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拜见邓小平:有人提醒带林夫人不妥,金却坚持,事后才知高明
军事
军事 > 自媒体 > 正文

金庸拜见邓小平:有人提醒带林夫人不妥,金却坚持,事后才知高明

上世纪80年代初,有关部门向邓小平反映,说香港有一个著名的武侠小说家,叫金庸,一直想和您见见。

邓小平微微一笑,他和金庸神交已久,就差一面了,当即同意安排一次接见。

金庸拜见邓小平时,带着比自己小29岁的夫人林乐怡,以及两个儿女。

这次非同寻常的见面,围绕金的夫人林乐怡女士,居然还有一点小小的趣事。我们从头说来。

一、金庸为何对邓小平十分感兴趣

见邓小平,是金庸很久以来的宿愿。

金庸不止是开山立派的武侠小说家,还是一位颇富政治见解的政论家。他一手开办的《明报》,很大版面都是发表社论。

金庸能写出《笑傲江湖》《鹿鼎记》这种小说,把江湖上的政治阴谋写得栩栩如生,没有一点这方面的功底哪成?

所以,金庸与高层政治人物结交,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常在河边走,谁不想下河游一游呢。

金庸对中央领导层面的人物,最关注的就是邓小平。由于邓小平的经历最独特,三起三落,被人称为“打不倒的小个子”。他最欣赏的就是邓小平这份超级坚强的意志。

但在76年以前他一直没办法与邓小平结交,哪怕通一封信也很困难。

金庸对邓小平的定位也很独特,把他比作自己小说中的郭靖。

金庸最经典的作品就是射雕三部曲,再加上《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这五部小说传看度最高。但这些书中的男主角,论性格刚强、人品端方、气度宏远,以及对理想、对人生的坚持,大概以郭靖为强。乔峰虽然也勉强好有一比,但乔峰最后解不开自己的矛盾疙瘩只好以死解脱。这个境界,比郭靖差的何止一点半点。

其余杨过、张无忌、令狐冲也都各有缺点。所以,郭靖是最合理的。

金庸一直见不到邓小平,急得抓耳挠腮。为了稍解渴盼之苦,金庸还大胆预测过,未来邓小平一定会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当时香港报界都说金庸是瞎说八道,谁知1976年邓小平果然东山再起。

接着,金庸又预测,邓小平一定会走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

隔空崇拜许多年,金庸一直在等待着时机,想去北京亲自见见邓小平,当面瞻仰他的风采,并和真正的大政治家聊一聊,感受一下真正的伟人风范。

这个愿望,到1981年终于有付诸现实的机会了。

有关部门得知金庸想见邓小平的意愿,但在呈报此事时,却犯了疑难。这个人物,有点麻烦。

二、金庸是麻烦人物吗?

本来邓小平对金庸也是很有好感的。

邓小平对金庸的武侠小说早就有所耳闻,想看看金庸小说到底是什么样。然而当年由于各种原因,金庸武侠一度被莫名其妙地列为“禁书”,市面上根本上买不到。

1973年邓小平复出时,就交待有关部门,一定要搞一套金庸全集看看。大陆买不到,工作人员费尽周折从境外购买了一套。

当时邓小平对港台的新派武侠小说很喜欢看,他虽已是年近七十的老人,却喜欢新事物、新思想。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小说他都看过,看得最多的是《射雕英雄传》

邓小平的护士郭勤英曾说:邓小平习惯利用中午和晚上睡前的半小时,津津有味地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即使是出差到外地,他也会带上武侠小说。他睡前爱看武侠小说,是贪它不用动脑筋,看得轻松、不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其实真正原因不止于此。金庸武侠比中国传统武侠诸如《三侠五义》之类最大的区别,是加入了浓重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家国关怀,并非一味打打杀杀。

邓小平喜欢看《射雕》,与金庸将他比作郭靖,是在精神境界上的神同步,体现的是两人对郭靖式的价值观的认同。

那为什么还有人认为金庸是个麻烦人物呢?

问题不出在他的武侠小说和《明报》,而是他去过一次蛙岛,和蒋介石父子见过面。

那还是1973年时,金庸接受国民党的邀请,去访问了一次台湾。当时蒋介石已经是风烛残年,身体非常虚弱,没有亲自接见金庸,蒋经国出面接见,其实这也相当于和他们的最高首脑见面了。

蒋经国向金庸表达了他们的政治立场,谈了很多很深入的话题。金庸对蒋氏父子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表示好感,毕竟大家都是中国人嘛。

后来金庸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金门岛,看了看那里的战壕、工事和坦克。

这段访问经历空前提高了金庸在香港文化界的地位,乃至于世界华人圈知道了这件事,都对金庸挑大拇指,一个办报写小说的文化人,居然当上了政治家的座上宾,还能纵论天下大事。难怪人家金庸的小说就是好看,原来人家就懂政治,是圈里人。

大陆的有关部门担心的就是这个。

金庸不光与蒋家父子有了交情,态度不好捉摸。而且他在香港,他可以在报纸上随意发表什么议论。

如果真的接见了,某些话添油加醋地传扬出去,对邓小平造成不好的影响,那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他们不敢随便答应。

谁知报到邓小平那里后,邓小平当即拍板:管他金庸见过谁,我就是要和他见见。

嘴长在别人身上,他要说让他说去,做人行得正走得端,怕什么呢!邓公之心胸真乃宏阔之极。

有邓小平定调,这件事迅速定了下来。

1981年7月,兴奋的金庸带着比他小29岁的夫人林乐怡,和两个孩子,启程奔赴北京。

三、林夫人的问题

谁知行前,有人善意地提醒金庸,带着你的小娇妻去见大人物,恐怕不太好吧。

金庸当然明白什么意思。

金庸有过三次婚姻,第一任妻子因为金庸忙于事业无法照顾,感情淡漠后离婚。第二任妻子朱玫女士是金庸的患难夫妻,金庸白手起家创办《明报》,到发达起来,朱玫是他的贤内助兼大功臣。谁料1976年时金庸意外与酒吧兼职的小女生林乐怡产生感情,金庸由此与朱玫离婚。此事闹得满城风雨,对金庸的形象有所影响。

但金庸不为所动,很高调地带着爱妻出入各种场合。

在香港这么做自然没问题,但到大陆,尤其是与领导人见面,似乎有所不妥吧。

金庸对提醒者表示感谢,却依旧带着妻子前去。

路上很顺利,金庸顺利到达北京,有关方面立即安排了会见。

北京的夏天酷热难耐,但金庸要见自己心仪不已、渴盼已久的中国领导人,对自己的仪表十分重视,他仔细地梳好头发,穿上西装,打上领带,以最庄重的衣着去见邓小平。

邓小平也早就来到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迎接。

两位隔空“互粉”多年的老朋友,终于见面了。

这一年,邓小平77岁,金庸57岁。都已不再是少年,却像少年朋友初见一样,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邓小平热情地向金庸全家人致以欢迎,对林乐怡女士也礼貌性地问了好。随即引着金庸一家进入厅内。这时,邓小平见金庸身穿西装,就说:“今年北京天气很热,你除了外衣吧,我是粗人,就这样的衣服见客,咱们不用拘礼。”

这一个随性的安排,让金庸本来稍显忐忑的心平静下来许多。面前的这位老人,根本看不出斗争多年、甚至统帅过千军万马后的杀气威风,与街头巷尾的寻常老头并没有多大区别。

只是他眼神中闪烁着睿智,谈话对答时那种一眼看透一切的气度,终究与常人有别。

四、金庸折服

整个会谈时间,金庸完全是在一种深深的拜服中度过的。

两人都喜欢抽烟,邓小平还不时把自己的香烟递给金庸。金庸后来回忆当时,大概邓小平看出他有些紧张,主动化解紧张情绪:“他给我熊猫牌香烟, 给我带了一些塞进去。他说你拿回去抽,这个烟比较好。”

一个小时过后,感觉差不多了,金庸起身告辞,邓小平送他出去,亲切地握着他的手说:“查先生以后可以时常回来,到处去看看!最好每年来一次!”

金庸是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正式会见的第一位香港同胞,这不仅仅是会见一个人,而是释放出中国政府对于祖国早日实现完全统一的诚心期盼。

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放了邓小平和金庸两人会谈的消息。

这条新闻一石激起千重浪。

港澳及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都纷纷报道这件事,世界华人圈都震动了。

金庸回到香港后成为万人空巷欢迎的政治明星。他怀着感激与崇拜的心情,在《明报月刊》同时发表金庸和邓小平谈话的记录,以及《中国之旅:查良镛先生访问记》。

这两期月刊掀起一场阅读狂潮,一时间洛阳纸贵,供不应求,迅速卖完。《明报》赶紧加印,加印之后又迅速卖完,一报难求。最后第三次印刷,才终于解了香港的阅读之需。

经此一谈,金庸对邓小平的丰采有了更加感性和深入的认识。

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不仅是一个打不倒的强者,更是一位能够带领中国走向强大的伟大领导人。

多年之后,金庸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然觉得带妻儿前去拜见邓小平是对的。

邓小平接见自己,绝非普通的“粉丝见面会”,而是希望通过金庸传递关于和平统一的信息,毕竟金庸是个自由人的身份,和各方都有过接触。

但是,如果金庸单枪匹马地去北京,秘密拜见了邓小平,不管出来说什么做什么,都会被视作受中国政府官方委托去宣传什么,会有瓜田李下之嫌。反而是带着妻儿前去,就带上了一些私人访问的气息,生活化更多一些。再回来说什么做什么,就不会给人做文章攻击他的空间,进可攻退可守。

后来的事实,确实也证明了金庸的这一安排,着实很高明。

此后数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开始谈判,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这种构想在世界范围内都史无先例。很多人都想不通,有很多议论。

金庸对邓小平的“一国两制”坚定支持,还在香港肩负起宣传重任,不厌其烦地反复解说。

金庸的影响力在世界华人圈中不消说,他虽然不是职业政治家,却借着他的身份优势,极大地扩大了“一国两制”在世界华人圈的影响。

真是功莫大焉!

1995年,金庸被任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

1997年,金庸又亲眼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全过程。

在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金庸心中无限怀念邓小平,是他真正开启了自己对政治、对家国情怀的新认知。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