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快战败时汉奸汪精卫有什么感想?1940年11月30日汪伪政权成立
军事
军事 > 自媒体 > 正文

日本快战败时汉奸汪精卫有什么感想?1940年11月30日汪伪政权成立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日本快战败时汉奸汪精卫有什么感想?1940年11月30日:日本帝国宣布承认汪精卫政权。

汪精卫在日本快战败的时候,自己是作何感想?

很多人不理解汪精卫的选择!

当时中国还有大大小小一堆军阀,投靠日本的却屈指可数。

尤其是有实力的军阀,比如阎锡山、龙云、李宗仁、西北三马、盛世才等等,根本就没有投靠日寇。

而在野政客稍微有些名望的,比如段祺瑞、吴佩孚、冯玉祥、陈济棠等等,都拒绝同日寇合作。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认为日寇必败,位极人臣的汪精卫却选择同日本合作?

汪精卫的失败在于两点:第一,权力欲望过于强烈;第二,严重缺乏军事能力。

第一, 权力欲望过于强烈

汪精卫年轻时候是一个单纯的革命者,中年则是一个政客,有本质的不同。

政客做不了革命者,因为政客什么都可以牺牲,却不能牺牲自己的性命!

各种政客哪怕到了穷途末路,也会选择苟延残喘。因为政治斗争原则是,只要自己不死,就有绝地翻盘的机会。萨达姆被俘之前,身边就有手枪、步枪,完全可以抵抗或者自杀,但他选择束手就擒,最终被耻辱性的绞死。卡扎菲被俘之前,手上就有一支镀金手枪。他也是不自杀或者开枪抵抗,结果被敌人殴打后枪杀,甚至还进行了鞭尸。

政治家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会选择屈辱的活下去。

革命者恰好相反,干革命首先就要豁出自己的性命,不然就根本没法干。

说起来,满清拥有百万大军,1911年财政收入为3亿两银子,却被一群连吃饭都困难的革命者推翻了。相比满清强大的军力、财力,革命者根本就无法相比,甚至无法相提并论。

在1911年,革命者倾全力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也不过出动了100多人,结果80多人牺牲。

满清在广州驻军就有数千人,区区100多人去猛攻总督府,基本是自杀性攻击。

为什么革命会成功?

就在于这100多革命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们知道此战必死,仍然义无反顾,甚至忍痛不去照顾自己的妻儿。

牺牲的80多个烈士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基本都是年轻知识分子,其中9人是留日的留学生。

这些人如果想要在当时的中国混个好生活,简直就是唾手可得,却选择为国为民的革命事业。

实际上,满清末年的一系列革命,是一小群精英知识分子依靠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在坚持。

在别人看来这是螳臂当车,就是因为这种远超过常人的意志力,才让革命从星星之火,转为最后的燎原之势。

当时的汪精卫也是其中一员,刺杀摄政王之前他留给好友,革命家胡汉民一封信,上面只有几个字:我今为薪,兄当为釜 !

这是什么意思?

汪精卫在《民报》上曾经发表一篇题为《革命之道德》的文章:“革命党人只有二途,或为薪,或为釜。薪投于灶火,光熊燃,俄顷灰烬;而釜则尽受煎熬,其苦愈甚;二者作用不同,其成饭以供众生之饱则一。”

也就是说,革命者要么不惜性命的奋力一击,参加各种冒险的革命起义甚至暗杀,由此取义成仁,就像柴薪那样一烧就没了。要么革命者就像铁锅一样,被柴薪烧灼,长期备受煎熬,坚持艰难的革命之路,比前者更要承受巨大的痛苦。

汪精卫冒险去北京自杀摄政王,自知是有死无生,只是通过此举振奋低迷的革命精神。

在他死后,希望胡汉民继承遗志继续革命,迎接无穷无尽的斗争。

胡汉民看到信后,不觉痛哭流涕,为汪精卫的精神感动。

在当年,汪精卫是个革命者,他不惜自杀性攻击。

随后的汪精卫就不同了,慢慢成为一个政客。

著名连续剧《上海滩》中,男配角陈翰林本来是个热血男儿,身为富商独子却冒着生命危险报考黄埔军校。可惜陈翰林的体力不佳,并没有被黄埔军校录取。目睹上海租界局面的混乱,年轻的陈翰林妄图做一个好警察(巡捕),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一切,给老百姓合理和正常的生活。

没想到,陈翰林同腐败的巡捕们格格不入。他廉洁认真,秉公执法,不收黑钱,不怕得罪权贵。结果竟然被同事们认为挡了财路,给大家闯祸,设计陷害甚至暗杀陈翰林。如果不是许文强的相救,陈翰林早就死于暗算。

救了陈翰林以后,许文强告诉他一个道理,作为普通人是不可能撼动目前的体制。许文强即便是黑道大佬冯敬尧的准女婿,一样改变不了上海滩黑道的现状。而陈翰林作为一个小小的年轻巡捕,更不可能改变黑暗的巡捕潜规则。

那么,陈翰林面前只有三种选择,第一干脆退出巡捕这个行业,一走了之;第二就是继续维持正义感,同潜规则和同事们为敌,这样恐怕活不过一时三刻,连巡捕局局长也会要整死他;第三就是同流合污,借此不惜代价往上爬,获得最高权力。一旦得到了权力,比如成为局长,陈翰林就有能力改变一些东西,可能会让巡捕不会那么腐败堕落。

陈翰林的志向是改变社会,造福老百姓,最终选择了第三条。

遗憾的是,陈翰林即便选择同流合污,却发现自己无法对抗腐败的体制。就算他成为巡捕局长,也根本不能改变什么,仍然是这个体制内的一颗棋子而已。任何人只要进入这种游戏,就必须按照这个游戏规则来玩。陈翰林最后还落到一个,死得不明不白的下场。

道理也是一样。汪精卫成为一个政客后,无论他的主观意图是什么,都必须像陈翰林一样按照政治的规则来玩游戏。

而这个游戏的原则,就是不惜代价争夺权力。然而汪精卫却又是生不逢时的文人政客,在战乱年代很快就不行了。

在孙中山去世时,汪精卫认为应该由他继承国民党领袖地位。他跟随孙中山的时间最长,党内地位更高。

在汪精卫成为孙中山左膀右臂时,蒋介石还是小角色。

早在1910年汪精卫行刺摄政王时,就已经闻名天下了。

而蒋介石真正确立国民党大佬地位,主要还是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以后。

两人成名差了14年之久,也难怪汪精卫不服气。

可惜,这个乱世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张作霖能够从一个马匪,依靠打打杀杀成为世界承认的中国合法政府领袖。

汪精卫不懂军事,在军阀混战的时代是行不通的。国民党可以没有汪精卫,但不能没有蒋介石。

党内必须倚重蒋介石,他也轻松盖过了汪精卫、胡汉民等文人。

成为政客的汪精卫并不死心,并不愿意被本来是无名之辈的蒋介石。

从孙中山去世以后,他几乎无时无刻都在和蒋介石争权。

北伐前的中山舰事件,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认为这是蒋介石的政治挑战,随即指责蒋介石违法乱纪,擅自调动军队搞国共分裂;而蒋介石方面则宣称汪精卫勾结左派及苏联政府,阴谋绑架自己。在争论无果后,汪精卫决定利用自己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身份,调动部队围剿蒋介石。

这也体现了汪精卫对军事的无知。他认为自己是所谓的政府主席,就可以轻易调动军队做任何事。结果就是,4个军头的第二军军长谭延闿、第三军军长朱培德、都不愿意讨伐蒋介石,甚至包括一直忠于汪精卫的第四军军长张发奎。谁都知道,剩下的第一军军长何应钦是蒋介石的心腹。

而汪精卫背后的苏联,也不愿意同蒋介石翻脸。

汪精卫于是瞬间垮台,在1926年3月23日辞去了国家领导人职务,去欧洲暂避。

汪精卫并没有认输,去欧洲以后很快去了苏联,面见斯大林要求支持。

随后的北伐战争时期1927年,汪精卫利用国共分裂的机会,试图同中共站在一起反蒋。

1927年4月5日,汪精卫和中共领袖陈独秀联名发表了一份《国共两党领袖汪兆铭、陈独秀联合宣言》,由此宁汉分流。汪精卫自立武汉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对立,几个月后就崩盘。

这主要是苏联并不愿意支持汪精卫,只愿意支持中共。汪精卫不愿意给别人做政治挡箭牌,在7月撕破脸在武汉屠杀共产党。借着这份投名状,蒋介石也没有对汪精卫赶尽杀绝,再次允许她和平下野逃到国外。

在1930年中原大战时期,汪精卫眼见反蒋军阀们终于集合起来,忍不住跳出来再次投机。

而汪精卫当之无愧的成为,反蒋派的最高精神领袖和名义上的最高政治领袖。

只是,中原大战还是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汪精卫输得很惨。

中原大战后,军阀杨虎城曾经说过:如果中原大战几乎所有的反蒋力量联合起来,尚且不能打赢,以后就更别说了。国内任何一个军阀,就军事上已经难以和蒋介石对抗,只能从政治上找他的漏洞。

到了这个地步,汪精卫还是不死心,1931年在广州组成了广州国民政府,否认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性。

九一八事变以后,汪精卫利用这个时机对蒋介石百般攻击,强迫他下野,自己则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终于掌握了大权。

可是,日本人却不愿意配合,先是在1932年1月发动一二八事件攻打上海,汪精卫仓促暂时迁都洛阳。他的嫡系19路军伤亡惨重,也无力解决政府严重的财政赤字。

事实证明,汪精卫没有能力掌握大局,他在10月被迫辞职下野再次去了欧洲。

之后一直到1935年被刺客孙凤鸣打成重伤,汪精卫已经无力同蒋介石正面对抗。

到了1937年抗战爆发,汪精卫名义上是副总裁、副主席,是国民党二号人物。实际上,他并没有实权,等于是个闲人。

对于这种地位,汪精卫是不死心的。

政客会不顾一切夺权的,汪精卫也不例外。

日本人让他做儿皇帝,忽悠什么“不要领土、不要赔款,两年内撤军”,汪精卫犹豫再三也就同意了。

实际上,汪精卫的幕僚们并不傻,也曾提出溥仪和王克敏的例子。

溥仪被日本人忽悠到东北以后,立即失去人身自由,连去逛公园都不被允许,身边心腹很多都是间谍,完全成为傀儡,只能吃吃喝喝。

大汉奸王克敏担任华北伪政权头目之前,日本人也对他做出很多空头的许诺,允许他完全掌握华北日战区的军政大权。王克敏上台以后,日本压根就不承认有过许诺,将他当作一条狗来使用,只能单纯地执行日军的命令。

另外,幕僚高宗武等人对日本政界有一定了解,认为该国政客厚颜无耻、翻脸无情,没有任何诚信可言。

高宗武甚至说“就算同我交往10多年日本好友,一旦成为政客,就能为了政治利益毫不犹豫地亲手杀掉我”。

可惜汪精卫已经对夺权鬼迷心窍,谁也拉不回头。

第二,严重缺乏军事能力。

抗战爆发以后,国军连续战败,国土沦陷大半。

这只是表面现象。

在武汉会战以后,蒋介石、毛泽东以及国内有识之士都认为抗战必胜,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以日本的国力难以进行持久战争,吃不下中国这么大的领土。

同时,日本和英美法有不可调和的矛盾,1939年世界大战又已经爆发,日军必然参战。

以日本的国力和英美法作对,也就必败无疑。

这是很肤浅的军政理念,汪精卫却看不透。

他是文人不懂军事,只看到国军几乎每战都失败。

淞沪会战,我军使用兵力70万,日军使用兵力20多万。我军兵力约是敌人三倍,然而都是轻装步兵,根本不是日军大量重武器的对手。苦战3个月,最终上海还是沦陷,国军伤亡20万,日军伤亡5万多人。

此次作战,国军使用了大量中央军,看家本钱都掏出来了,也没有打赢。

汪精卫认为,如果用了所有精锐都无法在上海打赢,抗战是没有希望胜利的。既然抗战必败,还不如在全面崩溃、无条件投降之前,先屈膝投降挽回一些利益。

这种观点是可笑的。

为什么汪精卫持有如此稚嫩的军事观点?主要他身边没有军事方面的幕僚。

诸如高宗武、梅思平、周佛海、陶希圣等人都是文人,不能给他提供正确军事建议。

其实,汪精卫刚刚投靠日本人就后悔了。

日本人的空头支票可谓用心良苦,条件极为优越。

日本许诺由汪精卫独立组建全国性的伪国民政府,也就是所谓“尊重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汪精卫自行建立军队,完全掌握行政大权,日本都不会进行类似于伪满洲国那样的操纵。

中日平等建交,汪精卫建立的不是日本保护国,更不是傀儡政权。

日军完全撤退,不在中国保留驻军。

作为回报,日本只要获得一些在华特权。

然而,在汪精卫从越南回国时上了日本货船以后,这一切空头支票全部作废。

日本毫不掩饰的提出《日汪密约》,条件苛刻到谈判的日本官员都认为过分:

第一,承认伪满洲国,日、中、满“三国”提携;

第二,定蒙疆(当时的绥远、察哈尔两省和山西省北部)、华北、长江下游和华南岛屿为“日中强度结合地带”,由日军长期占领;

第三,汪伪政府自中央至地方都由日本顾问或职员监督;

第四,汪伪军和警察由日本供给武器并加以训练;

第五,汪伪政府的财政经济政策和工农交通事业由日本控制,一切资源由日本任意开发;

第六,禁止一切抗日活动。

以上条款,同直接无条件投降也差不多了。

此时汪精卫极为懊悔,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的幕僚高宗武、陶希圣不愿意毫无好处又去卖国,脱离汪精卫阵营逃走。

汪精卫实际上做了一件最傻的事情,就是不惜代价跳上了一条马上就要沉没的贼船!

当时慷慨歌燕市,曾羡从容作楚囚,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