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曲调阑珊 / 编辑:冷小军
自俄罗斯崛起以来,便开始疯狂的对外扩张。而地处俄罗斯以南的奥斯曼土耳其(以下简称土耳其)也在其扩张范围之内,从十七世纪开始,双方为了黑海、高加索地区打了数次俄土战争,而处于衰落期的土耳其渐渐难以招架,节节败退。
自诩为东罗马帝国继承人的沙皇最大的梦想,就是将黑海变为帝国内海,控制巴尔干半岛,还都伊斯坦布尔,即1453年被土耳其攻陷的东罗马的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进入十九世纪后,在击败了拿破仑法国,签订与奥地利、普鲁士的“神圣同盟”后的沙俄帝国,在欧洲的威望达到顶峰,号称“欧洲宪兵”。而日渐衰落的土耳其成为了列强眼里的大肥肉。看着俄国疯狂压制土耳其,欧洲列强们终于坐不住了。
拿破仑
1853年,第九次俄土战争爆发,土耳其、英国、法国等国家为了遏制俄罗斯在近东方向的扩张,组成同盟与沙俄交战。因为此次大战多发生在黑海沿岸与克里米亚半岛,所以也习惯性地称此次战争为克里米亚战争。此次战争不仅遏制了俄国在东欧与近东的扩张势头,交战的双方还将许多新技术应用于战争中。
战争背景
▼
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列强们专门发明出“东方问题”这个名词,来描述土耳其留下的真空地带该如何分配。
对于英国而言,维持欧洲大陆的均衡是他们的首要目标,他们不希望欧洲大陆再出现一个拿破仑那样的强权,地中海又是英国人的传统势力范围,而俄国人控制黑海的行为,无疑刺激了英国人的小心脏。法国人则是为了重新崛起,利用列强们担心沙俄疯狂扩张的机会,极尽所能的挑拨俄英关系、俄奥(奥地利)关系。土耳其自不用多说了,遏制沙俄的扩张是当务之急。
黑海
在宗教问题上,法国开始发难。因为历史原因,法国历史上曾和奥斯曼土耳其一起对抗过神圣罗马帝国,作为回报,奥斯曼苏丹将圣地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堂保护权交给法国。
但是俄土双方在1774年签订过条约规定奥斯曼土耳其境内东正教徒有比天主教徒更高的特权和豁免权,当时还是属于奥斯曼土耳其东南欧和巴尔干半岛,确实是信仰东正教的斯拉夫人多一些,这就给俄国人的扩张带来的极大的便利。但是面对法国的挑唆,俄国重申了1774年签订的《库楚克-开纳吉条约》,以维护自己的扩张的成果。土耳其却不为所动。
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
1853年7月沙俄遂出兵进驻奥斯曼土耳其的势力范围——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号称保护当地东正教徒。奥斯曼土耳其在英法两国的支持下,在10月沙俄提出撤出两公国的要求,沙俄拒绝,10月16日奥斯曼土耳其向沙俄宣战。
战争初期
▼
1853年11月30日,俄军黑海舰队实用新型开花弹在锡诺普港口围歼了土耳其舰队,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风帆战舰的交战。1854年1月,英法派出海军进入黑海为土耳其护航。2月6日,沙皇宣布与英法断交作为对英法进入地中海的回应。
尽管沙俄并不想与英法开战,但是也不愿退兵。沙皇尼古拉一世对随后到来的英国使团说了大概意思如下的一段话:“你们英法可以联合起来威胁而我,我也有来自柏林和维也纳的盟友。”这里的盟友指的便是神圣同盟了。可是普鲁士和奥地利心怀鬼胎,普鲁士不愿为沙俄赴汤蹈火,而奥地利更是随后来了一记背刺。
尼古拉一世
1854年2月底,英法向沙皇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沙皇撤出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沙皇置之不理,随即出兵越过多瑙河。3月底,法国、英国相继对沙俄宣战。两大欧洲列强也正式加入了战争。联军首先在加里波第登录,随后在伊斯坦布尔制定下作战计划,决定在六周内夺取克里米亚半岛上俄军黑海舰队的母港——塞瓦斯托波尔。
英法出兵后,普鲁士和奥地利也秘密结为防御同盟,并且奥地利出兵八万陈兵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边境,要求沙皇撤兵。尼古拉一世对于盟友的背叛无能为力,急需一场胜利提振士气。俄军对斯里查要塞展开围攻,可是血战一天不仅伤亡惨重。
士气低落的俄军开始向北方撤退撤退。在古杰沃被土军追上并再次战败,俄军开始全线撤退,至7月28日,俄军已经完全撤出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维也纳向参战各方提出停战,但是俄国不愿放弃之前扩张的成果,英国想要围歼俄军黑海舰队的目的尚未达到,法国不想破坏还不容易经营起来的英法友谊,遂决定继续战争。
冲锋的俄军骑兵
激战克里米亚
▼
尽管联军被疾病、补给等问题所困扰,可是巴黎、伦敦方面仍不断敦促他们尽快出兵克里米亚半岛。1854年9月12日,联军在克里米亚半岛塞瓦斯托波尔以北35公里的耶夫帕托里亚登陆,联军计划登陆场由土军把守,英法联军则经由巴拉克拉瓦向塞瓦斯托波尔进军。
在陆地上,俄军也组织了阻击战,但是受限于武器装备背的差距,还在装备燧发枪的俄军没能成功阻击已经换装新式米尼步枪的联军。米尼步枪是一种发射米尼弹的线膛步枪,射程较之俄军使用的老式燧发滑膛枪提高了数倍,精准度也大大提升。
在之后俄军组织的救援塞瓦斯托波尔的巴拉克拉瓦战役中,身穿红色军服的英国步兵手持米尼步枪,面对俄军骑兵的冲锋也岿然不动,在超远距离就自信地举枪向冲锋而来的俄军骑兵射击,将他们射杀在冲锋的道路上。
英军“红虾兵”
在海上,尽管俄军黑海舰队在战争之初的锡诺普海战中全歼了土军舰队,但是双方都是木制风帆战舰。当英法联军的铁甲舰进入黑海之时,就连俄军缅希科夫亲王都料到没有胜算,他命令手下将黑海舰队的船只凿沉于塞瓦斯托波尔的港口航道。防止联军海军突入港内,俄军把船上的火炮搬到陆地上,水兵们也上岸参加岸防战斗,俄国人开始在塞瓦斯托波尔修建要塞,一场血腥的要塞攻防战即将开始。
尽管联军在武器等方面优于俄军,但是俄军据险而守,双方打得有来有回。俄军组织了数次对塞瓦斯托波尔的解围战都以失败而告终。而联军方面也一直被后勤问题所困扰着。11月4日,一场风暴严重损坏了英军在巴拉克拉瓦的港口,草料的损失令英军后勤部门无力将给养送至前线,直至1855年1月,一条通往前线的长7英里的铁路修建完成才大大缓解了前线的补给压力。
锡诺普海战
1855年3月,沙皇尼古拉一世去世。英法高层决定加紧进攻塞瓦斯托波尔。终于在1855年9月8日,联军攻陷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随着要塞陷落,俄军逐渐停止了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军事行动。英军计划继续进攻俄军,法国人则准备见好就收。而在高加索战线上,同·俄军单独对峙的土军遭到了大败。
1856年2月25日,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领导的新政府在巴黎与英、法、土等国开始和谈签订《巴黎和约》。三年的战争俄军损失了五十余万人,却一无所得,甚至被被剥夺了在黑海建立舰队的权利和高加索战线打下的土地。
亚历山大二世
战争影响
▼
克里米亚战争是第一次现代化战争,技术成为决定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首先武器方面,米尼线膛枪应用于战争,作为一种线膛枪,米尼步枪有着较远的射击距离和较高的命中率,战后各国都开始大力发展这种线膛枪,乃至后面更是研制出了定装弹药的线膛枪。武器射程与精度的提高使各国都放弃了19世纪早期那种“排队枪毙”的战术。
克里米亚战争中,采用蒸汽动力的铁甲舰投入战争。面对铁甲舰的威慑,俄军自沉黑海舰队,以及《巴黎和约》规定俄军不许在黑海拥有舰队,直至1871年俄军才在黑海重新建立以蒸汽动力铁甲舰为主力的黑海舰队。
克里米亚战争
铁路第一次用于战争运输,极大的提高了运输效率。而军需部门也发展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有线电报技术的应用,不仅方便远在伦敦巴黎的英法高层指挥决策,更催生了战地记者这一职业诞生。战地记者们将前方真实的情况真实快速地记录出来,打破了人们对于战争的幻想。
战争期间,英国护士南丁格尔看到受伤的士兵无法得到好的护理,她悉心地呵护着那些受伤的战士。在战后,她在英国开办了第一所护理学校。
南丁格尔
俄国在战争中遭遇的巨大失败,促使他们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农奴制改革。即使这场资产阶级改革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质,但是也促进了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