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宙斯盾舰“震海计划”生变 转向发展新一代轻护卫
军事
军事 > 自媒体 > 正文

台湾宙斯盾舰“震海计划”生变 转向发展新一代轻护卫

根据上月底台湾发布的“2023年度国防预算法案”披露,台湾已经正式取消了2016年立项的台湾海军“新一代导弹护卫舰”(新一代飛彈巡防艦)也就是“震海项目”,转而加强台湾海军“新一代轻型护卫舰”的发展,计划在2026年前完工两艘“新一代轻型护卫舰”。

“震海项目”(以下简称“震海舰”)计划建造一种排水量4000-5000吨,装备四面固定相控阵列雷达,具备区域防空能力的新一代主战水面舰艇,取代台湾海军的“成功”级(美制和台制“佩里”)与“康定”级(法制“拉法耶特”)护卫舰,作为未来台湾海军日常主力水面舰艇使用,当时计划在2022年前完工首舰。

但很明显,台湾“震海舰”在推进过程中发生了很多问题,例如一是竞标企业缺乏活力。2017年5月5日台湾首次对“震海舰”的初步合约设计进行开放投标,但除了台湾公办的“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一家单位参与竞标外,其余厂商兴趣不大,参与设计者寥寥,直至9月才落实“震海舰”的初步合约设计单位;二是雷达设备不配套问题。“震海舰”所搭载的四面固定相控阵列雷达系统由台湾“中科院”负责研制,但不仅进度严重落后,且由于是无源相控阵体制,暴露出了体积大于原定设计、无法缩小的问题,导致舰艇平台难以适配,会导致排水量大幅上升到5800吨,延误平台设计进度,台湾海军随后又将无源相控阵改为有源相控阵,致使整个项目翻盘重来;

▲ “震海舰”雷达以“中科院”此前研制的陆基“機動式全相列雷達”为基础,采用S波段无源相控阵体制

三是“震海舰”所搭载的防空指挥与战斗系统同样由台湾“中科院”负责研制,称之为“迅联项目”,目标是开发一款采用商业化处理器的开放式战斗管理系统,能够连接舰艇防空、反舰、反潜、电子战和数据链等船电武器子系统,显示到作战中心中并能提供一定程度的自动化接战能力,“迅联系统”的缩小简化版本已经在此前台湾建造的“塔江”和“沱江”导弹艇上应用,但这套系统在和引进的美国MK-41舰载垂直发射系统、台湾自制无源相控阵雷达系统以及“海剑羚”短程防空导弹系统的整合方面进度非常缓慢,尤其是在“高雄”号登陆舰上舰测试过程中,无法克服“訊號無法聯結和雜訊”问题,且软件性能无法取得海军方面的满意。总的来说,由于“震海舰”大部分舰载设备的主要设计和适配单位是台湾“中科院”,但台湾“中科院”是半官方性质的社会参股单位,所需研发资金几乎都来自于台湾各军种在装备立项获得财政拨款之后,不足以担负起这种综合性科研机构的常态化发展,导致研发团队经常处于“半饥半饱”状态,难以形成科研连续性,很难按照节点完成目标,就像本次的“迅联项目”,而“迅联项目”的拖延和问题,就是导致“震海舰”项目取消的最大原因,且“迅联项目”至少已经耗费了67亿新台币(约合2.1亿美元)。

▲ 尽管2019年开始新防空系统就在“高雄”号登陆舰进行上舰测试

而随着“震海舰”项目取消而上位的“新一代轻型护卫舰”,在此前台湾海军中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类似舰种,台湾海军的“成功”、“康定”乃至“济阳”(诺克斯级)都作为一线舰艇编列,舰长为上校军衔,除了补给舰和两栖舰等辅助舰艇外,台湾海军中几乎没有了中校军衔舰长的水面主战舰艇,直接下到“沱江”和“锦江”这种少校甚至是上尉军衔舰长的水面舰艇。但实际上以“康定”和“济阳”级舰的战斗力而言,除了吨位稍大耐海性可能稍优外,其余各项作战能力目前而言完全可以以2000-3000吨的轻型护卫舰达成。

▲ 台湾网友制作的新轻护概念

虽然此前台湾“中科院”和台船集团曾经公布过一种1400吨级轻型护卫舰设计,但只是商业化行为,没有获得台湾海军的授权或立项,“新一代轻型护卫舰”的具体规格参数仍不明朗,有分析称,“2011年服役台湾海巡署的新型2000吨级“巡防救难舰”舰体平台非常现成,且在耐海性、适航性等方面有较好优势,稍加修改就能作为“新一代轻型护卫舰”的舰体基础,目前,台湾海军主战舰艇的更新换代已经延误多年未见实质性进展,民界政界都颇有微词,且“济阳”级舰也亟需新生力量补充替换,台湾海军当务之急是应抓紧推动小型舰艇的研发建造,迅速形成战斗力,这也是美方所建议的”。

▲ 2000吨级“巡防救难舰”新北舰

也有分析称,加快推进“康定”级舰的防空能力提升项目也远比“震海舰”项目来的更贴切实际一些,而且应该不要再由拖沓成性的台湾“中科院”主导项目,索性聘请法国方面派员主导“康定”级舰升级。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