赫尔松两个方向的反攻目的。

反攻的得手极大地鼓舞了乌军及向其提供支援的西方国家,此后无论是反攻卢甘斯克、扎波罗热,甚至是克里米亚都有很大的声浪。

然而战争是动态的,既往特殊条件下的成功,处在新的环境下却未必能得手。

2022年冬季的扎波罗热反攻,因为阿特木斯克的吃紧而流产;如今乌军筹划的春季反攻,也不得不面临诸多新的情况。

我们在标题中所言的乌军“最大法宝”指的是其通过坚决固守各个要点的战法,去消耗、疲惫、削弱俄军,并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应当说在先前的阶段,乌军的“死守”战略,是达成了一定“守”的目的。这个背景是乌军实际动员的兵力远超俄军,后者在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千里战线的猛攻,甚至于保障重点进攻都很困难。

2022年俄乌开战时,俄军可用兵力为10余万合同兵,顿巴斯武装战前常备力量为3.5万人,战时动员翻倍也不过7万人,俄方可投入作战的地面兵力约20万人左右。

此后到2022年9月俄军宣布动员前,其在战场上伤亡了数万人,增兵项却只有几万人规模的雇佣兵、志愿军,以及顿巴斯地区极限动员的人员。

也就是说,俄军在这一阶段总计可动用的力量基本维持在20万人上下,而且考虑到轮换、休整、守备等因素,还根本不可能全部投入进去。

如果乌军跟俄军打主力决战,决出胜负还好,可乌军采取的是处处设防的战术。即便是北顿战役中,乌军主力进去也是布防在城区和各个野外壁垒中,战场上的几乎每一处林带、每一个路口、每一处村庄,都有乌军布防。

因为前一阶段俄军大穿插的惨痛教训,对于此类作战,俄军并不大感兴趣,同时在乌军处处设防的背景下,俄军也很难穿插得手。可在正面推进的消耗战中,又得按部就班地步步为营,进展当然是极慢的。

而当有限的可战之兵在这样的作战中被无限地消耗,战场主动权的天平就要向不断填兵的乌方倾斜了。

可是现在又是什么情况呢?

俄军动员的30万人已经经过了必要的培训期,可以正常参战;此外加上现役合同兵、顿巴斯武装、瓦格纳集团、车臣部队、其他志愿者武装,俄军可用的地面力量已有60万之众,已是上一年大部分时间段总兵力的3倍。

在上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段内,乌军有着2到3倍的地面兵力优势,现在它显然不可能还有这种优势。由于大量有经验的军官、士兵在残酷战斗中阵亡、伤残、被俘,大量重武器损伤而未能得到相应补充,乌军的有效战力被大大削弱。

在这种背景下,乌军只能选择以数量来弥补质量,迅速扩充到了100个左右的作战旅。

这些部队除了在目前的库皮扬斯克、红利曼、塞弗尔斯克、阿特木斯克、捷尔任斯克、阿瓦迪夫卡、马林卡、弗勒达、大诺沃西尔卡、胡里艾伯勒、库班等地布防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准备用于春季反攻的新军。

可现在新的情况是什么?

乌军不愿意放弃前线的任何一个要点,只要这个要点处于威胁之下,它就会抽调预备队增援。

2023年1月中旬,俄军在扎波罗热展开试探性进攻,乌军大举增援;随后俄军攻击弗勒达,乌军又往这里增兵;之后又风传俄军在卢甘斯克集结重兵,乌军亦增兵至红利曼,摆个一字长蛇阵。

到3月初,阿特木斯克方向的乌军难以支撑,准备弃城之际,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严令不准撤出,并继续投入生力军进去绞肉。

如今阿瓦迪夫卡方向俄顿军队进展很快,乌军又不得不向这里增援。

增援、增援、增援、增援,最后还是增援,可是“援”从哪里来呢?

对乌军来说,任何“地盘”都不能丢弃,这让它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可是“人”又是无限的吗?

经过了一年时间的血战,乌军承受了极大的损失,全国性动员一直在进行当中。而征兵是一个由优到劣的过程,当优质兵员被消耗之后,所补充的兵员更难适应高烈度战争,往往就需要付出更大的战损,如此又需要更多的兵员,以至于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在乌克兰的战争动员中已经看到了这种恶性循环的出现,而俄方尽管到现在的伤亡已经超过10万人,但其不可恢复性战损占比不大,而且俄军主力并未大举动作,可用之兵要比乌克兰更为从容。

这个时候,俄军但凡打一个乌军的前沿据点,后者就要增兵,实际上就将主动权完全让给了俄军。

甚至于当俄军同时攻击几个乌军要点,乌军又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点位时,它就需要数个波次的增援。这些增援当然会消耗乌军的机动力量,当其机动部队被如此消耗,所谓的春季大反攻还能拉出几个人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